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吸机的电视剧(戴呼吸机说话电视剧)

关于呼吸机的电视剧(戴呼吸机说话电视剧)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6 15:30:35

有的人离开,有的人却正在赶来。2014年,埃博拉病毒席卷西非,并逐步演变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多国撤出医疗力量之时,中国毅然派出援非医疗队,第一时间向非洲兄弟施以援手。奋战在抗击死亡的最前线,中国医疗队被西非国家誉为“最受欢迎的人”。时隔7年,中国医生在非洲抗埃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与观众见面。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项目《埃博拉前线》正在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热播中。国际视野、中国表达,展现中国医生仁心仁术的《埃博拉前线》兼顾主流市场与主流价值:从援非历史出发,《埃博拉前线》以“大特写”描摹援非医疗的高光时刻;横跨多种题材,《埃博拉前线》努力与年轻观众接轨,奏响主流价值观的精彩乐章。

题材新奇又恢弘,聚焦史上最大规模“医疗援非”

未知的病毒在边陲之地沉睡,它们寻找时机,等待登场……《埃博拉前线》开篇,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构建了病毒肆虐之下,人人自危的生命危机与医疗困境——

呼吸机、隔离服、裹尸袋……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极度致命的烈性病毒正悄无声息地蔓延。在这里,脆弱的医疗系统不堪一击,不同的生死观下薄弱的防护意识令疫情雪上加霜。

正在此时,一名全身流血、症状剧烈的病人被送到中国与卡巴利亚合设的中卡友好医院,并很快死去。中国医生郑书鹏(罗晋 饰)几经调查,证实这种烈性病毒,正是多年前曾夺走非洲大量生命、被称作“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

紧急措施接踵而至。卡巴利亚启动病毒传播调查,并封锁中卡友好医院。焦虑与恐惧让每个人都心事重重,更要命的是,郑书鹏发现,唯一的疫情传播路线空白点竟然是“迷云重重”的桑宜村……

凌厉剪辑、快节奏叙事,《埃博拉前线》首播2集拉开了埃博拉病毒袭击非洲、中国医生留守治疗的序幕,并完成了中国援非医疗的多维侧写。

一方面,中国医生郑书鹏与中卡友好医院外科主任盖斯姆勇敢逆行,携手抗埃;另一方面,热情随性、防护意识薄弱等社会问题又与埃博拉病毒肆虐相互交织,极大地增加了抗埃难度。

呈现国产影视剧中难得一见的跨境合作抗疫图景,《埃博拉前线》有其题材稀缺性。据介绍,《埃博拉前线》从中国医生援非的核心原型出发,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医疗队奔赴非洲西部多国,参与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正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中国第一时间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派遣医疗专家奔赴疫区。而这一次对外援助,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对外卫生援助。

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援非近60年历程中,医疗援非是其时间最长、跨度最大、成绩最显著的组成部分。

通过描摹以郑书鹏为代表的典型抗埃形象,《埃博拉前线》倾情讴歌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与国际主义精神,并宣扬中国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人道主义精神,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与年轻观众无缝接轨,呈现医疗、战争与爱情“三重奏”

“在历史止步的地方就是艺术开始驰骋的地方。”近年来,聚焦历史变迁、讲述中国故事的新主流电视剧作品集中涌现,如何在历史与二度创作中把握尺度与比例是《埃博拉前线》等作品需要平衡的难题。

从中国医疗援非的宏阔历史背景出发,《埃博拉前线》既想做到艺术描摹,不跑偏历史的经纬度,又要讲好故事、塑造人物,与年轻观众接轨。

目前,《埃博拉前线》已展开两条叙述主线:

一条是援非医疗队的抗埃进行时——在传染病专家郑书鹏的带领下,援非医疗队展开了病毒的鉴定与关于通过“零号病人”完善传播链条缺环的调查,并在医院封锁隔离之时迅速稳定人心。随着医护人员不断被感染,中国医生们既要克服战斗减员、人手短缺的巨大困难,又要在医疗条件有限、药品短缺之下与病毒近距离战斗。

另一条则颇具戏剧张力——作为黑钻石产地的桑宜村,既是当地动荡的前线,又是病毒传播链条的空白节点。正当郑书鹏测定埃博拉病毒之时,华裔女记者何欢(毛晓彤 饰)潜入桑宜村卧底调查,殊不知病毒正在钻石矿区和村民中肆虐。

从两大线索出发,《埃博拉前线》呈现出医疗、战争、爱情的“三重奏”,剧情饱满又极具看点:在中卡友好医院,它聚焦抗埃斗争,展现医生救死扶伤、跨国支援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风采,也有与病毒赛跑、生死时速的紧张刺激;在桑宜村,枪战火拼等动作场景接连上演,亦呈现出高能紧张的戏剧张力;等到郑书鹏前往桑宜村调查埃博拉病毒,两条平行故事线完成交错,中国男医生与华裔女记者又携手抗埃,书写“埃博拉疫情时期”的心灵悸动。

可以说,在虚实的拿捏上,《埃博拉前线》找到了着力点。显而易见,第一条医疗主线中,无论是郑书鹏在即将回国之际毅然留下抗埃,还是中国政府闻讯增派医疗力量,都是《埃博拉前线》对中国援非历史的情景再现;而第二条主线则是在历史原型的夹缝中做合理的推敲与设定,让《埃博拉前线》故事更燃、更有情、更有视觉冲击力,与年轻观众的审美倾向接轨。

匠心打造高品质内容,全方位还原“抗埃”纪实

一部优秀的重大题材作品既要有故事、有人物,还要有细节、有质感。《埃博拉前线》从剧本创作、美术置景再到专业把控,都力图精益求精,以匠心打造高品质内容。

为更贴近中国医生的抗埃故事,《埃博拉前线》花费大量时间做前期筹备。2019年3月,主创团队深入西非塞拉利昂,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当地风土人情;2020年8月,该剧主创团队全员动员,在国内前后3次大采景,又筹备4个多月。

据介绍,为打磨剧本,《埃博拉前线》剧组就耗时3年有余。主创团队采访援非医疗队的原工作人员、知名学者近百人次,查阅了近千万字资料,行程达2万多公里。其间,共创作3稿剧本,有部分达到近十稿,近200万字笔记,录音、案头不计其数。充足的案头工作,为剧情编织、人物塑造、场景搭设摒除了“悬浮感”,实现了精准落地。

正因视觉美学在线,《埃博拉前线》成片中废弃的轮胎、斑驳的屋舍、凌乱的路牌,还有荒漠与草原相间的自然环境,都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

因《埃博拉前线》涉及大量医疗专业知识,剧组还遍访医疗专家,在“物”与“人”的还原上把握品控。

例如,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移动P3/P4实验室,因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处置上有科学规范的设计方案,剧组为完美复刻这一场景,找到2014年移动P3实验室的设计者,以原版图纸1:1进行复建;而在“人”的方面,创作团队还随时与医疗专家沟通,在专业名词使用、专业医疗操作上做到细节正确。

正因为如此,《埃博拉前线》播出后广受赞誉。曾参与中国援非医疗行动的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程涛表示:“这部剧整体真实,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充分体现中国在非洲兄弟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具有大国担当,急其所急、想其所想。”

郑书鹏人物原型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也表示,援非时曾有名为“小盖”的非洲当地医生朋友,“他在中国学医10年,管我叫‘曹老西’,最后也是2014年因埃博拉病毒去世,这些事就跟《埃博拉前线》一样,把我看得热泪盈眶。”

向死而生,抗击疫情,《埃博拉前线》拓展了新主流剧作的类型边界:它既完成“医疗援非”的全景式呈现,书写中非友谊的动人篇章;也用充满奇观与悬念的抗埃故事,向年轻一代诉说着信念、勇气以及爱的价值与意义。

转自:广电独家

来源: 浙江卫视中国蓝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