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信奉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
通常情况下,数码电子产品遵循摩尔定律发展,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也就是差不多一年半很多电子产品就会更新换代,相同的价格一年半后差不多就可以买到性能翻倍的产品。
虽然也有极少数电子产品在两三年后依然“凑活能用”,但实际已经跟不上人们越来越快节奏和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步伐了。
有人说“电子产品保值很难,除非发展止步不前”;也有人说“想保值很简单,厂商全都拼命挤牙膏就可以了”;还有人说“消耗品买来就是二手,铁亏 ”.......
这些调侃和观点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厂商普遍对产品的价值潜能挖掘不够,而消费者也已经被动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的显像。
电子产品的贬值焦虑
由于数字技术和集成技术的跃升式发展,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迭代速度也在提速。
据美国华人网报道,美国人拥有价值高达430亿美元的闲置科技产品,而智能硬件如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和可穿戴设备等一年平均贬值26%。报道指出,iPhone平均每年贬值108美元,三星手机贬值66美元,而通常情况下,手机一年内会贬值36%,部分机型跌幅达4成。当然,大家知道其他安卓手机的贬值速度应该是更快的。
触目惊心的数据也体现在其他类型产品上,如MacBooks一年降幅达41%,平板和每年可穿戴手表则每年分别贬值85美元和90美元。
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保值低的问题其实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心病。
数字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和依赖和机器的交互,电子产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无论从数量和种类都在日益膨胀。
而随着芯片、人工等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涨,不少电子产品的价格其实也还是涨了的,比如iPhone 12 XS Pro价格比十年前的初代iPhone实打实地涨了一倍多,而当前5G手机均价也比4G手机贵了不少——这些因素必然会加重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成本。
一两年就要换新成本不可小觑,而继续用旧产品又太过“将就”,这个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究竟存不存在不那么“速朽”的电子产品?
不过时的电子产品是不是伪命题?
首先,这当然不是一个伪命题。
极端的例子比如2017年一台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设计制造的苹果Ⅰ型电脑,拍卖出37.45万美元的高价,相比1976年每台666.66美元的零售价,高出560倍。
这台电脑能在40年后不仅没被淘汰,反而卖出了天价,其代表的价值实际是“第一台苹果电脑”“乔布斯打造的第一台电脑”等标签附加的价值,象征意义更重一些,而不是它本身的性能表现多么炸裂。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是,这台机器之所以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不仅因为它是一台“古董”,更因为40年后的今天这台电脑仍能正常运行。
这就是产品力的价值。
而产品力,也是保证电子产品不过时,至少不那么快过时的法宝。
在电子产品贬值几乎成为行业共识的情况下,近年来也不乏有人抓住了电子产品贬值过快的痛点,敢于向行业顽疾宣战,比如华为在今年4月8日的2021春季华为全屋智能及智慧屏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就抛出“越用越增值”作为产品的卖点。如果熟悉华为智慧屏的朋友应该还记得,2020年12月,在华为智慧屏S系列新品发布会上打出“常用常新,十年不过时”的概念,已经引发业界哗然。
电子产品如何越用越增值呢?
事实上,华为智慧屏喊出“十年不过时”,“越用越增值”有其自洽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知道,电视的换新频率肯定是比手机平板等其他智能设备低得多的,对于智能电视产业来说,芯片主板、屏幕、音箱等硬件方面的迭代以及生命周期肯定也是长的多的。所以对这个行业来说,要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也只有软件上苦下功夫。
而要在软件上让消费者感受到全新的变化,区别于其他的智能电视,华为智慧屏“十年不过时”、“常用常新”、“越用越增值”的背后支撑是系统级的重塑和革新。
在华为智慧屏上,基于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趋于完备的生态、以及持续更新等属性,华为智慧屏在生命周期中通过升级阶段性带来一个个新的功能、新的场景、新的UI,让消费者有每过一段时间就拥有了一台“全新”智慧屏的感觉。
华为主要从AI能力升级和基于分布式技术的功能拓展两大维度努力,让智慧屏“越用越增值”。
一方面,在预埋了帝瓦雷联合设计至高9单元音响系统、120Hz高刷4K屏、2400万像素超广角AI慧眼等性能和配置超前的硬件的基础上,新一代华为智慧屏V系列不断通过软件升级逐步激活隐藏性能,从而拓展新功能。
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电视普遍使用的低版本安卓系统,华为智慧屏更具优势的地方在于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也为智慧屏未来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与手机、平板、PC等智能终端、IoT设备、模块型配件等进行组合协同,相互调用功能,华为智慧屏将持续带来新功能、新场景。
以4月8日全新的新一代华为智慧屏V系列为例,通过带来音画、慧眼、畅连和分布式系统几个方面的增值体验,让消费者解锁多个新的功能场景,音乐、视频内容持续丰富,而AI识别也解锁了更多的智慧场景,而华为率先提出的“打个电视”的体验也得到了全新的升级,同时,借助在软硬件以及分布式硬件与数据的持续叠加实现了鸿蒙体验的增值。
为什么“越用越增值”能成为竞争力?
其实,行业其他玩家也并非没有做出努力,但是依旧没能扭转消费电子产品保值率低的宿命,这里面除了自身局限性,也少不了时代的局限性。
比如当前的硬件竞争,透视出出一种军备赛的感觉残酷,竞争的激烈迫使厂商为了创新而创新。
甚至一块供应链上新出的屏幕,一颗定制的摄像头都成为大家大肆宣传的卖点,殊不知这种创新是最没门槛,最容易被替代的。在形成护城河的产品力塑造上,依旧不得其门。
为什么造不出好产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深入考量时代变化里人和机器的关系。而华为就很会抓关键词,对准人们的症候需求下药。
比如青年奶妈奶爸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想要一点自己的休闲空间,华为智慧屏和HiLink摄像头的分布式连接就可以帮大忙。在分布式看护功能中,宝宝哭了或者有异响会被HiLink摄像头监测到,且在智慧屏上进行弹窗提醒,父母即使在看剧玩游戏,也能随时掌握宝宝状态。
而畅连视频通话可以让大屏、小屏幕随意呼叫,比如你出差在外想孩子可以随时呼叫家中的大屏,与孩子就像面对面聊天,甚至可以帮孩子远程辅导作业。孩子想你了也可以对智慧屏说“小艺小艺,打电话给妈妈”类似指令,智慧屏就可以自动拨通视频电话。
手机等设备也可以轻松调用电视的摄像头、麦克风等作为手机外设,而除了手机外,华为生态内的手表、跑步机等设备都可以和智慧屏进行联动,多台设备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融合为一台超级终端的体验,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都仰仗于华为鸿蒙分布式技术的落地和运用,带来的分布式游戏、分布式教育、分布式看护等等分布式的功能体验,刷新了消费者的智慧生活体验。
这是鸿蒙系统有别于其他厂商的独占式优越性。
软件层面的竞争才是智能电视的升维战
在智能硬件领域,单从硬件上的竞争很难形成绝对壁垒,借用罗老师的名言“大家都是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还装什么孙子呢? ”
事实是,在当今科技水平下硬件升级已经逐步在靠近物理极限,加速了商品化和白标化,而只有软件才能定义产品差异化,赋能产品长期增值。
我们从另外的产业已经看到这种趋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软件越来越成为车企主要的投入和利润来源。
有车主表示“每次OTA完了都像开新车”,华为智慧屏每一次的升级也会让用户觉得像用上了新电视。
可以看到,软件作为智能硬件的一部分,用不断升级的软件来弥补硬件不变,不失为一种较优的方案,且软件更新是未来厂商提供差异化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最经济、便捷的一种方式。
而这种变革,可能会带动行业的新一轮革命,未来,一台电视的价值构成将变成40%硬件、40%软件以及20%的内容与服务。价值构成中各部分能够持续“增值”的越多,贬值周期也会随之拉长。
而厂商的研发壁垒将从众多零部件的拼合能力,演变为将上亿行代码组合运行的能力,产业链也将从一锤子硬件销售转向持续的软件及服务溢价。
写在后面:
有人说,人类近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就是机器的历史。我们制造机器,使用机器,与之朝夕相处。而一台能陪伴我们多年依旧好用的电子产品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见证者和朋友,而不是像其他产品那样只是一两年就消失的过客。如何让电视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相信华为智慧品已经找到了解题的答案。
而华为在这进程中,研发出的鸿蒙系统和生态能力,打破了时代和产业的局限性,在同这些局限性做斗争时,华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实在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