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前,穿件鲜艳一点的衣服也容易遭人白眼,如今,大街上满是年轻人踏着随意的节奏追逐时尚的脚步。
40年前,几家人围坐在12寸电视机看连续剧也是件幸福的事,现在,歪坐沙发随意按遥控器还觉得无聊。
40年前,吃洋快餐要拖家带口郑重其事,眼前,嚷着要减肥的朋友可能送给他吃都不愿碰。
第一财经广播,带你重温曾经的流行产品,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生活变迁!
”
相信不少人都对“大屁股”电视机留有印象,在三、四十年前,电视作为财富的象征,谁家能拥有一台电视都能吸引左邻右舍,前来观赏一番。大家经常围坐在一起观看《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的场景历历在目。
如今电视机已是每家每户都必备的家用电器,然而在80年代,电视机确实地地道道的奢侈品。那年头的电视机价格不菲,80年代平均月收入30元,而当时的电视价位在300元到一千多不等。
那时候电视几乎给我们当时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精彩。不过那时候的电视机也已经不在全是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才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渴望的。
梦幻的开局
说起彩色电视机就不得不提金星电视机,金星牌彩电是原上海电视机厂的名牌产品,而上海电视机厂也是全国第一个引进彩电生产线的企业,在当时拥有着很高的好评和知名度。金星电视机才诞生以后,不久就成为了上海市标志性的产品。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金星荣获了各种荣誉和奖项,同时也推动着国内电视机行业的不断发展。
金星彩电选择的发展思路是“适度规模,适当份额”,“高科技含量,高品质质量”。其市场定位主要针对上海本地,提出金星精品彩电要同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也先后推出过图文电视、数码系列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
金星厂于1970年开始试制全晶体管彩色、黑白电视机,1978年全面转产,成为电视机专业制造厂并改名为上海电视机一厂。上海电视一厂分两个厂区,老厂区在斜土路1646号,新厂区在田林路140号。1980年从国外引进一条彩色电视装配流水线,生产彩色电视机。
当年金星牌电视机是很紧俏的,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子。这才能买一台电视机回家。一张电视机票子的价格比一台电视机都贵,当时一张电视机票要价高达400块,而且常常一票难求。
商店众人围观
成为市场标杆
上海电视一厂是机械电子工业部骨干企业,是生产彩色、黑白电视机的专业工厂,产品使用金星牌商标。1970年2月试制成金星牌晶体管23厘米黑白电视机,从自制真空锻模机开始,自制了大部分晶体管制造设备,并成立了晶体管车间,生产3DG6晶体管和TTL集成电路。同年6月底,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C47轮换调频制47厘米全晶体管单枪三束彩色电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0年,该厂从日本引进年产20万台彩色电视机流水生产线及全套质量保证系统。经过近10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产品实现了多元化,并形成了规模经济,至1990年,彩色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台。
该厂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达100%,获得国际多项标准的认可。装备了能独立完成国有标准规定的电视机电、光、声、色性能指标测试设备,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2年以来,该厂共有8个产品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2个产品获电子工业部优质品奖,20个产品获上海市优质品奖和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
1988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该厂参加评比的5个型号彩色电视机全部获得一等奖,创行业新记录。1989年,又有2个型号的51厘米彩色电视机在全国彩色电视机集中测试中名列榜首,其中C514型彩色电视机还获得了外观款式设计优秀奖。
“不怕水”的电视机
电视机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上首台黑白电视机于1925年问世,首台彩电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彩电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迅猛发展,全国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一度多达百余条。
但部分电视机质量差,消费者投诉不断,还被4幅漫画讽刺为“多瑙河之波”“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看不见的战线”“今天我休息”。
质量品牌历来是“上海制造”的硬指标。围绕三机(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八名牌(金星、飞跃、凯歌、红灯、美多、海燕、春雷、飞乐)。
新华社曾报道过彩电品牌质量的一个实例:1982年12月18日晚,吴淞口外发生沉船事故。28天以后,有一台16英寸金星电视机被打捞出水。电视机机壳内已灌满淤泥。经检查并修整烘干,荧光屏上又显示出清晰的图像。
落寞退场
直到2000年,金星彩电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还占据绝对优势,金星彩电的产销量在国内约排在第五、第六位,但在上海本地市场则排名第一。但是,面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金星虽然一直坚持“精品”路线,也不得加入到降价的行列中。
然而,规模不够大的金星彩电,在行业利润的日渐微薄的情况下,生存也日渐艰难。金星彩电的销售额在其母公司上广电的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变小,占广电股份年销售额的5%~6%,重要性也日渐下滑。
当时有这么一个顺口溜:飞跃马失前蹄,凯歌喇叭坏特,金星暗淡无光,说的就是当时这些国产老牌子的窘状。据老员工回忆93年以前,所有电视机零件都是最好的给金星,93年以后,就是挑剩下的给金星了
2003年上广电正式停止了“金星”牌彩电的生产,不久,同样是金星彩电的总经销商上广电也停止了该品牌彩电的销售。这样,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就此退出了中国彩电市场。
一代新机换旧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品牌亦同中国社会改革一样,40年的风雨历程擦拭出了像海尔、美的、TCL、李宁运动服等一批闪亮的知名品牌。然除了这些知名品牌,那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亦或现在仍旧耳熟能详的品牌,有的已经销声匿迹,有的在大浪淘沙中变了主人。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有竞争力的彩电品牌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多个减少到现在10个左右;空调从110个减少到8个;冰箱从75个减少到10个;洗衣机从80个减少到了7个。品牌存活率10%不到。
某种程度上,电视的“一代新机换旧机”,何尝不是中国人生活、社会变革、经济前行的一个缩影?其实,电视机的变迁也好比一部人人参与体味的历史剧,跨度虽小,但变革却深刻而剧烈。眼下品牌不论国内国外,越来越多电视机的铭牌都印上了“中国制造”,人们买东西不再迷信“原装进口”,“中国制造”已成为一面旗帜。
无论曾经何等辉煌,面对时代的变迁,稍有不慎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品牌的消失究竟是生不逢时,还是没有紧抓住市场机遇,现在看来已经不太重要,却依旧有很多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
作者:侯忆枫
编辑:李昂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