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550字说明文(介绍电视机说明文500字)

电视机550字说明文(介绍电视机说明文500字)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7 16:37:44

在这一周,除了张艺谋的《长城》,葛优与章子怡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外,还有一部有些低调,却很值得关注的小片,那就是电影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说到这部电影,可能你们比我还要熟悉。因为它的原版电视版,早已成为年度大热,豆瓣现象级的纪录片

这部三集电视纪录片,豆瓣三万多人评价,9.4分,也堪称年度纪录片了,连我都记不清有多少友邻跟我推过这部纪录片了。而豆瓣最受欢迎的评价,则是这样的

看了下最受欢迎短评第一页,基本都是四星五星的评价,各种赞美与好评,或者,是由于这铺天盖地的好评,才使得这部点水纪录片有了另一个版本,就是这部电影版。

影片之前已经在几个城市做了点映,反响也不错,而我,也有机会去看了清华放映的那场。

与大多数人的观看经验不同。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看过原版电视版,而是直接看的电影版,然后又反过来去找来电视版补看。所以,整个的感受、体会也都完全不同。

特意看了下豆瓣上对两版的评价,有些人认为电影版只是电视版的再现,没有意义;或者认为电影版不像电视版那样关注工匠精神了,略失望等类似评价。

不过,我的感受却是相反的。

我反而更喜欢这版电影版,电视版却有些看不下去。

同时,在我看,三集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版,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虽然两版在素材上有很多重合,但是整个导演思路与剪辑思路,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说电视版是个说明文,或者科普纪录片,用以介绍这个我们并不熟知的职业和领域;那么,电影版则更像个抒情散文,它反而没那么多功利和诉求了,更多是在讲那些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并由之带出些东方人的生活或工作哲学,反倒出来一些禅意的东西,细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原版的三集电视纪录片其实还是《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的东西,比较科普纪录片。从头到尾都要有富有感情的解说,配上紧张忙碌的工作场面。基本上,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在解说词里了,什么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师徒制等等,都由解说词讲出来,告诉你。

这样的方式还是很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的方式,就是把观众当成一张白纸,要不断的去告诉你、教给你,让你知道它的中心思想。放在电视没问题,毕竟作为最大众的媒体,需要整个水准都要更浅白一些。

然而,这样的电视纪录片也基本上没有给观众的思考或者互动空间。

包括《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我反而不很喜欢看。因为太满,太实,失去了味道。

相反的,电影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却完全换了种创作思路,你能看出导演有意的取舍与变化。首先是解说完全没有了,并且有意加入了很多意象的镜头,用来抒情和释放。

甚至,对于修复这件事本身,也没有那么关注了。

虽然两个版本都是同时拍的的素材,并且有很多重合。但是,由于创作思路不同,针对这几百小时甚至更多的素材进行不同的选择和取舍,得到的片子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稍微对比下,两版会有哪些不同。

原版更像是故宫博物院90周年展的衍生宣传片,来了任务,各个组不同分工,一起努力,完全任务。并借由这些任务,去带你们了解不同工种以及那些文物修复师。整个都是比较第三方的,是科普式的。

而电影版则完全不同,它加上了更多生活场面的描写,也有了与这些文物修复师的互动,你会发现,他们不光是技艺精湛的修复师,还是一个个有着情感的普通人。

比如,原版里,修复师们去打杏,那场戏就几十秒,而在电影版则有几分钟,不但有打杏的全过程,还有分杏,大家互相调侃这种很生活化的细节。还有封面图这张

原版同样只是几秒带过,新的电影版却是一大段戏,拍着骑了好久、还有各种互动,包括这个女孩在故宫迷路。类似还有很多,比如流浪猫,原版也只是几个镜头,新版却专门有喂猫、逗猫和好几个猫的镜头,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

试图去分析电影,你就该去揣摩创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化。看有评论说这种处理使得匠人和修文物的部分变少,补进了很多无关紧要的部分。

这倒很喜欢这样的处理,因为这样会更亲切,更生活,让他们更像人,而不仅是央视纪录片中的一些符号。

甚至,两个版本的主题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原版电视纪录片是带我们了解这群匠人或者所谓的匠人精神。那么这一版,其实更多是在讲一种东方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这是在原版纪录片隐藏其后的,而新版电影版则完全把它丰满了。

就好像我上面说的,新版的修改,是增加了更多生活情趣的描写,养猫、打杏、种枣、故宫里骑单车,还有师徒的感情以及同事之间的感情。这一切处理,都让你觉得,他们这个地方并不像一个工作的地方,而是像一个家。而这种对家的概念的突出,更多是一种对传统手工作坊协作模式的再现。

不同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西方的那些高楼大厦格子间,或者说我们日常理解或参照的现代化作业模式。

修文物这个片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传统,传统的同事关系(师徒),传统的修复方法(基本纯手工),比较旧和复古的工作环境(故宫),这一切,都是有意跟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做区别。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仅是同事,倒更像是亲人。包括徒弟在被采访时候也会说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样的话,这在原版是完全没有的。

所以,其实这两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电视版就是介绍职业,电影版则是让你们更多了解这些人。

而你所向往的,可能已经不仅是那些工匠的细致、认真,而更多的是那种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环境的沿袭

这是非常传统的,如今已经很难见得到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环境。或者,它已经仅存在记忆中了。

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也来自于此。在电影化之后,影片完全变了个样子,有意与当初的电视版做出很多区别,变得不那么冰冷而是更有感情。

也让你更多了解这些文物修复师。两个版本合在一起,才会更立体,一个是从正面,一个则试图从里面让你更多了解他们。

当然,无论看哪版,你最爱的都会是钟表组的王津老师,因为他恰好符合我们对传统中国工匠的想象:温柔谦和、做事认真、手艺精湛却又不张扬。当然了,正是这种性格,才使得他能做好这么枯燥又要求极高的工作,成为中国的匠人。

而电影版的开头与结尾,也设置了完全不同的场面,开场是他们一扇扇的开门,结尾则是一扇扇的锁门,走进去与走出来。

无论,这部电影最终评价如何,我倒是更喜欢电影版,因为它更平和与生活化,没那么功利心,就好像在故宫里修文物的那些人。

真是让人佩服。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