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一1956)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1)人民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了第一而五星红旗。新中国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市了中l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和政治悱商制度。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西南和西藏地区的解放
(3 ) 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选修4】1953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能造飞机、汽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鉴于这种情况,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 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固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十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内蒙占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后来新中国在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一治区.还建立了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一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1) 中国“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形势.大会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些重要的决策没能坚持执行。
(2)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随后,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等重要思想。
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一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在一些领域也取得熏大成就。例如,在这十年间,我国建成大庆等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