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情链介绍(情链分集介绍共35集)

电视剧情链介绍(情链分集介绍共35集)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0:16:18

《它有个响亮的名字》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区区一万来字

首版时封面书名印错

居然还一售而空

100多年前

有人从这本小册子中

品尝出非常甜的“真理的味道”

100多年来

有人为守护它,舍生忘死

有人为理解它,反复研读

有人为实践它,飞扬青春

它有个响亮的名字

《共产党宣言》

它被称为“红色中华第一书”

刚接到这个项目时,我只知道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的首译者,并不清楚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翻阅了几个月的资料之后我觉得,他实在应该是一个被大众所熟知的人。

《望道》的创作,面对的是直接影响了世界近代社会发展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聚焦的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在大众语、修辞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有卓越贡献的重量级人物陈望道。影片致力于塑造和刻画以陈望道为中心的历史人物的艺术群像,并通过人物及其行为展现出一种“望道精神”,一种追寻革命理想、意气风发、坚忍不拔、献身真理的求索精神。因此对我而言,这是一次真正的望道之旅,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之旅,是认真思考和探究人类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现实世界的发展,从而修整自身的世界观之旅。

定位:以寻求真理、坚守信仰为主题的新主流影片

《望道》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摄制的新主流影片,以陈望道为主人公,以寻求真理、坚守信仰为主题。

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和爱国者,为建立一个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不惜流血牺牲。

影片意在向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现一个世纪前的一代青年的人生追求以及理想信念,展现100年前的90后和00后们的生命状态和思想境界。

李大钊说:“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拼上半生的工夫来研究马克思,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共产党宣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为可靠、最为经典的文本之一,但要真正理解它,的确需要花费一番工夫。结合影片,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拍陈望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核心理念确定之后,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内容呈现出来,或者说要将理念隐藏在具体的人物、故事和情节当中。那么,我们影片的内容无疑是要围绕着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展开的。

在初步查找陈望道的有关资料后,其结果却令人失望。我发现介绍他的官方资料中基本上都是年表、履历式的事迹罗列,且多数资料的内容和口径都大致相同,很少有能够发展成剧情的素材。当时的结论是:陈望道一生的经历似乎很难构成戏剧性。但我想,陈望道的生平年代跨越了中国社会如此巨大的动荡,难道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在如此巨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真的就是如此平淡无奇吗?

主线:陈望道寻道、望道和守道的心路历程

随着对陈望道的深入了解,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寻找陈望道生平中的核心线索和戏剧性事件,理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或者情节链,布设人物的人格建构和历史流程,依据根本诉求,选择和确定影片的方向,成为我们剧本创作的重中之重。

陈望道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早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29岁时,他就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白话全本的翻译。它的出版,其重大意义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苦苦探寻中国岀路的先进分子锐利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启迪和引领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不仅如此,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陈望道还是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为建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我们会习惯性地将陈望道列入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辈的行列,毫不犹豫地给他冠以红色革命者的头衔。如此高位的人生起点,我们如何表现他之后的生平故事?终点如何能达到或超过起点?这显然是创作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纵观陈望道的生平事迹,我终于寻找出一条具有戏剧性的脉络,也是最富关注度的线索,就是他与共产党如影随形的关系。这条线索可以很好地依托人物的情感变化、性格发展、内心成长以及对信仰的守望和坚持。我们的影片恰恰能够以此充分表达人生的主题和信仰的主题,以及主人公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求索历程和坚定信念。事实上,陈望道原名陈融,自己改成“望道”,意在为国家民族寻找大道,并用一生践行了这两个字。

经过反复思考,我们最终确定影片《望道》以陈望道青年和中年时代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心路历程为发展主线(即横向坐标),以陈望道人物成长时期与身边一批重要人物之间的交集、联系和影响作为故事区块(即纵向坐标)。这些区块中有革命先辈陈独秀、李汉俊;也有陈望道的学生、青年革命者施存统、俞秀松、宣中华、汪寿华、曹聚仁等;还有复杂的政治人物戴季陶;当然必须有陈望道的恩爱妻子蔡暮晖女士以及他们的爱情。

影片将陈望道与这些人物的交往片段构成板块式结构,随主线的发展相继集成,并相互交结和互动,使影片表面呈现一种非线性、片段性或者阶段性的结构方式,内里却隐含着一条严密的整体性逻辑脉络。这条整体性逻辑脉络就是陈望道寻道、望道和守道的行为轨迹和心路历程。

创作: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寻求平衡点

艺术创作的规律证明,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一定是一个普通的、完整的、真正的人物形象,才更能让观众接受。影片中,我们表现了陈望道追随革命的一方面,同时也关注他的学术研究。他一生都在潜心探讨、努力钻研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美学、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学术理论和问题,积极倡导和推行中国大众语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辞海》主编以及长达25年的复旦大学校长的职务。因此,把陈望道作为一个对共产党的认识在不断观察、探索、研究的人,一个对共产主义理想不断追求进而坚定信念的学者来定位才最合适。影片中的陈望道以及其他人物,虽然均采用了真名实姓,但他们都是从创作者心中生发而出的艺术形象,均来源于并集合了真实的陈望道等人的众多元素,经过我们扩展性、理想化和戏剧逻辑化创作推演的艺术形象。然而,影片对陈望道艺术形象的塑造,必须基于对历史真实的陈望道的定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望道》的时间跨度是从1919年6月陈望道从日本留学归国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历时整整30年。影片把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节点,构成故事起承转合的两端;中间过程则依据戏剧逻辑的推演进行戏剧化、艺术化的填充,而这些艺术化填充终将与历史节点相互交汇和融合。

翻译《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现在已然广为流传,我们必然要将其作为重场戏在影片中展现。正因为该故事流传甚广,如何将它拍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努力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深刻理解其中的究竟含义,力争完美演绎。

《望道》的总体风格是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故事氛围以及主题定位而设定的。

影片表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观念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华学子的留洋求学源源不断地传入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中西文化、意识、观念产生剧烈碰撞,同时还伴随着军阀割据、连年战火、政局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我们要强调这种水深火热的时代特点、风雨飘摇的历史厚重感、灾难深重的民族悲怆性,就须用真实的力量去感染观众。因此,真实就是我们的总体风格。但我们的真实并非客观冷静地记录,而是着力营造被我们主观强化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真实更接近于表现主义的特质。

风格:强化真实质感,体现历史的厚重、时代的分量

为此,《望道》的影像风格以强化真实质感为基础,进一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典型特点和历史厚重感。

比如,《星期评论》社在场景布置上突出“满”,书多,书卷气、生活气浓一些,经常有人拖家带口住在那里,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都住在那儿,像个旅社。从俞秀松日记中得知,他们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在劳动中锻炼自己,与工人打成一片,宣传革命思想,但实际却并不容易。俞秀松在虹口厚生铁厂打工,因有洁癖,他说最受不了工厂的脏,所以他不愿意住在工厂,每天上班走两个小时。

“满”“繁”“重”的概念更要用于其他场景布置中,其意义就在于体现厚重感,在于表现社会的重压、历史的厚重、时代的分量;也是旧中国封建势力、反动强权压制的形象化展现。

相反,《新青年》编辑部的场景布置则以“简”为原则,纯粹、简洁、清新,代表先进、时尚的新思潮。房间空旷、东西少,体现革命者除旧布新的革命立场以及抱着舍得一身剐,随时做牺牲的生命哲学态度。在生活化、历史感的前提下,我们设计了一些具有表意性的造型元素,一些带有红色、比较抢眼、像火苗一样的概念,而不一定以整体暖色与其他场景做对比。以一件红色的装饰和一缕明媚的阳光预示着共产主义思想的降临和勃勃生机。

在追求复原写实的前提下,我们还特别注意强化上海的地方特色以及江浙地区的特点,打破以往习惯性的概念套路,时刻明确地域性。

希望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在看了《望道》之后,能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感悟!

作者:侯咏(电影《望道》导演)

编辑:许旸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