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娱乐的核心环节。买一台电视在家看电影、玩游戏、刷综艺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普遍需求。近几年来,随着小米、乐视、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入局,电视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带有互联网功能的电视成为主流、大尺寸电视的价格一降再降、4K(甚至是 8K)电视开始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家庭……
尽管如此,选购一款适合自己的电视却依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参数复杂、型号繁多等都成了消费者选择的障碍。对于在 2020 年想要购买一台电视的你,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选购过程中的思路,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判断一款电视是否真的适合你。
与其了解参数,不如先弄清需求
电视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比的。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与其关注测评里各种参数的高低,不如先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一款怎样的电视。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的预算。「三千预算进某吧、一路加到九万八」曾是一句经典的网络调侃,但在选购电视这件事上,这也是一个忠告。想买一台画质出色、系统流畅、音质不错、拓展性优秀但很便宜的电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买一台电视,首先就要弄明白自己愿意在电视娱乐这件事上花多少钱,这个预算应该包括你的电视、音响、媒体输入设备等各个方面。以电视来说,从 3000 元开始,每往上 3000 元可以看做一个档位,尽管有一些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浮动,但你不可能用 3000 元买到 6000 元档位的配置。确定预算时可以给自己留一个档位内的浮动空间,但应该避免跨档位的超支。
其次,要想清楚自己的电视的核心用途。网络平台追剧、玩 PS4 Pro 游戏、观看体育直播、欣赏蓝光电影……你可能希望买一台电视回来能胜任所有事,坦白说这并不现实。如果你的预算有限,那么你就要弄明白最核心的用途的是什么,因为大部分厂家在设计产品时用以区分中端/中高端与高端产品的一个手段就是在部分功能上进行「缩水」,或降低屏幕的峰值亮度、或取消动态补偿、或不配置独立的画质芯片等等……这些对于不同用途的体验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买电视前要充分考虑核心用途,方便在选购时进行取舍。
最后,要考虑电视的使用场景。电视买回来,一个人用还是一家人用?看的时候习惯开着灯还是关着灯?家里的客厅沙发与电视柜/电视墙的距离有多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影响选购,在了解具体的参数之前,你应该对这些基本情况做到心里有数。
避开几个参数上的常见误区
弄清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就可以来选电视了。厂商会用各种话术把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作为消费者来说,避开一些常见的误区会帮你省下不少时间。
误区一:硬屏比软屏好,国外面板比国内面板强
一些厂商会说自己的电视面板用的是「硬屏」,做工扎实,比那些一按就出梅花纹的「软屏」好。这是一个老旧的错误观点。目前大部分电视面板采用的是 IPS 或者 VA 这两种材质,IPS 就是所谓的「硬屏」、而 VA 就是所谓的「软屏」。两者的确有各自的特点,IPS 可视角度和色彩还原出色,VA 则是宽容度和对比度更高。但这些特点在实际使用时的影响是有限的。以可视角度为例,大部分采用 IPS 面板的厂商都会说自己的可视角度是 178 度,但恐怕没有人真的会坐在这么偏的角度上看电视。并且这 178 度指的是「看得见」,并不是说效果就一定好。在同价位的对比的情况下,才会根据需求去选择对应的面板。
(注:关于 VA 和 IPS 面板的具体区别,可参考 Rtings 的这个对比测评。)
另外,不要迷信三星、LG 的面板就一定比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内供应商的好,电视面板是按照良品率来进行分级,因此产地和面板价格没有明显的关系。目前除了三星的一些高端面板只有自己的产品能用外,大部分面板都是可供所有厂家购买。
误区二:电视面板越薄做工越好
现在许多厂商把外观作为电视的一个卖点,宣传时会跟消费者提到自己电视面板的厚度薄,是技术优势。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话术。一般来说,在中低端电视上常见的薄面板都是采用侧入式背光,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将背光灯放置在电视的侧边或底部,然后再用轻薄的导光板打亮屏幕。采用这种技术的优势就是可以控制面板厚度,但缺点是无法精细调节画面不同区域的亮度,只能采用条状的分区控光。
中高端电视一般则使用直下式背光,将背光灯放置在面板的背部,再通过控制背光灯打亮屏幕。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棋盘式」的分区控光,即让需要亮的地方亮起来,让需要暗的地方暗下去,使画面的对比度更出色。缺点则是由于背光模组和屏幕需要一定距离,厚度要比使用侧入式背光的电视要更厚一些。
到了采用 OLED 技术的高端电视,由于不需要背光源,因此屏幕面板可以达到极致的超薄(例如索尼的 A 系列)。厂家之所以说自己的电视轻薄就是技术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高端 OLED 电视的这种特性,但中低端电视只能采用侧入式背光的 LCD 液晶面板,因此根本不可能达到和 OLED 一样的效果。
选购时,如果你平时需要观看 HDR 内容,那么就要考虑采用直下式背光或 OLED 的电视。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区背光对电视的性能、厂家的算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市面上一些中端电视虽然采用直下式背光,但却在处理器上有一定的缩水,因此不一定能实现出色的画面对比度效果。
误区三:好屏幕就有好画质,买电视就是挑屏幕
这同样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画质是一个由亮度、色彩、色域、对比度、动态、清晰度等等多个维度构成的综合概念。当我们评价一个电视的画质时,需要拆解这些维度,来看看究竟它在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在目前的电视产业中,屏幕硬件本身对于电视画质的影响远远没有厂家的画质技术重要,而影响电视画质的技术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 屏幕亮度。屏幕亮度对于观看体验的影响不言而喻,一般我们需要关注电视的平均亮度和峰值亮度。前者代表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观看时电视能够提供的亮度,后者则会影响在观看 HDR 内容时的体验。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厂家都不会在自己的官网上准确标出这些参数,因此一般我们只能查看通过第三方的测试来了解。
- 色域。色域是指电视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对于不同的视频内容,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的色域标准。如果你平时主要观看电视剧、网络视频、综艺等内容,你需要更加关注 NTSC 色域,一台画质合格的电视,起码应该能够覆盖 72% 的 NTSC 色域,大部分中端电视都可以覆盖 100% NTSC 色域。而如果你需要观看 HDR 电影,那么你更加需要关注电视的 P3 和 BT.2020 色域,对于显示 HDR 内容来说,90% P3 色域覆盖是一个基础要求。
- 色彩。色彩调教是考验厂家技术的一个试金石,对于电视色彩,选购时建议不要一昧关注电视的色准,而更应该关注色彩风格是否符合你的喜好,例如发色倾向、饱和度、肤色表现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要到线下店去看一下,即使找不到同一型号,观看同厂家同价位的电视也可以参考。线上看评测会受到录制和观看设备的影响,与现实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 对比度。对比度除了屏幕本身的材质,更大程度上与上文提到的分区控光技术相关。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厂家会用「动态对比度」来体现一个很夸张的数字,但实际上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静态对比度(然而厂商一般也不会提供)。
- 动态。电视能否提供流畅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厂家的动态补偿算法。目前 4K 电视屏幕的刷新率通常都可以达到 60Hz(一些高端电视可达 120Hz),但由于一些视频内容采用 24 fps 制作,这就需要电视的动态补偿来计算差帧。这个功能在看运动比赛时非常实用。此外,如果你有玩游戏的需求,还需要关注电视的响应时间,更低的响应时间可以降低输入延迟,提供更流畅的游戏体验。
- 清晰度。影响电视清晰度的首先是降噪算法,它会影响画面的纯净度,在展示夜晚、雨雪等场景时有很大的帮助。其次,4K 电视在展示 1080p 内容时需要根据画面补充细节,这时候就需要各家的算法出马了。
可以看出,电视的画质与厂家画质技术能力息息相关。通常高端电视都会配置单独的画质芯片来提供更强的算力,而中端和低端电视则只能依靠电视内置的处理芯片。当预算有限时,要根据使用场景,把钱花在自己更看重的画质技术上,这样才是合理的选购思路。
误区四:OLED 电视比 LCD 液晶电视高级、显示效果一定好
在这两年的新手机上,OLED 屏幕已经很常见了。但在电视领域,采用 OLED 依然是高端产品才有的配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购买电视时就应该直接考虑选择 OLED。由于本身的技术特性,OLED 电视的确在画面暗部细节、响应时间、可视角度和屏幕厚度上都比传统的 LCD 液晶屏幕电视要有优势。但它同样存在峰值亮度不如 LCD 以及「烧屏」的问题。
假如平时经常需要在明亮的环境下看电视,那么选择 LCD 液晶电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相反,如果一般在夜间看电视,或可以调暗屋内的光线,这种情况下 OLED 在对比度上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地展现出来,选购 OLED 电视可以达到真正出色的效果。
另外,你有可能还会听说过 QLED 电视,也就是量子点电视。QLED 可以看做是一种改进的屏幕技术,通过在背光和面板之间加入一层量子点膜,能够混合产生色度更高的白光,从而达到提升屏幕色域的效果,这种技术目前中高端电视上都有使用。由于量子点膜本身不透光的特性,如果需要选择采用 QLED 技术的电视,那么就要特别关注屏幕的亮度,尽量选择一个高亮度的电视。
误区五:支持 HDR 就是 HDR 电视,支持杜比全景声就是音质好
「HDR 电视」这个概念是厂商宣传的「重灾区」。上面提到,显示 HDR 内容对于屏幕的峰值亮度、色域和对比度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一台 HDR 效果出色的 LCD 液晶电视,峰值亮度最好不低于 800 尼特,要支持直下式的分区控光,还得能覆盖不低于 90% 的 P3 色域。5000 元以下的电视不太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厂商所谓的「支持 HDR」指的更多是硬件算力能够解码 HDR 视频内容,与电视画质本身没有关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支持的是哪一种 HDR 标准,目前电视上常见的有 HDR 10、HDR 10 、杜比视界这三种。HDR 10 是最为通用的 HDR 标准,市面上大部分能够下载和在线观看的内容都兼容 HDR 10。杜比视界和 HDR 10 则是相对 HDR 10 更高一级的标准,对亮度、色域和色深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比视界由杜比公司主推,设备需要支付授权费后才能使用,杜比公司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HDR 10 则是三星目前积极推动的标准,虽然协议本身免费,但如果想在设备上使用标识,也需要通过付费认证。支持杜比视界和 HDR 10 的电视可以观看对应的 HDR 内容(目前国内视频平台的资源还比较有限,国外部分平台如 Netflix、Apple TV 等有一些内容),如果商家只是说自己的电视支持 HDR,那么多数情况下支持的都是 HDR 10 标准。
同样地,一些厂商还会宣传自己的电视支持「杜比全景声」「DTS:X」声效技术,来体现电视的音质出色。这实际上也是在玩文字游戏。支持这些声效技术指的仅仅是可以解码带有相应音效的影片,或支持连接对应协议的音响而已,这只需要向杜比/DTS 购买授权即可。相比而言,电视的声音效果跟音响的功率、数量等硬件配置关系更大。一些低端的大尺寸电视经常会在音响配置上缩水来控制成本。如果你对电视声音的要求比较高,可以考虑后期单独购置 Sound Bar 来提升体验。
误区六:买电视选 4K 就行了
目前市面上一些低端电视会采用 RGBW 排列的 4K 面板,这实际上是一种「伪 4K」电视。一块 4K 屏幕物理分辨率应该要达到 3840×2160 像素,也就是每行有 3840 个像素。每个像素由 R(红色)、G(绿色)、B(蓝色) 三个子像素构成,这也就是标准的 RGB 排列。所谓 RGBW 排列,就是额外再加上一个 W(白色) 子像素。但由于每行总像素数没有变化,等于减少了 RGB 各子像素的数量。另外,大多数视频内容都是针对 RGB 显示输出,在转换到 RGBW 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失真的情况,无法输出真正的 4K 分辨率画面。
一般采用 RGBW 排列面板的厂商都会在宣传时称自己的电视加入了白色子像素来「提升画质」,选购时留意就好。如果有支持高变焦倍数的手机,也可以到线下店选购时打开相机,贴近屏幕放大拍摄,放大到一定倍数后就可以看到电视屏幕的像素排列了。
尝试选购一台电视
弄清了需求,了解完参数后,让我们来再来从实际选购的角度出发,看看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最近我刚刚为家里购买了一台电视,接下来我将以个人的选购过程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步,确定需求和预算。我家里之前使用的是红米的 70 寸电视,尺寸虽然足够大,但是由于面板的峰值亮度不够,在观看 HDR 内容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这次选购时的核心目标就是购买一台画质出色的 HDR 电视。预算在 6000-10000 左右。
电视的摆放位置是客厅,平时白天和晚上都要使用,因此 LCD 液晶电视更适合这样的场景。此外,家里沙发到电视柜的距离为 2.8m,在使用 工具 查询后,确定需要购买一台不低于 65 寸的电视。
第二步,划定品牌和备选型号。电视市场目前品牌繁多,国外有索尼、三星和 LG,国内则有 TCL、海信、小米、华为、创维……这一步选择时一般首先主要考虑的是系统,除了三星和 LG,现在大部分电视都是采用 Android 系统。如果你不希望额外购买电视盒子的话,建议还是选择一台 Android 系统的电视,毕竟日常还是要看国内的视频平台。这里单独提一下华为和荣耀,系统虽然是自研的鸿蒙,但是目前可以安装第三方的 apk 应用,同时也内置了优酷、腾讯和芒果 TV 等平台。
国内的 Android 系统大多采用内容块式的设计,系统自带了大量的视频内容,并预装了常用的视频平台,同时还支持儿童模式与老人模式,这些对于国内的用户很友好,不过也有像开机广告、预装应用不能删除等问题。国外的厂商在系统设计上相对要简单一些,像索尼比较接近原生的 Android,三星的 Tizen OS 和 LG 的 webOS 的设计简洁。由于我自己家里有一个外接的 Amazon Fire TV 4k 的电视棒,所以对电视系统的要求就是干净无广告,因此选择时基本就落在了三星、索尼和 LG 三家。
接下来是挑选型号。去网上购物平台根据价格和尺寸确定先进行一下粗筛,然后再去各家官网进行对比参数。同品牌电视对比最重要的是看差价带来的功能提升有哪一些,低价产品比高价产品缺少哪些功能。例如同品牌同档次 LCD 液晶电视一个 70 寸比 65 寸价格低,就要关注是不是在画质技术、处理器性能、音响配置等等上有缩水。厂家一般个个「刀法精准」,不可能让你在同价位上占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品牌命名时通常都有自己的规律,同一系列型号数字越大,代表相应的功能越多,价格也越高。国内品牌在这方面就要麻烦不少,一些品牌存在线上和线下两套产品线,同一代产品又有很多子型号,选购的时候要仔细辨认和对比。
另外各家在同一画质技术上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是动态补偿,三星就叫自动运动增强,索尼的就叫 Motionflow,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遇到不了解的新名词时可以仔细看一下描述,比如海信的 ULED 就是一个把分区控光和量子点技术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解决方案。
了解参数是选购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步,由于一些参数官方并不提供(比如峰值亮度、静态对比度等),这时如果你选择的是国外品牌,那么可以试着去 Rtings、消费者报告 这种专门做测评的网站去查询参考一下(国内一般就只能去搜媒体测评了)。以我这次购买过程为例,对于 HDR 电视来说,峰值亮度是一个可以来快速筛选电视型号的参数。目前在 65 英寸 LCD 液晶电视中,根据 Rtings 的测试结果,索尼的 X9500G、三星的 Q80 和 LG SM9500 在这个参数上的表现不错,三家各自的低端型号都跟它们有比较大的差距。不过 LG 的这款目前并不在国内发售,所以在这个阶段就变成了二选一。
然后就是最终决策了。如果上面一步功课做得足,到了这步基本上就只是选一个自己更喜欢的电视,不会在参数上再犯错。这时外观、色彩这些主观性较强的因素就比较重要了。参考一下网上的体验视频,到线下店看看外观,听一下音质,再综合价格决定。考虑外观的时候顺便再看一下接口的布局和数量,如果家里有蓝光机、游戏机、盒子的话,购买时就需要尽量选择 HDMI 接口更多的电视;如果家里已经有音响的话,还要考虑电视的音频接口兼容情况等等。我最终选择了索尼的 X9500G,原因主要是索尼的色彩风格让我和家人更喜欢,另外 Android 系统要比 Tizen OS 更方便一些,价格也比 Q80 要便宜一些。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选购电视时的一些经验。相比具体的品牌推荐,这篇文章更加侧重选购思路的展示,品牌与型号选择再多,相信你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思路,最终还是能选出一台心仪的好电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