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12寸黑白电视多少钱(八十年代12寸黑白电视机多少钱)

1980年的12寸黑白电视多少钱(八十年代12寸黑白电视机多少钱)

首页家电维修电视更新时间:2022-03-04 19:42:21

​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问世,时至今日刚好62年

疫情当前,宅在家就是做贡献,相比手机、电脑、IPad,电视似乎对我们已经没有了吸引力。

而这种情况,在二三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当时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都可以轰动几条街乃至几个村庄,人们如潮水般涌向这个神奇的小方匣,围观电视连续剧,场面蔚为壮观,电视机很快便取代了几个月才放映一次的露天电影的主流娱乐地位。

当年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是无数个家庭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要是你家能有一台彩电,更是象征着无比煊赫的地位。毕竟没有特殊的关系、够硬的后门,即使有再多钱,也弄不到炙手可热的彩电购买指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国的电视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华夏第一屏:在天津诞生的“北京牌”电视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这便是电视。作为20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无数个日夜里,电视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电视机。1929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在英国开始试播(BBC),1936年正式开播

此后,电视广播逐渐在美国、苏联、法国、意大利、西德和日本等10多个国家相继产生。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球已有超过500个电视台4000万台电视机

1954年,彩电在美国面世,随后逐渐进入普通家庭。

但在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北京只有200多台从国外买来的电视机,但国内没有自己的电视台,只能收看国外的电视节目。当时的主流媒体是纸媒和广播电台,听广播便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电视机为何物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

为了向国外看齐,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事业,电子工业主管部门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即761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即712厂)。

1958年3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被周总理誉为“华夏第一屏”。为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

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可不容易。8位研究员,既无理论基础,又都没见过电视机,缺乏感性认识,只能边干边学习。

要造电视,首先要有样机。在多方努力之下,终于拿到了苏联的“记录牌”“先锋牌”电视机、“红宝石牌”电视机散件以及“旗帜牌”电视机样机、散件和资料。

经过研究和分析,最终研究小组以设计更为巧妙、结构更为简单的“旗帜牌”电视机为蓝本借鉴参考。

但是,当时我国没有配套的电子工业,一台电视机有上千个元器件,都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做技术攻关,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于是,在大家的潜心钻研之下,许多关键技术被我们攻克,比如大电流磁偏转技术、超高压产生和绝缘技术、电磁干扰隔离和屏蔽技术,以及电视图像和伴音质量的高保真技术等。

两个多月后,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迎来了第一台电视机的第一次试播。1958年3月17日晚7点,播音员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中,声音也十分洪亮,图像与声音的质量都和苏联电视机没有什么差别。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试制成功。

半年后,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每周播出4次黑白电视节目,每次仅2-3个小时。那时的北京电视台是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全国只有大约20台黑白电视机。

此后几年间,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北京”牌电视的年产量只有200台,而且成本很高,每台的售价达到70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700元,大概相当于“铁饭碗”职工两年的工资。因此,当时家里有电视机的还只能是一些单位或者高级官员,或是一些文艺工作者。

电视机一票难求 春晚登上历史舞台

在许多70后、80后的记忆中,十几户人家围坐在一起看同一台电视、同一个频道的盛景都是常事,电视信号不定,经常冒“雪花”,需要手摇天线和大力地转台也都是最紧张的时刻。

在这小小的黑白屏幕里,方寸之间,上演着千百个故事:《渴望》《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西游记》……这些故事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夜晚。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电视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褪去了神秘的光环,逐渐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电视机的产量上升到1万台,并且开始生产一些“新式”的产品,最典型的便是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的国内第一台彩电

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电视工业举步维艰,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都无法形成气候,显像管等核心部件也无法自行生产,需要进口

不过,改革开放之后,依靠政策的扶持,我国的电视行业进步飞速

1977年,中国的电视机年产量不过20万台,但到了1980年,全国已经能生产250万台了,1981年的生产量则是300万台,其中还有6万台彩色电视机。

1978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这条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彩电生产线在上海电视机厂竣工。不久后,国内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咸阳彩色显像管厂成立,彩电终于在国内开始大规模生产。

到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在此期间,全国国产彩电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涌现出了长虹、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品牌,从此国内彩电开始进入了群雄割据的品牌竞争时代。

但在此时,电视机依然还是“奢侈品”,作为“新三件”之首,价位在300元到1000多元不等,买一台21英寸彩电大概会花掉当时城镇普通职工4个月的工资

不仅如此,在80年代,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毕竟当时的电视机实行统购统销,电视机厂长也不见得能搞到电视机购买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大年三十看春晚“守岁”成为了中国的新民俗。

一场价格战 电视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991年国家正式放开了彩电价格。1996年3月,作为国产彩电的老大,长虹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降价,随后,康佳、TCL跟进,这打响了彩电行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电视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便从这里正式开始。

价格战刚刚开打一个月,长虹的市场占有率就上升到19%,比降价前增加了7.9%

到1996年年底,长虹、康佳、TCL、熊猫等国产品牌已占到71.1%的市场份额,国产彩电首次全面超越洋品牌,长虹也坐稳了“彩电大王”的宝座:中国每卖出三台彩电,有一台出自长虹,有一台是外资品牌,还有一台才是其他国内品牌。

但与此同时,摧枯拉朽式的价格战也是一次残酷的行业洗牌。在此之前,国内各省份尚有60多个地方性的彩电品牌,它们割据一方,小富即安。然而在长虹的降价冲击下,大多数品牌迅速凋零,在之后的几年很快便销声匿迹。

彩电行业随之步入了由五六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时代。

价格战”极大拉低了电视机的价格,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全球最低的电视机零售价格,也促进了电视机的快速普及。

但与此同时,连年的“价格战”也让电视行业成为微利行业,微薄的利润阻碍了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于是,在新的技术革命来临之际,我们发现自己又一次落后了。

缺屏 电视产业之痛

进入新世纪,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夏普等在平板液晶时代独领风骚,中国本土品牌电视则陷入了长期的“缺屏之痛”。

10年前,从电视到PC到手机,全球液晶显示面板基本被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厂商包揽,中国大陆厂商的份额很小。那时,我们的液晶显示面板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液晶显示面板进口额高达322.15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额。2007年中国大陆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还停留在5代线,而国外大公司的夏普8代线已经量产,并计划建设10代线

在这场平板电视替代CRT彩电的战争中,虽然我们稍嫌落后,但并不乏追赶的决心。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对液晶面板生产线、等离子显示及其他新技术加快研发和量产,以及相关配套材料、设备的产业化。

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深天马等纷纷上马液晶面板生产线。到2019年,面板环节累计投资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已建、在建、拟建产线数量达到50条,以超高清、柔性屏为代表的多项创新产品走上国际舞台,中国成为全球显示产业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资料显示,作为全球显示产业龙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总出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在电视、显示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五大细分品类中市场占有率均名列第一。

如今,每4部手机中就有1台的屏幕来自京东方,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2台平板电脑每5台电视中就有1台的屏幕来自京东方。

62年前的今天,“北京牌”电视机第一次试播成功,“华夏第一屏”由此诞生。

62年后的今天,在度过“缺屏之痛”的道路上,我们积极奋进,逐步成为整个电视行业的引领者和贡献者。

你还记得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吗?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谁知道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于哪一年?》中国经济导报,刘宝亮

[2] 《中国显示产业从“缺屏之痛”到“跨越发展”》,中国新闻网,吴兰

[3] 《一场划时代的“视”界革命》,腾讯财经

[4] 《中国电视工业:从零起步到全球第一》,腾讯科技,李松伟

察院胡同 胡同保卫战中消失的普通胡同

老北京植树种花都有什么讲究?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