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有电视吗(中国1976年有没有电视)

1976年有电视吗(中国1976年有没有电视)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14 12:05:33

1976年6月15日,从这一天起,毛泽东主席不再接见任何外国领导人。

此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外界对于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的极大关注。

中国发言人对外称:毛泽东虽年事已高,但还是忙于工作。

事实确是如此。

毛主席在1976年的一系列最后指示和他从前的话一样,从未失去过感召力。

晚年的毛主席

不过,毕竟岁月不饶人。

1983年出生的毛主席,当时已经83岁。

尽管一直热衷锻炼,但自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主席的身体开始亮起了“红灯”:睡眠质量不好,经常咳嗽却吐不出痰。

1971年入冬前,毛主席被诊断患有大叶型肺炎,心脏也因此受到影响。

1973年,毛主席的眼睛出现老年性白内障的状况,对他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1975年,在接受白内障手术之后,毛主席才恢复了一半的视力。

到1976年,这位从农民的儿子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浪漫革命者,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从星星之火到最终燎原的新中国缔造者,步入了他辉煌壮阔的一生最后9个月的时光。

毛主席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世坚强、虎气雄风,但不为人知的是,毛主席作为一身诗意的温情人物的另一面,尤其是在进入晚年之后,他时常因人、因事而陷入情怀动荡之中,甚至于痛哭失声。

比如,1972年12月,毛主席在收到一封由名叫李庆霖的老师所写的信之后,因被信件内容触动而流下眼泪。

李庆霖就是后来被称为改变当时中国1800万知青命运的“李青天”。

晚年李庆霖(右)

他冒着“告御状”的风险,以父亲的身份讲述他儿子在乡下的穷苦生说:“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毛主席历来都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十分重视,且寄望颇高。

只要有机会,分不同场合,毛主席一直不断鼓励青少年奋发图强。

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希望正是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收到信,随着李庆霖一字一句地讲述,毛主席忍不住流下眼泪。

以至于,在收到信后的数月内,看了三遍半,毛主席才终于提笔回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情甚多,应当统筹解决”。

事后,1973年6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发(1973)21号文件的形式,将毛主席和李庆霖之间的往返信件印发至全国基层公社一级,由此开始逐渐调整对知青的政府、补助,并改善供应。

上山下乡的知青们

再比如,1975年7月,因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毛主席,接受了由当时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主刀的手术。

几天之后,视力逐渐恢复,向来爱书如命的毛主席,终于可以在放大镜的帮助下慢慢看书。

纵观毛主席一生,其阅读涉猎范围极广,不过他最爱看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和小说。

当时,唐由之安静地陪护在一旁,不敢打扰。

可是,随着毛主席一边看书、一边在嘴里轻声地念叨着什么,接下来的一幕把唐由之吓了一跳。

因为,毛主席突然哭了起来。唐由之一时间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赶紧以注意身体为名,劝慰主席不要哭坏了眼睛。

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才终于平复了情绪。

毛主席将刚刚看的书递给了唐由之,后者发现,这是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写的一首叫《念奴娇·登多景楼》的词。

陈亮画像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春日和煦。陈亮领命到建康(今南京)和镇江考察,目的是为了第四次向当时的朝廷上奏北伐策略。

当时,中原大地分为南疆北界,而无论南宋,抑或东晋,都“躺平”于偏安之态,毫无一统中原之决心。

因此,春风十里也吹不散陈亮心中郁于中原大地割裂分据的阴霾。

于是,陈亮写就此词一抒心中郁闷,抨击在爱国这件事上,南宋、东晋都是“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的嘴上说说和偏安一隅的托辞,更遑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具体行动了。

而引发毛主席强烈共鸣,乃至嚎啕大哭的,正是开头那句沉重悲壮的“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毛主席

陈亮悲叹于自己的心情无人能懂,可毛主席此时内心的忧虑又何尝不是呢?!

对当时的毛主席来说,他已经很少与外界直接接触。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自己位于中南海中的简朴寓所里。常常陪伴他左右的,多是秘书和医护人员。

而读词即读史、思古即论今,正是词中南北不能统一、爱国成为空谈的悲叹,让毛主席顿感伤感。

尽管这位中国的伟大领袖,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陈亮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成就,但毛主席深知,建立新中国只是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征程的开始。

而当时的中国,国际上受中苏冷战掣肘、外交形势严峻,国内经济生活也由于多方原因而陷入一片惨淡。

于是,拖着病躯的毛主席伤感时,再也无法控制情绪地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热泪。

晚年的毛主席

进入晚年后,毛主席一直在思考并不断尝试,在老一辈革命家、领导者们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该被何种力量引导,又该去向何处?

而到了1976年,对胸怀四海风云、心系天下苍生的毛主席来说,他的身体愈发虚弱,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更加强烈。

这时的毛主席,患有心脏病、支气管炎、腿浮肿等,累了的时候只能来回扭扭头活动下脖颈,或是舒展下两臂,其余时间只能卧床靠在一个很高的枕头上。

这一年,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于毛主席,都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周总理去世、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爆发……

毛主席亲历了亲密战友们的陆续离世,又被地震带来的灾难深深刺痛。

而在毛主席生命最后的时光里,1976年的中国已经展现了新时代到来的征兆……

比如,刘晓庆在1976年的电影《南海长城》里崭露头角,和李秀明、张金玲一起被称为“北影三朵花”;后来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邓丽君,因这一年偶然穿着中国旗袍登上电视而声名鹊起……而更令人鼓舞的消息,则以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代表。

也正是在这一年,毛主席依然给予中国的年轻人高度关注。

继回复李庆霖的信件之后,毛泽东1976年再次针对“知青”问题作出批复,要求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作出的重要批示之一。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虽然依然不安,但一小部分人已然闻到了即将可以返城的气息。

《南海长城》中的刘晓庆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毛主席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春节。

1976年1月30日,除夕,受寒潮侵袭的北京连着下了几场雪,严寒更胜以往。

雪是毛主席一生最爱的事物之一,但此时的他已经连吃饭都很成问题了。

这个春节,在毛主席位于中南海的住处外,夜晚的映照下,只有路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当无数中国人一家团圆之时,毛主席的身边却没有亲人,只有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和一些工作人员。

这个略显冷清的春节,毛主席的年夜饭也非常简单:他最爱的武昌鱼配白米饭。

张玉凤小心翼翼、一勺一勺地喂着毛主席吃饭,希望毛主席最爱的武昌鱼能给他的身体多补充些营养。但食欲不佳的毛主席,只吃了几口就表示不吃了,随后在陪护人员的搀扶下到客厅沙发上坐着休息。

夜色渐深,毛主席的寓所里一片安静,只有远处传来的此起彼伏鞭炮声。

或是因此触发思绪,毛主席用沙哑的声音对周围人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闻此,工作人员赶忙找来鞭炮,挂在屋外点燃。

听闻噼里啪啦的声音,毛主席的脸上久违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而张玉凤心里很明白,这个微笑,其实是毛主席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宽慰这些陪他过年的年轻人。

毛主席(左)晚年,张玉凤(右)一直陪伴其左右

晚年,毛主席时常会陷入感念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情绪之中,时间和空间的无情矛盾折磨着这位日渐老去的巨人。

这在1976年,尤甚。

当年,除夕过后几日,毛主席决定请当时在电影银幕上以扮演毛主席而闻名的演员佟瑞欣吃饭。

饭前,他们一起看了部电影。

正是这部电影,只放了10分钟,就让毛主席泪如雨下,一度情绪不能自已,电影放映被迫中断。

这部电影,就是197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76年初公映的《难忘的战斗》。

电影《难忘的战斗》

《难忘的战斗》改编自作家孙景瑞的同名小说。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本推出就大卖得“爆款畅销书”。

这本书的原名叫《粮食采购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再版时才改成叫《难忘的战斗》。而改名改版之后两年,印数便已高达90万册。

小说是孙景瑞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派遣特务围绕粮食采购而展开的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

《难忘的战斗》连环画封面

因此,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更何况其还汇聚了包括汤晓丹、达式常、白穆、焦晃等中国电影界的“全明星主创团队”。

而随着银幕亮起,首先映入毛主席眼帘的是解放后,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画面。

他们站在道路两旁,笑容灿烂,不住地挥手、欢呼,一片热闹升腾新生活开始的样子。

当毛主席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受到热烈欢迎时,他转头问在一旁的护士吴旭君:那次欢迎的学生里有你吗?

显然,对毛主席来说,眼前的画面不禁让他想起那段艰辛的烽火岁月。

用了整整28年,毛主席率领亿万中国将士,在无数中国民众的支持下,最终于1949年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无数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这“敢教日月换新天”。

而毛主席这一问,吴旭君顿时泪如雨下,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

因为当时还在上海读书的她,确实是当年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但令吴旭君、佟瑞欣们震惊的是,这时毛主席也开始落泪,随即更是失声痛哭。

眼看着毛主席一发不可收拾地哭泣,工作人员只好将毛主席搀扶回去,电影放映也就此被中断。

吴旭君(左)与毛主席(右)

关于毛主席为何落泪?

一说是因为毛主席想起了那些为赢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献出生命的将士们。

但笔者认为,向来喜欢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借古论今的毛主席,依然是因为联想到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对于中国将往何处走的一种深层次忧虑。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看电影《难忘的战斗》的最终结局。

与原著小说相比,电影新增了潜伏特务账房先生这一小说中没有的角色,更是给电影留下了一个开放且意味深长的结尾:

影片结束前,账房先生用秤砣残忍杀害了我军购粮工作队的通讯员,而当全体军民欢庆胜利时,身份未被发现的账房先生,正面无表情地打着算盘……

不难看出,电影结尾谕示着:巩固政权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甚至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对这点,毛主席深以为然。

1976年,在毛主席最后发出的那批指示中,他用自己一贯的格言式警句指出,“革命将来还会发生”,因为“不斗争就不能进步”。

1976年的中国

回顾毛主席的传奇一生,总是跟饱含奇情壮志的革命关系在一起。

但业未竟、鬓已秋,到了1976年,中国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者们去世的痛楚,面临着失去“权威”后的不安与茫然。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而放眼那年中国的经济生活,普通职工的工资相比十年前不升反降,每个月到手不到50元……

此情此景,让83岁的毛主席,陷入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情绪之中。

以至于,在毛主席1976年9月9日去世前,最后9个月的生命时光里连续落泪3次。

毛主席

上文提及的观看《难忘的战斗》,其实是毛主席当年第二次落泪。

他在1976年第一次落泪,是周恩来总理去世时。

1976年1月7日,深夜23点,弥留中的周恩来,或许已知道自己挺不过这一关了,于是便用微弱的声音嘱托医护人员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

10个小时后,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周恩来,这位中国的开国元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的好总理,同时更是毛主席终其一生“不容任何人诋毁”的亲密战友。

在周恩来去世前十几个小时,不停有周恩来病况的消息送到毛主席眼前。

这期间,毛主席没有说什么,因为只要报告有更新,就意味着周恩来依然活着。

后来,毛主席没有再收到关于周恩来的病危报告、抢救方案和治疗方案。

他收到的,是一份在32开白纸上由值班护士听抄的一份讣告小样。

这份讣告小样从1976年1月8日9点57分送到,到下午3点后,毛主席才收到。

并非有人故意隐瞒,而是工作人员选了一个毛主席精神最好的时候告诉他这个消息。

因为他们担心,毛主席闻此噩耗,身体可能承受不起。

确实,旁人无从得知毛主席与周恩来之间的数十年的风雨同济,对他们各自意味着什么,而如今周恩来先他一步离去,对他这又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按照惯例,工作人员给毛主席读报、读文件。

随后,毛主席听到了一份带着哭腔汇报的消息: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去世”。

一字一句,犹如刀尖般刺在毛主席的心上。

他闭上眼睛,眉头挤在一起,一言不发。

眼泪,从毛主席的眼角流了下来……

周总理

当周恩来陷入病危时,毛主席也同样病魔缠身。

尽管平时,这两位伟人所居住、休养的房子之间,只有不到几百米的距离。

但种种原因,他们并未能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见彼此最后一面。

当毛主席审阅关于周恩来追悼会的规格、人数及悼词的报告时,张玉凤曾冒昧地问过:“主席,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从闻之周恩来去世的消息后,整个人如被抽离了“主心骨”的毛主席,一直处于悲伤和落寞的情绪之中。

听到询问,毛主席并没有直接回答去,还是不去。

他用手吃力地拍了拍自己的腿,带着痛苦的表情,用虚弱的声音说:“我,走不动了”。

晚年的周总理(左)与毛主席(右)

就这样,毛主席未能出席周恩来的葬礼。

他派人送来一个花圈,以此向这位亲密战友告别。

但毛主席没想到的是,1976年的中国在接连经历周恩来、朱德去世之后,举国悲痛的中国人会遭遇一次更大也更为悲痛的考验。

这就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的7.8级大地震。

当天,凌晨3时42分,无数正在熟睡中的唐山人民,来不及反应,就被这场摧枯拉朽般的地震夺取了生命。

事后统计,这场地震造成24万余人去世、16万余人受伤,是20世纪世界地震伤亡人数第二大的地震。

当地震袭来时,正在寓所中休息的毛主席也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

平日里,为了给毛主席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寓所里通常是沉默且安静的。

而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整个寓所的砖瓦、玻璃,甚至毛主席的床都在不停摇晃,传进耳朵里是的是刺耳的噼啪与哐哐的声响……

不过,毛主席并不慌张,摆摆手让身旁的人都冷静下来。

他知道,发生了地震,但他没想到此时的唐山已经被地震“夷平”了。

唐山大地震

随后几日,毛主席在焦虑中不断收到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各种报告。

在此前,他已经知道地震发生在唐山,这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工业城市。

关于这些报告,当时半昏迷半清醒的毛主席,坚持要自己看,而不是照着以往的规矩由秘书念给他听。

而当看到这场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的具体数字时,毛主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以至于,他不停地交待,交待了一遍又一遍:一定要照顾好灾区人民的生活!一定要照顾好灾区人民的生活!

197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由中共中央起草报送的《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上批复了最后关于拯救安置灾区人民生活的意见,而这份报告也成为毛主席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中央文件。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开启了总动员模式,各地纷纷行动起来,迅速开启对唐山的救援。

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领袖,也为他心系一生的人民群众燃烧尽了最后的光和热。

1976年9月8日零点10分,带着憧憬与忧虑,毛主席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而毛主席可以放心的是,他的号召力就是唐山人民最大的希望,各地的部队、救援队、医疗队、物资等犹如片片雪花一般降临唐山,疗愈并重建这座城市……

这位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领袖,再也不用像1930年在上杭县古田赖坊村那样,需要挑灯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信,用他的激情与理想扭转红四军内部弥漫的革命悲观主意情绪。

但直到生命的最后,毛主席仍然在做着当年从湖南韶山老家离开时所立下的誓言——拯救人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