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的人喜欢看什么电视(50到60岁老人喜欢什么电视)

60岁以上的人喜欢看什么电视(50到60岁老人喜欢什么电视)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3:18:26

你的眼睛已经有多久没有,单纯地,仅仅因为美,而被深深震撼住了?

那么今天阿信要介绍的这部纪录片,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它就是,BBC Studios自然历史部与CCTV9、B站联合出品的2022开年大作《绿色星球》

整部纪录片,制作打磨了4年之久,拍摄足迹遍布27个国家。

一经播出就在豆瓣上以史无前例的0差评打出了9.8高分,B站上更是打出了9.9。

而出镜担纲解说的,正是已经96岁高龄的英国国宝、“世界自然历史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

1954—2022,从业68年,他一直都坚持为地球代言,始终保持着每年2部作品的更新速度,创造了人类影史上最长的不断更纪录。

光是9分以上的经典作品,老爷爷就拍了33部。

每年,他的新片总会在全球引起现象级轰动。

其中同样被誉为现象级“神作”的9.8分作品——《蓝色星球2》,曾被英国当做国礼送给了中国;而《地球脉动·第二季》更是以近乎完美的9.9,成为了豆瓣有史以来评价最高的影视作品:

在“纪录片”单项中,评价最高的前四部全是大卫·爱登堡的作品。

今年一月,老爷子如约归来。

通过超一流的实时和延时摄影、超广角环拍、热成像摄影、放大帧叠加、超高速摄影和高微镜等技术,外加完美的主持 文案,为我们革命性地极致呈现出了人类影史上“首部通过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聚焦植物的纪录片”

阿信友情提示:有条件的小伙伴,一定要打开4KHDR真彩 杜比全景声模式,看完你才能感受到,什么叫“现实版的绿野仙踪”,什么才能毫不夸张地叫“美得每一帧都能做屏保”。

用网友的话来说,这才是“今年沉浸式观影的NO.1”,“美到频频惊讶,下巴都要掉了”,这真的是人类目前所能拍出的色彩最艳丽、画质最清晰的绿色地球了!

1、宫斗、复仇、欺诈、共生……植物界居然也有这么多戏!

《绿色星球》总共6集篇幅,从开始到结束,真的可以说每一分钟都高能。

片头一开始,镜头从一片叶子的茎脉开始。

随后画面慢慢旋转拉远,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叶子就变成了地球的模样——一颗绿色星球,诞生了。

你以为就这?

光是第一集——《雨林天地》,就足以让你彻底打开眼界、五体投地。

在植物世界中,那些原本肉眼不可能观察到的明争暗斗,在高速摄影机的镜头下,变得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与羚羊一般,充满戏剧张力,甚至让大卫·爱登堡都直呼:

这里,就是战场!

阳光,是雨林中最珍贵的资源。为了活下去,植物们往往也会像动物一样不择手段。

哥斯达黎加的雨林里,当一棵老树死去、轰然倒下时,对于树下的一大片新生命来说,一场阳光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各种植物的嫩芽破土而出,它们奋力地生长,想抢先占据林冠层。

所有幼苗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比如龟背竹属植物,它尽力伸展开裂的叶片,吸收尽可能多的阳光。

当然,在它身下被遮挡的植物也不会坐以待毙。

细细的藤蔓,努力挥动卷须,想去攀附“强者”借力上位,最终锁定目标,搭着龟背竹这辆“顺风车”,轻装成长,在一年内迅速生长十米,反倒成为了暂时的胜利者。

当然了,这么多物种共存的雨林里,怎能只有一两位高手较量。

眼瞅着这边正交战激烈时,一棵年幼的轻木伺机而动。

轻木的武器就是它庞大的树叶,一叶遮天就能让下面的植物失去光明。

这种情况下,藤蔓还是不放弃,它继续动用灵活的触角企图拦截轻木。

不过藤蔓没料到,轻木的大叶片上暗藏玄机。

在它的树叶表面长满了柔滑的绒毛,任凭藤蔓再怎么用触角勾取,都无济于事。

就这样,轻木不断努力向上生长,最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了胜利。

为了活下去,植物们甚至养育 “动物奴仆”,供其驱使,这也是片中最颠覆人传统认知的植物与动物的互生、互惠关系。

雨林之中,有一种真菌生长在切叶蚁的巢穴中,通过释放出化学信号“告诉”切叶蚁它们想吃什么样的“树叶大餐”

接到指令的工蚁蜂拥而出,延绵几里开外,用强有力的下颚切下树叶,再不辞辛劳地背回巢穴,供给真菌。

纪录片中,它们找到一棵符合白环菇属真菌要求的红木。

作为回报,真菌会长出微小的蘑菇,来喂食切叶蚁。

那么红木呢,它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在被切叶蚁搞得奄奄一息时,它决定报复,用自己仅剩的树叶报复。

红木会让叶子产生一种毒素,可以毒死它素未谋面的仇敌,那个贪得无厌的地下“菌主”

没多久,白环菇属变得虚弱,最后,它发出化学信号,让切叶蚁们换一种叶子采。

红木的远程投毒策略奏效了,它保住自己剩下的叶子,恢复生长。

除了生存之外,植物的另外一项使命,便是繁殖。

为此,植物演化出了各种超乎我们想象的方式。

龙脑香科植物的种子

在刚果的森林里,有一棵会发光的树,树干上的光亮其实并不来源于树本身,而是来自那些附着在它身上的真菌所产生的酶。

这种现象被称为“黑猩猩之火”

待真菌成熟,就会长出实体的孢子,靠着微弱的空气流动,就能向空气中释放出数以亿计的孢子……

这些孢子大军,借着树干高大的优势,让自己飘向更高、更远的森林,去寻找下一个被它们用来附着的“目标”……

雨林里的一切,在美轮美奂之外,是不是又平添了一丝暗流涌动的危险?用观众的评论来说就是,这完全就是一部剧情片,“像《阿凡达》里的星球”……

不过,爱登堡老爷子在讲述完精彩的故事之后,话锋一转,说到:

今天,70%的热带雨林植物就生长在距离公路或者认为开辟的林间空地不超过2公里的地方。

热带世界中因此形成了新的战场,由同种栽培作物组成的外来植物大军现在占据了原本成千上万种植物竞相生长的地方。

人类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以为自己提供食物和各种商品,原始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小,而且彼此割裂。

2、曾经拍摄的美景,只不过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幻想

90多年来,爱登堡亲身见证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阿信去年出版的爱登堡个人传记式纪作品《大卫·爱登堡: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一书中,大卫·爱登堡如是说:“我这一生充满了传奇经历……几乎走遍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仅仅以1979年播出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为例,为了拍摄这部梦想已久的纪录片,整个1970年代后期,他都在环游世界。

共计去了39个国家、拍摄了650个物种、行程约250万公里

大卫·爱登堡骄傲地说,能在那个时代拥有这种经历,是何其幸运。在爱登堡的描述中,以前的世界与现在大不相同:

他可以一连飞几个小时,极目所见,都是让他惊叹的原生态美景。

那些电视机不能传达的色彩,他全都见了:“无论我去到哪里,哪里都有荒野,闪闪发光的海岸,辽阔的平原和茂密的森林……”

大卫·爱登堡曾说:

在我看来,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是视觉之美最大的源泉,是智慧兴趣最大的源泉。

所以,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他总会力求将每一帧画面的美发挥到极致: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中的海岛、草原和雨林

而环顾现在,人类的足迹遍及全球,施予地球的盲目伤害,终于导致生物世界最重要的基础产生变化。

人类过度捕捞,将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

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成了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鸡占大多数:

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蓄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

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人类的目标,地球上就再也不会有它们的藏身之处。

从我在19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现在看着这些影像,我发现,当年虽然年轻,但身处荒野之中,依旧能体验到未经人类干扰过的大自然。

如今看来,这只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幻觉。那些森林、平原和海洋从那时起,已经在变空或者已经消失。

以上,就是我的证词。这是我一生经历过的地球退化过程。

3、用尽一生的力量,向地球交出的一份证词

在过往的一百多部纪录片中,大卫·爱登堡总是会在展示各种新奇、绝美画面的同时,给予我们欢乐和希望。

但在2020年的纪录片《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中,爱登堡首次在镜头前显得无比失望和落寞。

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位当时已经94岁的老爷爷在镜头前陷入了无尽的哀伤之中。

爱登堡给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测,生于2020年的崭新一代,将会目睹以下显现:

2030年代,亚马孙雨林历经大规模砍伐后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全球水循环产生变化。

2040年代,北极各处的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的速度。

2050年代,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鱼类数量大量减少。

2080年代,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过度耕种使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

2100年代,全球气温增加4℃,地球上大部分土地已经无法居住,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式上演,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回到“绿色星球”的主题,1950年代,婆罗洲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20世纪末,婆罗洲的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

砍伐雨林,有双重诱惑,人们透过木材取得收益,然后在被清空的土地上种植油棕榈,从而再捞一笔。

乍看之下,排列整齐的棕榈园一片绿意盎然,但内里,它摧毁了雨林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几乎无法为任何植物和动物提供养料。

这片棕榈园,早就是个已经死亡的生态环境。

曾经,这里是红毛猩猩的伊甸园:

而“从6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红毛猩猩至今,婆罗洲的砍伐作业,已经使得红毛猩猩的数量缩减了三分之二”爱登堡回忆。

现在,它们只能在残存的树梢上挣扎:

2009年,IMF总裁吉拉德在采访大卫·爱登堡时问道:

在《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末尾,爱登堡回应道:

我这一生运气实在太好了,因此得以窥见世界真实的问题所在,如果选择故意掩盖真相,那我肯定会感到十分羞愧。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最后,镜头回到上个世纪因为一场核灾难而被抛弃的乌克兰城市中,爱登堡提醒道:

不管人类对地球犯下何种严重的错误,地球总能以自己的方式恢复它色彩缤纷的“野性”。

没有了人类,曾经的珍稀动物已经开始逐渐占领这座荒城,而唯独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担不起这种毁灭了一切的后果

正如“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所说,自然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一旦摧毁,许多知识,未待我们发现就已经不复存在。

概言之,我们将像盲人一样去迎接未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