上世纪八十年代真的是我国电视剧发展的一个黄金期,电视剧行业刚刚起步不到十年就精品迭出,央视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连续推出的《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便衣警察》火热荧屏,从港台和国外引进的《上海滩》《加里森敢死队》等剧也很流行。
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各地方电视台也上马了一批精品电视剧,如山东台的《水浒》,河南台的《包公》和长春台《康德第一保镖传奇》等剧,基本上都是体现各自地方特色的电视剧。
有那么一部电视剧,按照其原著经典程度和制作水平看,大部分人都会以为这是央视拍摄的,实际上该剧却是一个地方台的作品,这就是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合作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剧《聊斋》。
一、 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新颖的拍摄模式
很多观众都以为《聊斋》是央视拍的,还有一些观众因为片头曲用山东方言歌唱的缘故以为是山东台拍的,但实际上《聊斋》却是当年在全国名不见经传的福建电视台拍摄的,这个拍摄的起点就是当时刚刚赴任福建电视台台长的俞月亭。
俞月亭受到当年央视《西游记》的激励,刚一上任就决心弄出一些事业来,他找到在福建电视台一直遭受冷遇的李栋,两人相谈甚欢,李栋一下子提出要拍60集《聊斋》的计划,俞月亭当即同意了。
1987年3月,《聊斋》录制总部成立,成员主要以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人员组成。
总部成立但没有钱,要知道央视拍25集《西游记》花了六百万,拍《红楼梦》花了八百多万,拍60集《聊斋》的钱福建电视台1万都拿不出来。
李栋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相当新颖甚至是超前的拍摄模式,那就是边播边拍,以播养拍。他先找到一些感兴趣的单位和电影制片厂谈合作,先弄20万出来拍几集。等卖了版权之后收回盈利继续拍,这样来来回回边播边拍。
应该说李栋和俞月亭两人的眼光和魄力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不多见的,《聊斋》就在他们手里这么白手起家拍了起来,最终拍成了50部80集的规模。(实际上可能只有77集,有1集《水莽草》和两集《凤阳土人》被删掉)
由于《聊斋》取得了巨大成功,俞月亭在招商过程中提出了要拍摄全本80集《三国演义》的计划,并得到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的支持。
可惜的是1990年,福建电视台突然免去了俞月亭福建电视台台长的职务,新任台长终止了《聊斋》拍摄工作,原计划马上要拍摄的《画皮》《聂小倩》等名篇无奈流产成为憾事。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看到俞月亭被免职,马上收回了《三国演义》的拍摄授权改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筹拍,福建电视台等于错失了成为中国省市电视台翘楚的最佳时机。
二、 名导和明星荟萃,明星云集
如果论编剧、导演和演员规模来说的话,可能《聊斋》就是我国电视剧历史上的一项传奇,由于故事多还都是分批拍摄,因此前后一共有二三十位编剧、数十位导演和数百名演员参与拍摄,因为《聊斋》里有很多妖精,因此该剧中美女演员云集。
导演队伍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谢晋,他导演的是两集《辛十四娘》。中叔皇导演的是两集《封三娘》。陈家林导演的是两集《鹦鹉奇缘》。赵焕章导演的分别是《瑞云》和《生死情》,王扶林导演的是两集《西湖主》。
此外,《聊斋》还汇聚了当年我国著名的一批美女明星,如大美女何晴主演的《花姑子》,何晴确实够猛,四大名著大满贯之外还出演了《聊斋》,堪称我国古装剧第一花旦了。
另一位古装大美女陈红则出演了《峨眉一笑》中的连城。
在《梅女》中居然还有瞿颖和当时正走红的马晓晴。
这么多著名导演和著名演员纷纷不计报酬拍摄《聊斋》到底为什么呢?要知道当年《聊斋》的拍摄费用几乎全靠赞助,资金非常紧张,俞月亭和李栋放出话去,想挣钱的就别来拍《聊斋》了,但依然挡不住这么多大导演和名演员纷纷主动前来报道。
甚至于由于拍摄条件有限,有些演员拍摄时居然还要和真正的动物如蟒蛇呆在一起,毕竟动物园里的蟒蛇借用成本可比买特效设备做特效便宜多了。
在笔者看来,这么多知名导演和演员之所以甘愿吃苦受累拍《聊斋》,除了那个时代大家都有精品意识愿意为艺术奉献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那时候根本没有重拍剧,大家根本不知道像四大名著和《聊斋》这样的经典著作居然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拍。因此作为文艺工作者,谁不想在流芳百世的经典电视剧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呢。
三、 让人“难忘”的片头和主题曲
老实说,能把全部七十多集《聊斋》全看完的观众不算太多,主要是因为播出太分散,而且每一部都是自成系统,你也不知道你到底看过多少集。但是《聊斋》的片头和片头曲足以让你记忆终生。
先说这个片头,当年笔者几乎都是捂着眼睛和耳朵才敢看的,尤其是开头那个灯笼再加上配乐,足以让你夜里睡不好觉。后面的那些惊悚画面虽然现在看来似乎还算正常,但在当年真的算是童年阴影。
直到现在有人问笔者看过的恐怖片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是哪个,《聊斋》的片头绝对位列前茅。
片头虽然让人恐惧,但不得不说的是《聊斋》的片头曲着实精彩。
片头曲的作曲是《红楼梦》作曲王立平,作词是乔羽,乔老爷这位笔者的老乡始终保持着一口乡音,据说他当年拿着歌词念给王立平听时,王立平就从乔羽的山东济宁口音得到了灵感,《说聊斋》的山东特色就这么出来了。
笔者认为乔老爷的台词是非常完美的,这段台词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背后的心路,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聊斋志异》的话,那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