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中国电视报(七八十年代电视报)

80年代初中国电视报(七八十年代电视报)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13 14:01:32

上世纪八十年代,堪称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逐渐脱离高大全的样板戏模式,曾经是禁区的爱情、案件、武打、古装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银幕上。本周《电影映象》版,本报记者带你回顾八十年代那些经典的中国电影。

住宾馆不能住“405”,要嫁就嫁“神秘大佛”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405谋杀案》上映,被评为20世纪最出色的华语悬疑片之一,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侦探片。在一张电影票不过一两毛的时代,这部影片票房收入竟然超过1个亿,相当于现在的200亿票房。今年48岁的哈尔滨人邱先生回忆:“我看《405谋杀案》的时候才七八岁,小时候都是当恐怖片看的,里面的配乐都特别惊悚!当时宾馆的405房间,谁都不敢去住,你说这电影得多深入人心。”

1980年还有一部特别火爆的悬疑片——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动作片。武打、推理、悬念、恐怖,啥时髦来啥,票房同样过亿,而且还捧红了刘晓庆。

邱先生回忆:“八十年代的女星里刘晓庆排不上号,观众最爱看的是龚雪、李秀明、赵静、姜黎黎。但刘晓庆是这些女明星里保鲜期最长的,现在还在电视上蹦跶呢!”

邱先生对本报记者说:“八十年代初中国很时兴这种反特片,只要放映惊悚悬疑的反特片,一定满场!有一次看反特片,电影院人都坐满了。我看着看着电影突然迷糊了,喘不过气儿,我爸坐我旁边看的津津有味,特别过瘾,我寻思别打扰他了,自己出去透透气儿,我坐在最中间,往外走这个费劲啊!一点点儿挪,人家还烦,走着走着好不容易到边上了,实在挺不住了,‘咕咚’一声大头冲下倒过道上了。坐最边上的恰好是个年轻解放军战士,解放军真好啊!‘赶紧给我抱出去了。出来把我放台阶上凉快凉快,还吹着风,没一会儿我就好了。解放军问我,‘你跟谁来的啊?’我说‘我跟我爸,我爸就在那排中间。’解放军回去赶紧找我爸,这时候我爸才知道自己儿子刚才晕乎了。我印象特别深,我爸火急火燎跑出来,问我:‘行不行啊儿子?’我说‘行啊!’‘那一会儿咱还看不看了?’‘看呐!咱得看呐!’我爸领着我又跑回去看电影了,比出来的时候跑得还快呐!”

《405谋杀案》《神秘的大佛》等悬疑片至今经久不衰。1987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有一段相声把这些经典电影全都串联了起来:“《51号兵站》住着《72家房客》;《39级台阶》发生《405谋杀案》。”“《王老虎抢亲》,抢的是《大海的女儿》,这是《烦恼的喜事》;《李二嫂改嫁》,要嫁《神秘的大佛》,那真是《奇异的婚配》啊!”

伤痕电影、艺术电影,看不懂也看

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流行,由此改编的电影也十分火爆。比如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影片大胆、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时代悲剧,更通过这个故事,从时代、伦理、道德角度分析历史教训,探讨悲剧产生的根源。邱先生说:“那时候我们根本看不懂,但看不懂也跟着看,只要进电影院就有意思。”

一堆讲“爱情”的电影

八十年代,爱情电影是主流,片名里都爱带个“爱”字。《爱情啊,你姓什么》《爱情与遗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不是为了爱情》《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他爱谁》《他们在相爱》……还有很多讲爱情的艺术片,比如《巴山夜雨》《海之恋》,还有最出名的《庐山恋》。

张瑜、郭凯敏主演《庐山恋》,本是一部爱情风光片,因为这部电影,在庐山还建了一个“庐山恋电影院”,每天只放映《庐山恋》,到2009年,已经放映了6300多场,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白蛇传》看得欢,加急电报送进影院

八十年代,戏曲也搬上了大银幕。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的京剧艺术片《白蛇传》由傅超武执导,成功塑造出白蛇、青蛇、许仙、法海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当年,这部电影比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更经典。

齐齐哈尔的胡先生对电影《白蛇传》印象最深。“突然看半道的时候,来了个加急电报,送到电影院去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大声喊,‘这里谁叫XXX?你们家来了一封加急电报。’我一听,这不喊我妈名呢吗?我妈一看电报,哇哇哭,然后就跑出去了,我都懵了。后来我妈跟我说,我姥姥在哈尔滨去世了,电报是我二姨打来的。当天晚上我们就赶紧坐火车来哈尔滨了。现在我都不解,电报咋能送到电影院去呢?”

看完《大渡河》,回家“大渡河”

八十年代还有一系列的红军电影,比如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渡河》,里面第一次出现了蒋介石的形象。哈尔滨人秦先生对本报记者说:“小学四年级的夏天,我们全校包场看《大渡河》。这是部相当经典的红军电影,拍的很真实。看完电影一出来就赶上下暴雨了,学校和文化宫离得挺远,大家排队手拉手趟着水回了学校,就跟‘大渡河’一样一样的!我同学说:‘这可真是看完《大渡河》,咱就真的大渡河了!’”

北影八一,官司打到文化部

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罕见地打起来了——两家同时拍摄了同名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79年,四川作家周克芹发表了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0年9月,八一厂的王影和导演李俊看中这部小说,把作者周克芹从四川请来了,一起改编电影剧本。与此同时,北影厂厂长汪洋也看好了这部小说,并选定由刚刚拍完《从奴隶到将军》的王炎执导,王炎也被小说打动了,决定自己亲自改编电影剧本。

听说北影厂也要拍这部电影,八一厂急了,两家官司都打到了文化部。文化部电影局召集两家想要“调和”。没成想,协调会上火药味儿十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耳红面赤,最后不欢而散。

还没协调出结果呢,北影厂率先开机了。八一厂的李俊听说后,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厂领导不干了,“明明是你先看上的剧本,你不拍,倒显得咱们理亏了。”李俊心一横,“拍!”

北京一位资深媒体人回忆:“当时两家为啥都看中这个剧本了?因为许茂家有7个姑娘!八十年代,中国能叫出名字的女影星太多了,没有100个也有50个,男影星相对少,出名的也就那么两三个。这个剧本多好啊,7个姑娘给足了女影星发挥空间。北影厂和八一厂谁也不让着谁,上映时间也是前后脚,要搁现在,咋地不得掰个道岔啊?人家不的,必须打擂‘正面杠’,而且双方阵容都堪称鼎盛,北影厂有李秀明刘晓庆,八一厂有王馥荔斯琴高娃。”

本报记者了解到,八一厂的四姑娘是王馥荔出演,当时她刚演完《天云山传奇》,人气正旺。号称“火辣椒”的三姑娘由斯琴高娃扮演。当时,她因《归心似箭》中的玉贞一炮走红。北影梯队也毫不逊色,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北影三枝花”全部上阵。中心人物四姑娘秀云由李秀明饰演,此前她主演过《春苗》《甜蜜的事业》,名气极大。风火泼辣的三姑娘许秋云由张金玲担纲。七姑娘许贞由刘晓庆出演,当年她已经主演过《小花》等电影,并获得了百花奖,正是大红大紫的时候,已经很少在电影中演配角,但这次为顾全大局,出马为李秀明当绿叶。活泼大方的九姑娘原定由陈冲出演,但她正准备出国,改由主演《青春祭》红透影坛的李凤绪饰演。由谁来演许茂,北影曾反复论证。王炎导演提出用李纬,厂长汪洋不同意,理由是那几年李纬演的坏人太多,已经定型。最后还是王炎力保,许茂才选定李纬。

资深媒体人回忆:“当年,两个剧组都开赴四川外景地,八一厂在内江拍,北影在简阳拍,两地相隔不远,但彼此互不来往。有一次,两队人马在四川机场巧遇,双方在候机大厅远远对望,互不打招呼。两个导演倒是挺超脱,在一次招待会上,王炎和李俊见面了。李俊导演笑着说:‘让他们闹去吧,他们闹他们的,咱们拍咱们的。’王炎会意地点点头:‘对,咱们各拍各的’。两部电影的票房都挺好的,当年不少人都是看完北影厂的紧接着看八一厂的。后来谁是谁家的许茂,谁是谁家的七个姑娘,全都混了。有人说这部电影应该叫《两个许茂和他的14个女儿们》。”

好片配佳曲,男有蒋大为,女有李谷一

八十年代的电影,必须得有好听的主题歌,蒋大为、李谷一唱的主题歌最多。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的《红牡丹》放映后十分轰动,主演姜黎黎红极一时。但比电影还火的是主题歌,蒋大为唱的《牡丹之歌》更是经久不衰。这两年还被相声演员岳云鹏改编成了《五环之歌》,成了流行神曲。

还有《戴手铐的旅客》,1980年的一部反特故事片。片里的主题歌《驼铃》红遍大江南北,也是蒋大为唱的,前不久还出现在冯小刚电影《芳华》中:“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关于《戴手铐的旅客》还有一则趣闻,有一段相声里把这片名说成了《戴手铐的脚镣》,观众们哈哈一笑,喜闻乐见。

电视若是“郭靖”,电影成了那只“雕”

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说的再准确点,就是1980年到1985年这段时期。哈尔滨媒体人蒋先生说:“当时文革结束,刚刚改革开放,电影配合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迅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期。现在的印度电影,就很像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有情节,有质感。但再繁荣的东西也不可能坚持10年15年,到了1985年以后,张艺谋横空出世,海报漂亮,画面浓烈,主题先行,追求奖项,但说白了,炒的都是概念。中国电影变味儿了,脱离了生活,没了八十年代初期的质感。”

比如张艺谋那部《红高粱》,什么‘九月九高粱酒’,电影里面咣咣喝。其实当年大家都不太接受《红高粱》,觉得是很奇怪的电影,和以前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看不明白,它已经脱离生活了。的确有一部分人喜欢《红高粱》,但它绝对没资格代表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蒋先生分析:“1985年之后,中国电影逐渐走下坡路,也和电视机的普及有关。八十年代初期,电视还是蹒跚学步的婴儿。1985年左右,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了,当年风靡全国的是《射雕英雄传》,一部电视剧悄悄袭来,电视时代来临了。”(李子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