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黑白电视电影(最原始的黑白电视1984年)

早期黑白电视电影(最原始的黑白电视1984年)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8 14:41:37

距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公映将近有一个世纪,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拍摄技法、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都在不断发展突破。

但是,如同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导致收音机灭亡,网飞的创立也没有杀死电影院,数码相机也不能代替胶片的美感,每一次媒体大变革的时代并非伴随着“旧媒体”的消亡,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同时焕发出别样生机。

黑白电影也没有随着电影技术的狂飙突进而消失,相反,它变成一种更值得关注的特殊的创作方式。

当色彩成为电影中如同空气和水一般的基本存在的时候,一部黑白色调的电影就会特别显眼。

黑白电影是一种历史产物,但至今仍有很多电影创作者执着于这种古老的色调。

他们为什么在能使用彩色的条件下,仍然选择使用黑白来制作电影?他们想用黑白色调表达什么?或者说他们不用色彩想表达什么?

记得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接受专访,解读为何《弗兰兹》要使用黑白色调,大意是因为电影的背景发生在一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历史、是一段回忆,所以自己才选用了黑白作为电影的色调。

彩色时代下的黑白色调,多与历史和回忆有关。

本文要聊的这七部半电影,其中就有六部半的故事发生在过去,远至三国时期,近到八十年代。

几位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黑白色调来讲历史、讲回忆,无疑是因为黑白具有一种渲染过去式的独特魅力。

创作者选择同一种色调,技法相同,但却表达各自独特的情感:

张艺谋《影》中的黑白是中国最玄妙的哲学——阴阳;《罗马》是导演的私房回忆,《冷战》是一段对铁幕时期芳华的追忆,它们都献给了对创作者至关重要的人;《冒牌上尉》用黑白重现了一段人类的“黑历史”,黑白的氛围肃杀、厚重、恐怖;《1985》则以黑白笼罩着艾滋病晚期同性恋者和他的家庭,像一篇死亡阴影下的悲伤小说;《盛夏》的故事也发生在冷战背景下,它用黑白讲摇滚;《基伯龙三日》用黑白再现一个不幸的女人,这位不幸的女人在电影中光鲜靓丽,私生活却悲惨如白……

第7.5部《影》

导演:张艺谋(中国)

时长:116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香港

豆瓣评分:7.2

因为张艺谋的《影》并不是黑白电影,但全片美术处理成如同黑白水墨画般的视觉,算半部。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导演不仅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个人创作的第二阶段:

场面调度凌驾于一切,满屏都是各种大面积色彩,不再着眼于角色的细微情感和故事文本,转而带给观众宏大的视觉享受。

《影》也是一场视觉盛宴,服务于“影子”这一主题,导演这次将彩色换为中国的水墨丹青,沛国大殿,幽暗的都督府密室,阴雨连绵的山水竹林,太极船前的境州城,以及全部演员的汉服,甚至杨平砍在小妹青萍身上的那一刀,也迸发出接近黑色的血。

国画与油画所不同的,就是可以在水与墨、黑与白两个极端中间,制造出无限的层次感,看上去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实则靠意境让观者体悟到丰富的世界。

李威是这次张艺谋编剧的“影子”,她将女性阴柔和自己作为影子写手的心境融入替身故事,软化了原作冷峻的历史感。

第7部《草叶集》

导演:洪常秀(韩国)

时长:66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韩国

豆瓣评分:6.4

《草叶集》是7.5部电影中唯一一部发生在当下的黑白影像,既没有剧情也没有什么时间线,就像莎士比亚在喜剧《皆大欢喜》中所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小胡同街角的一间咖啡厅,客人们口中频频称赞的老板喜欢古典乐,但始终没露面。

来这喝咖啡的男男女女职业都是演员、编剧或作家。

女人都点了一杯热饮,男的都点了一杯冰饮。

这些人口中似乎聊着同一件事,因为某个熟人的死亡,或者是自己的死亡,一言不合就冲突起来。

镜头代替坐在角落的金敏喜,暗中观察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以他们的故事为灵感,写进自己的文字。

其中一位编剧问她是不是也是一位作家,但她尴尬地回答自己只是随便写写。

对男女关系的探讨,一直是洪常秀关注的主题。

黑白、不断的对话、没有古典叙事……这些都是洪常秀强烈个人风格的标签。

第6部《盛夏》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俄罗斯)

时长:126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俄罗斯

豆瓣评分:7.8

《盛夏》是一部以俄罗斯摇滚之父维克多·崔早期生活为背景的电影,说他是“摇滚之父”,其实崔离开这个世界时年仅28岁。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严谨的传记片,仅仅是以崔为原型,表达对自由、音乐、爱情等最纯粹的追求。有的天才注定要用他们短暂的一生来震惊整个世界,崔就是这样一个天才。

八十年代初,冷战进入末期,距苏联解体还有短短10年时间。

老一辈苏联人仍然认为摇滚是资产阶级敌人唱的歌,而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却出现了最早的摇滚俱乐部,苏联的摇滚乐在夹缝中顽强生长。

当时最火爆的乐队叫Zoopark,主唱迈克·诺门科已经是苏联摇滚乐的灵魂人物,他的粉丝中有一个就是维克多·崔。

一个盛夏,崔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拜访了在海边度假的迈克。

迈克也为崔天生的才华所折服,在迈克无私的提点和帮助下,崔正式进入苏联摇滚圈,开启了自己传奇的摇滚人生。

在崔和迈克的接触中,崔和迈克的妻子娜塔莉亚(电影中叫娜塔莎)也发生了一段暧昧的关系。

电影的故事线随着崔和迈克、娜塔莎,以及那群人对摇滚乐的追求渐次展开,演绎出崔成名前的心路历程,还有对那时苏联摇滚文化的再现。

电影的黑白影像就像一张黑胶唱片,为了那段忘却不了的纪念。

片名《盛夏》可能是纪念崔与迈克相遇的那个夏天,也可能是为了纪念崔在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上对全世界歌迷未能兑现的承诺:“过不了多久的夏天,新专辑就出来了,到时候再见”。

位于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的涂鸦墙下,鲜花永远盛开,是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对崔的悼念。

在了解过维克多·崔短暂而绚烂的一生后,我觉得那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就是献给他的最好注解。

第5部《基伯龙三日》

导演:艾米莉·阿特夫(德国)

时长:115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德国/奥地利/法国

豆瓣评分:7.3

《基伯龙三日》聚焦世界级女星罗密·施耐德在法国疗养小镇基伯龙的三天。

这三天,罗密在痛苦中接受了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于尔格斯尖锐的专访,及摄影记者兼情夫勒贝克对她的即兴抓拍。

这三天,罗密的闺蜜希尔德也在场,给予这位特殊的密友陪伴。

罗密、希尔德、勒贝克和于尔格斯4人关系复杂而微妙。

政论记者出身的于尔格斯将罗密扒得体无完肤。

罗密狂喜、沮丧、痛苦、率真、崩溃……多重矛盾的性格和情绪在这三天中完全释放,勒贝克也留下一组闻名世界的照片。

全片几乎80%都是近景和特写,尤其是罗密布满皱纹宿醉的脸。

电影大师卓别林说:“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德国女性导演阿特夫深谙此道。

观众通过大量特写,看到的是一个陷入生活泥沼的42岁不幸女人,而不是蜚声世界的女星。

阿特夫拍摄4人在狭小酒店房间中交锋,经常使用肩扛摄影,虽然有时镜头微晃,但这种技法让观众仿佛是参与私密采访的第五人,带来一种闯入明星私生活的感受。

无论演技还是化妆,德国演员玛丽·博伊默把罗密生前最痛苦的一段时光复制在观众面前,让人一度以为是罗密灵魂附体。

茜茜公主这一角色给扮演者罗密带来巨大光环,但也从此让这个女人的私生活蒙上巨大不幸。

与阿兰·德龙的破裂,数次婚姻失败,第二任丈夫自杀,狗仔不断烦扰,滥用药物,酗酒,抽烟……丧子之痛成为压倒罗密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基伯龙三日私密采访后一年,罗密·施耐德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外界只看到明星高光的一面,但享受了多大的荣光,就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第4部《冷战》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波兰)

时长:88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波兰/法国/英国

豆瓣评分:7.8

每个时代都有文艺青年,当他们老了,会去追忆年轻时的那段芳华。

《冷战》和《芳华》的故事极其相似,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文工团,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炽烈的爱情,最后都随着岁月的变迁被无情洗刷,归于平淡。

二战结束后冷战也降下铁幕。

波兰音乐家维克托结束了采风工作,他和搭档伊莲娜将波兰民间歌舞进行文艺再创作,变成可供文工团演出的作品。

文工团面向全波兰有才艺年轻人招募,前来应试的少女祖拉气质独特,一下就和维克托确认了眼神,两人坠入炽烈的爱河。

厌倦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样板戏式的文艺工作,维克托偷渡柏林墙非法移民到法国。

他和祖拉约定一起到那边去,但祖拉却没有赴约。

在巴黎维克托是自由音乐家,有时作曲、有时录音、有时给电影配乐、有时在月蚀酒吧弹琴,而多年后来到巴黎的祖拉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纯情少女。

两人爱情时而热烈时而冷战,经历了大半个欧洲和多年蹉跎,

电影结尾,打出字幕“献给我的父母”,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父母正是那一代文艺青年的代表。

《冷战》描摹了他们的爱情、虚无、反抗、激情、背叛、自私、盲目等一系列时代呻吟,也许这种呻吟每一代文艺青年都有,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第3部《1985》

导演:Yen Tan陈俊彦(马来西亚)

时长:85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美国

豆瓣评分:7.8

电影《1985》的名称是以八十年代全球恐艾危机为背景,不像《每分钟120击》那般轰轰烈烈,颗粒感十足的画面像是一本角落里泛黄的悲情小说。

1985年圣诞节,在纽约麦迪逊大道打拼的广告人艾德里安回到多年未归的老家。

他的老家是加州北部一个保守小镇,这里的人们笃信宗教。

父母因儿子回家非常高兴,爸爸虽然脾气倔,但也准备了一桌好饭,妈妈关心个人问题,暗示和儿子青梅竹马的初中女同学还是单身,让他去相个亲,基本反应就和我们春节回家一样,

艾德里安也好像终于长大懂事,不再和父母对抗,曾经那么看不起这个小破城和家庭的他,现在却懂得回家探望。

他还给父母、弟弟带了超级昂贵的圣诞礼物,并和关系淡漠的弟弟一天天融洽起来。

如果只看上面,你不会想象到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故事。艾德里安是个同性恋,并且已经是艾滋病晚期,他身边的同伴一个个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这次回家,应该就是他和家人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了。

回家,就是为了告诉父母这一切……然而艾德里安从短暂地回家到离开,却始终没有将真相说出口。

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镜头:艾德里安在家乡超市外碰到中学同学,两人尴尬寒暄,右侧排列整齐的购物车好像一支巨大的弹射器,如同艾德里安周遭不可抗拒的命运,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折磨。

全片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一个AIDS或“同性恋”这样的字眼,但亚裔导演陈俊彦以极其压抑的镜头语言和色调,让这个不幸的大男孩始终笼罩在黑色的阴影下。

看不清的双眼让艾德里安仿佛是一具骷髅,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

第2部《冒牌上尉》

导演:罗伯特·斯文克(德国)

时长:118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德国/波兰/葡萄牙/法国

豆瓣评分:8.5

《冒牌上尉》入选了2018年豆瓣年度电影榜单-冷门佳片第2名,这一指标可以说含金量很高了。

8.5分的高分比同年诺兰的二战巨制《敦刻尔克》还高。

一部二战历史电影,并不是恐怖片,但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评论都说:18年所有恐怖片加起来都没它恐怖,看过之后久久沉浸在心理不适中。

本片对历史、对人性、对权力、对社会心理等主题的探讨非常深刻。

每一个镜头几乎都可以用“细思极恐”来评价。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都源于一个德国小兵捡来的一套上尉皮肤……

电影基于二战末期一位德国小逃兵犯下的骇人罪行改编。

这位军衔仅仅是下士的小兵,在前线逃跑途中偶然捡到一身上尉军官制服。

穿上这身军官皮肤的小逃兵,立刻化身刽子手,亲手处决了上百自己的战友。

虽然这部电影是黑白色调,但透过这黑白影像,看到一坑的人在几秒钟之内被炸碎……其震撼程度并没有因失去颜色而减弱,反而因黑白这种肃杀的无彩色,显得比任何恐怖片还要恐怖。

导演通过影像,让世人理解为什么这套皮肤能让年仅19岁的赫罗德犯下如此反人类的罪行。

同时,也提醒着世界: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历史很有可能重演。

第1部《罗马》

导演:阿方索·卡隆(墨西哥)

时长:135min

制片国家或地区:墨西哥/美国

豆瓣评分:8.2

很多人都把《罗马》列为2018最佳电影中的一部,学院也同样不吝惜对这部电影的赞誉,一口气给了《罗马》十项奥斯卡提名,还罕见地出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外语片并列的历史性奖项。

《罗马》根据导演阿方索·卡隆儿时模糊的回忆,聚焦对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善良女佣。

虽然像一本私人日记那般温情平淡,但导演糅合了当时墨西哥社会历史大背景,没有局限于个人私情,电影的格局一下就提升了几个档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摄影也是导演亲自上阵,多处使用景框平行移动甚至360°旋转长镜头,景框内的场面调度从简单到复杂,如同一幅卷轴画,观众仿佛看到卡隆的记忆流淌在面前。

电影最后,随着一抹淡淡的字幕“献给莉波”出现,镜头在远处仰视着女佣缓缓走上楼顶。

这是卡隆对这位心地纯良的女性的最好祝愿:她,能上天堂……

以上就是2018年最令人难忘的黑白电影,有没有你心中的最爱?

-END-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