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寸电视多大参照物(22寸电视有多大参照图)

24寸电视多大参照物(22寸电视有多大参照图)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6 21:27:28

2月20日晚8点,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完美谢幕。

从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成功开始,7年间,北京冬奥会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大领域给中国甚至世界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中,就收录了这7大领域中的44个典型遗产案例。

这些遗产具体包含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的利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区域协同、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包容性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与此相关的各类具有展示、传承、教育和纪念意义的北京冬奥会实物遗产,未来还将留存在北京奥运博物馆中。

可以说,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的冬奥遗产既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遗产的继承与再利用,也将是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他城市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参照物与精神延续。

展示了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

北京冬奥会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从2月4日晚8点的开幕式开始。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奥”导演,张艺谋说,从2008年到2022年,开幕式的内核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升级,并且做了很多“2008年不敢想的尝试”,更加强调“人民性”,更在意个体的表达。

开幕式上放飞和平鸽的环节,也放弃了原本整齐划一的动作,改为给孩子们更多自主空间,让孩子们自主编排,尽情释放快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少年的自信。而那些迎接各代表团入场的引导员们,也在没有了束缚之后,显得更自由、更热情、更阳光、更活跃。

青年人的自信,还体现在积极参与为北京冬奥会做志愿者服务这样的公共事务中。北京冬奥会共录用赛会志愿者18000多人,35岁以下青年占比为94%,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他们活跃在赛场和街头,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志愿风尚和社会文明,同样是北京冬奥会不可或缺的遗产。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走红,则体现了另一种中国文化的自信。作为北京冬奥会开发的16个类别的5000余款特许产品中的一员,冰墩墩的热销实则是中国文创产业的一次胜利。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成果,也是我们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而从奥运场馆到奥运村,从各类检测设备到摄像设备,无处不在的科技力量则是中国在产业创新方面自信的体现。

对于冰雪项目的科普,同样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遗产之一。冬季运动项目被纳入教学体系,截至2020年,全国冰雪特色校已经达到2062所。国家短道速滑队前教练、四块冬奥会金牌得主王濛,在此次冬奥会上的解说出圈,也极大地带动了国人对冰雪运动知识的兴趣。

在更专业更有趣的解说下,国人对于冰雪运动背后的故事也了解更多,“全民小儿子”李文龙、金博洋等人的爆红,也让国人对奥运会的关注从唯金牌论到关注运动本身。

这让冰雪运动的产业化有了更多基础。同时,也能让产业带动区域的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员,北京冬奥会另一个共同的举办城市河北张家口在交通、产业、环境、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同样获得了遗产,为赛后持续带动区域一体化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带动了三亿国人参与冰雪运动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是当初北京申办冬奥会的目标,如今已成功实现,这被认为是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在2月20日晚举行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评价道:“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这其中就蕴含着对中国冰雪运动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肯定。

因为北京冬奥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上了冰雪运动,甚至中国的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了贵州六盘水梅花山国际滑雪场等网红冰雪场地。其中,也包括场地建设方面的大幅增长。

为了达成带动三亿国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实施了“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引导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宜冰则冰、宜雪则雪;室内室外同步发展,促进冰雪运动区域互动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冰雪运动“四季拓展”。

这些措施让中国冰雪运动从原本更局限在东北地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报告显示,北方和南方地区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分别为1.86亿和1.61亿,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国有12个省份的参与率达到30%以上,其中黑龙江省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全国最高,接近6成;而参与人数方面,地处南方的江苏省与北方的山东省并列第一,达到了0.26亿。

这一南北变化不只是体现在群众参与度上,在专业冰雪运动员的籍贯中,也开始出现了大量非东北籍的运动员。以参加此次北京冬奥会的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来说,尽管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籍依然最多,但已经有新疆、内蒙古、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运动员的身影出现。

当然,带动三亿国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背后,也会带动国内的消费升级和冰雪经济的发展。如何让冷资源迈向“热经济”?这是北京冬奥会遗产的重要意义。在美国,冰球运动已是其四大运动之一,全美职业冰球联赛(NHL)每赛季的总收入超过40亿美元。在欧洲,每年专门去瑞士滑雪的游客高达1500万人次,阿尔卑斯山区的旅游收入每年占瑞士旅游收入的一半左右。

借助北京冬奥会,中国的冰雪经济开始起色。《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年—2017年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至2020年—2021年冰雪季的2.54亿人次,预计2021年—2022年冰雪季将达到3.05亿人次,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

运动员在比赛。图/新华社

让体育赛事成为城市更新驱动

过去10年来,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推动的城市更新,正在成为这些赛事的重要遗产。2012年伦敦奥运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一体化产城更新的案例。

伦敦东区曾是工业革命时代伦敦的辉煌地,但随着火车制造业的没落,伦敦东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呈现出一片萧条。借助2012年的奥运会,伦敦东区开始了城市更新,也开启了复兴之路。

数据显示,花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每1英镑中,就有75便士是用来改善整个伦敦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伦敦东区更新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事实上,自申办之初开始,伦敦就将“带动伦敦东区的城市更新”作为核心理念之一,这也因此成为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此次北京冬奥会同样在城市更新方面做了积极尝试。谷爱凌和苏翊鸣两块金牌的诞生地单板大跳台滑雪项目,就坐落在首钢工业园内。而首钢工业园正是由北京百年老厂首都钢铁厂城市更新而来。作为我国工业的奠基者之一,这座“十里钢城”的转型升级起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那一次,为了筹办奥运会,首钢开始了外迁河北的征程。2010年,首钢工厂彻底告别高炉,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这一次,首钢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最高级别赞助商,这是奥运会赞助史上首次出现城市更新服务商类别。

百年老厂借助冬奥会实现了涅槃重生。除了是2022年冬奥会单板大跳台滑雪项目比赛场地,首钢工业园更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的办公所在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首钢工业园区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范例。

当单板滑雪运动员腾空的身影与背后四个高耸的冷却塔相映成趣时,这种画面在历届冬奥会中绝无仅有,无疑将定格在北京冬奥会的遗产画卷当中。而与大部分冬奥会临时场地不同的是,首钢园内的这个滑雪场将在冬奥会结束后面向大众开放,积极融入国人冰雪运动的战略中去。

首钢工业园区这种借助冬奥会进行城市更新的项目,也将给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他城市借助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当地城市更新带来更多的借鉴。国际相关研究和实践也表明,包含体育场馆建设计划在内的多个城市更新计划均促进了城市中心人口的显著增长。这种城市更新通过布局体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新兴产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高端人才聚集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和生活环境。

大型体育赛事正在成为中国城市更新的新驱动。这几年尤其是在新发展格局下,不管是北京的冬奥会,还是西安的全运会、杭州的亚运会、成都的世界大运会等,无一不在推动着当地的城市更新进程,践行着体育赛事重塑城市空间的新模式。

中国将成为“双碳”发展样本

生活在北京的人或许能亲身感受到,因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困扰北京多年的沙尘暴没了踪迹;又因为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曾肆虐华北地区的雾霾现象,也逐渐消失了。这背后的环境治理与环保理念,正是奥运会留给北京的最大遗产之一。

2021年10月,中国发布相关工作意见,提出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间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无疑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实现这一双碳目标决心的绝佳场合。

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竞赛场馆全部采用了绿色技术,100%使用绿色能源。场馆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并利用先进科技手段,降低场馆建设运行给环境、人员带来的不利影响,体现出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植树造林工程,累计造林4.7万公顷、绿地3.3万公顷,累计碳汇100多万吨。而在交通运输方面,冬奥会的交通工具更是全面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几乎完全由电力、天然气和氢燃料驱动,同时采用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相关数据证明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分别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而此次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小主火炬,更是这种环保低碳理念最大胆也最具创意的表达,这必将载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必将以此次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冬奥遗产,积极引导民众开启绿色低碳生活模式,树立绿色低碳文明观,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实现,也为世界“双碳”发展提供中国榜样。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贾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