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不识字的老人看的电视机(老人看电视适合什么电视机)

适合不识字的老人看的电视机(老人看电视适合什么电视机)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5 22:17:11

上周应新华网的邀请,常爸做了一场关于“鸡娃”话题的直播对谈,一起的嘉宾还有在《觉醒年代》里饰演陈独秀长子陈延年的青年演员张晚意。

当主办方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立马想到之前在《大宋宫词》(戳蓝字看常爸吐槽)这篇文章的留言区里,好几个粉丝都曾经强推了这部剧,于是出于好奇,继《小舍得》后我又开启了“刷剧模式”。

乍一看电视剧海报和宣传片,我本以为这是部讲述党史,宣传爱国主义的教育片,没想到片中所讲述的那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里,一群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热血青春,让我一看就“上头”了,总是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难怪能在一向苛刻的豆瓣平台上获得9.3的高分。

这部剧画质比肩大电影、全员阵容 演技突破国内天花板的水平。

同样这部剧也相当适合给中小学生来看,几乎达到了初高中近代史重点知识全覆盖。

不少人出于兴趣,在看剧的时候查了很多历史资料,看完一部剧,对中国近代史也了解得七不离八了。

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张图片,作为看过这部剧的其中一员,我深以为然。

靠一部剧了解了一段历史,也是我强推《觉醒年代》的原因:它就是有种魔力,让你对那个年代着迷。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风云时代的风云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毛泽东等等,都从历史书中走出来,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展现于当代观众的面前。

当年,那些在我们教科书上随手划过的话、老师说要考的重点,不过是寥寥数语,我们恐怕很难对那些死记硬背的考点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它们真的曾经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甚至不惜为此献出最宝贵的生命。

我们也很难从一张黑白照片、几句生平记叙里,了解这些人物从鲜活的少年到冰冷的墓碑,走过了怎样波澜壮阔、英勇无畏的一生。

而这部剧,可以说让我们有机会真正走近了那个时代,走进了那群人。

看到那个时代的满目疮痍

才明白先辈们抗争的意义

100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是为了生计贱卖孩子,为了活着“易子而食”。

是人命如草芥,封建礼教还要“吃人”的至暗时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到底什么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觉醒年代》里有这样一些场景:

鲁迅的一位同乡叫杨开铭,是个文化人,师范毕业,但是他疯了。为什么呢?

杨开铭是个好心人,在当老师教书期间,时常接济乡里的一个寡妇,但时间长了后总是遭人非议。有一次,杨开铭不慎趴在寡妇家的桌上睡着了,被寡妇的族人知道后,寡妇被族长按照族规处置,活活给沉塘了。

在农村里,即便儿子死了,也要找花季的女孩子婚配。怎么操作呢?让女孩嫁给一只戴着红花的公鸡,就算是完婚了。

而大街上,被当众斩首的革命者身边,围着一群穷苦的百姓,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只殷切地期盼着革命者流下的鲜血——那是治病的“良方”。

“官爷”收着钱,老百姓蘸着血,那些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对于麻木的民众来说,不过是救命的“药引子”。

民智未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些逆来顺受、甘于“穷命”的百姓,一边接受着封建礼教的驯化,一边又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加害者,他们既被人“吃”,同时又在“吃人”。

所以鲁迅拿起笔,“呐喊”着唤醒民众,竭力推广白话文,解决文盲问题:开启民智是第一步,告诉他们“即便世道从来如此,这一切也是不对的”。

城市里,工人们也遭受着压迫。

你以为8小时工作制,这个被写在劳动法里的规定是怎么来的?

在旧中国,工人拿着微薄的薪水,每日工作时长甚至超过16个小时,而李大钊,在工人中间奔走呼号,告诉他们要替自己争取权益。

为了在民众间普及知识,革命者们办夜大、开演讲,真正地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让所有埋头讨饭吃的百姓,都能挺起腰板、活得像个人。

毛泽东劝说工人们去读书,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学知识、学文化的权利。

正是这批人一点一点的努力,民智逐渐开化,也为后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根基,为再后来实现真正的“庶民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身上有中国文人最自重最慈悲的责任和精神:“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为了人人都受教育,为了少有所教,老有所依。”

了解了这些,再来读鲁迅先生的那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时,是不是更能体会到革命者的满腔热忱与坚毅果敢。

而他们正是最早摆脱冷气、向上走的青年: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先烈们不再是一张黑白照片

他们是父亲、儿子、丈夫、妻子

《觉醒年代》里,我们原先熟知的、历史书上的先烈,从未如此丰满、有血有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之、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

他们不仅仅是先驱是伟人,他们还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

我们能看到特殊年代里,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的伉俪情深。

李大钊的夫人比他大五六岁,他们打小就定下了娃娃亲,旧式的婚姻却也谱写出了绵长动人的爱情。

北大雨中,李大钊和夫人互诉衷肠。李大钊奔走革命的年岁里,夫人在背后无条件地默默支持。

李大钊说:“我对得起天下,却唯独对不起你。”

赵纫兰不识字,她最快乐的事是收到李大钊从日本、从天津寄回河北老家的信,然后找村里的大先生读信,晚上在灯下还要一遍遍地看。

赵纫兰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会写字,在收到信的时候,也能亲手给丈夫回一封信。

李大钊向妻子承诺,等校园里能安静地摆上一张课桌、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的那天,他就教妻子写字,等着她写一封情书送给自己。

然而,不久后的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而他的妻子赵纫兰,自始至终一辈子只认得“李大钊”三个字。

这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

"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

每日奔走不着家,为了革命早就做了赴死的决心,他们不是合格的丈夫,也不是合格的父亲。

和家人聚少离多、连累妻儿颠沛流离,放弃安稳的人生,放弃荣华富贵,他们不少人家境优渥,却选择“背叛”自己原有的阶级,走上了一条披荆斩棘、生死难料的路。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都因革命牺牲,就义时都还不到30岁。

“他们最先觉醒,却也最早死去。”

但总要有人去直面淋漓的鲜血,总要有人做“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总要有人“不惮于前驱”。

《觉醒年代》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他们牺牲了自己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的角色,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给国人换来了一条光明的路。

正是因为他们有血有肉,有不舍有牵挂,他们的牺牲才处处彰显伟大。

他们用生命抗击晦暗

照亮了我们的明天

“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从《典籍里的中国》,伏生在战乱中誓死护《书》、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到近代如秋瑾、林觉民、瞿秋白等人为了革命甘死如饴,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国家何以在历经剧变、饱经风霜后依旧得以延续?

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信仰,我们才得以有今天。

我们现在距离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遥远,但这部剧不遗余力地在拉近我们和时代与人物的距离。

主创团队搭建了340多个场景;1:1.2重建了5层的北大红楼(后因资金问题重建了1层,后期使用了特效);为了还原百年前尘土飞杨的老北京,他们运了八百多吨土……

演员和历史人物原型也做到了“神还原”:

剧中演绎出来的他们和大众印象中的扁平化的形象不同,他们是多面而丰富的,演员们演出了伟人们身为人照样绕不开的一日三餐、生活琐碎。

甚至颇有些可爱的生动气息。

而为了感受到当时人的不易,饰演陈延年的青年演员张晚意,在一场勤工俭学当苦力扛麻袋的戏里,是真的把近百斤的包袱扛在肩上。

从编剧导演,到主创团队的所有演员,他们对于这段历史,真真正正地传达出了一种态度:致敬

没有特意美化的宏大叙事,没有强掰泪点的歌功颂德,这样一部每一帧每一个动作都细细考究的良心剧,也在细节之处深深地打动了包括常爸在内的众多观众。

所以常爸也强烈要给中小学生们推荐这部剧,让那个年代,和那些伟人在孩子的眼中鲜活起来,让孩子知道,这些人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巨星”,让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更有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想借知乎上看到的一段话,作为推荐这部剧的结尾:我们一直知道他们伟大,但我们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还没看过这部剧的,常爸先给你们推荐一个B站的视频混剪,就连标题都很燃:《觉醒年代就是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3p4y147WR?from=search&seid=7660763551086748234

有看过这部剧的朋友们吗,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心得体会吧!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