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长津湖》彻底爆了。
直到今天还在热映中。
票房已经突破41亿,暂时位列今年票房榜第三。
预估最终票房将破53亿。
直逼年度票房冠军。
毕竟,三大导演加上吴京、易烊千玺这样的票房保证,想不爆都难。
不过。
鱼叔特别想提及片中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名字。
没有他,这部剧的魅力或许将大打折扣。
他,正是《长津湖》的编剧——
兰晓龙
兰晓龙,堪称军事题材编剧第一人。
本身就有着根正苗红的军旅背景。
由他编写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等,都是口碑炸裂的优秀作品。
根本不需要鱼叔多做介绍。
兰晓龙1973年生于湖南邵阳。
著名导演孔笙曾这样评价:
「我接触过两个湖南编剧,一个是兰晓龙,一个是刘和平,湖南人身上敢闯、敢担、敢干的特点,在他俩身上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他提到的刘和平,是《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的编剧,擅长历史题材。
而醉心于写军旅题材和男人戏的兰晓龙,更有一股子莽劲。
AKA「湘西悍匪」。
早在学生时代,兰晓龙就是个刺儿头。
好勇斗狠,学习成绩那是出了名的差。
但兰晓龙很早就开始对戏剧兴趣浓厚。
十五六岁的年纪,他就读完了莎士比亚和尤金·奥尼尔的所有著作。
高中毕业后,他备考三年。
终于如愿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可进入理想的高校后,兰晓龙也没有安分下来。
虽说学习认真,写剧本勤快。
叛逆好强的性子却没有一丝改变。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我是一个混混,是逆反心理极强的人,完全是个叛逆者。」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却被命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临毕业之际,他被老师告知,自己被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给看上了。
这意味着一个崇尚自由散漫的人,就要走入绝对服从命令的部队中。
兰晓龙一开始非常抵触。
可渐渐地,他发现部队文职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折磨人。
恰恰相反,军旅生活独特的魅力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2002年,兰晓龙写出了话剧《爱尔纳·突击》。
一举获得了老舍文学奖和曹禺戏剧奖。
话剧《爱尔纳·突击》
导演康洪雷看完整部话剧,大为震撼。
遂动了改编成电视剧的念头。
兰、康二人一拍即合,这才有了之后红遍大江南北的《士兵突击》。
《士兵突击》
当然,伴随着成功,兰晓龙愈发放飞自我。
在战友文工团,他认识了一辈子的好基友,张译。
他们不仅在线下打得火热。
还在《士兵突击》最火的时候,成为《士兵突击》吧的常客。
兰晓龙ID「249」,张译ID「士兵突击」。
两人在吧里,经常一言不合就互嘴。
兰晓龙坑人功力也与日俱增。
由于导演康洪雷曾发动全剧组演员,在公开场合叫兰晓龙为「妈妈」。
兰晓龙为了「复仇」,就把康洪雷写进了《我的团长我的团》。
即剧中的「康丫」一角,是主要人物中第二个领便当的。
演员张国强也曾被他坑惨。
说好让他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出演一个「只用帅就可以」的角色。
实际拍戏时却要在丛林中摸爬滚打,泥里来土里去,终日蓬头垢面。
为此,张国强成立了一个「刺杀兰晓龙基金会」。
运营资金两百多块,誓要干掉这个无良编剧。
兰晓龙的毒舌属性也凸显出来。
只不过是喷自己。
谈及成功,兰晓龙说:
「我写完《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后,岳父的眼光多了些欣赏。
但是这张光环一般只能持续三天左右。
我还是那个该吃吃该睡睡的王八蛋,甚至还不如原来呢。」
甚至还成为了一名喜剧人。
这尤其体现在拍照上。
要么是「歪嘴战神」。
要么是「搞怪天王」。
最出名的一张照片出现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
兰晓龙本人亲自扮演了一个日军军官,以照片形式出镜。
并通过角色的嘴,又把自己骂了一顿。
不正经的兰晓龙,就非常像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核心人物——
「小太爷」孟烦了。
学问很大,肚子里有墨。
但为人也很滑头,秉持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有趣且古怪,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骚客。
总有那么一种文艺工作者。
平日里越是放荡不羁,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越是有内涵和深度。
兰晓龙,无疑也属于这种。
在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外表之下,是一颗醉心于创作的心。
这个角度的他,更像是其笔下最为出名的角色——
许三多。
遵循着《士兵突击》中「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的原则。
兰晓龙从来都不会等在原地坐吃山空。
而是在每一部作品中都会寻求突破。
其成名作《士兵突击》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男人戏。
全剧没有出现过一个女性形象。
为此,当时有不少人批评兰晓龙是大男子主义。
而兰晓龙则觉得有些冤枉。
「一个团级单位当然看不到女人,我要是在这个环境里放女人,那我就该抽我自己了。」
《士兵突击》讲究的就是一种真实环境下的纯粹情感。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许三多的完美塑造。
你真的很难在国产剧里找到另一个如此纯粹,又如此有血有肉的人。
新兵蛋子许三多,一开始被分到了负责看守输油管道的草原五班。
五班驻扎的地方,人迹罕至,鸟不拉屎。
根本看不到任何升迁的机会。
士兵们在这里也失去了向上的热情,得过且过。
可许三多却不这么认为。
他倒也不是不信这个邪。
就是单纯地觉得有些事应该去做,即便是看上去「毫无意义」。
所以他完成了没人做的修路任务,靠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加入钢七连的机会。
而在随后的故事中,许三多又遇到了一批和自己相类似的士兵。
史今、高城、伍六一、袁朗……
在这个过程中,许三多那昂扬不灭的人生信条一次又一次得到了巩固。
正如许三多自己所说: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听上去拗口,但又让你不得不去细细品味。
因为戏演到这里,话说到这里。
早已不仅仅是军旅见闻,而是充满着存在主义思辨的人生感悟。
随后,则是《我的团长我的团》。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兰晓龙会循着《士兵突击》的模版,再狠狠地煽一次情的时候。
他却拿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不同于以往抗日题材的正面表现,兰晓龙选择了一群溃兵为主角。
说好听点,是散兵游勇。
说直接点,那就是一群没有家的孤魂野鬼。
贪生怕死者有之,见利忘义者有之,浑浑噩噩者有之。
在一开始,观众真的很难喜欢上其中任何一个角色。
也因此,兰晓龙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收视上惨遭滑铁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愈发凸显,评分愈发上扬。
早已是豆瓣9.5分的国产神作。
这是因为人们渐渐品出了兰晓龙的复杂内涵。
如果说《士兵突击》是在说平凡人生中的上限。
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在说极端情况中的底线。
一个人不能丢失尊严。
正如剧中的灵魂人物龙文章所说——
「这是事情本就该有的样子。」
再之后,则是《生死线》和《好家伙》。
这俩相对于前面那两部神作,在光芒上要黯淡不少。
但真正了解兰晓龙的人,或许都能感受到他在这两部剧中那是真的玩嗨了!
《生死线》之所以评价稍逊一筹,是因为有人感觉它失去了兰晓龙标志性的真实。
主角们犹如打不死的小强,有几分「抗日神剧」的味道。
兰晓龙却表示这是有意而为之。
这其实是参考了传统传奇小说的结果,稍微带点玩票性质。
《生死线》
而在《好家伙》中,兰晓龙更是将炫技进行到底。
越写越「飞」的他这次干脆直接利用抗日题材写了一个寓言故事。
中共、军统、中统、日军……
当时的几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兰晓龙借此探讨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好家伙》
无论如何,兰晓龙的每部作品,别的不说。
群像总是异常精彩。
情感也极富感染力。
兰晓龙总是能在不断的突破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兰晓龙的剧本虽神。
但还是有个问题——
产量太少!
从事编剧事业几十年来。
满打满算,兰晓龙参与创作的作品数不超过十个,且时间间隔非常大。
2009年写完《生死线》后,直到2016年他才又创作了《好家伙》。
随后又是一段长时间的蛰伏。
直到去年才传出他担任《长津湖》编剧的消息。
究其原因。
这一方面肯定和其自由散漫的性子有关。
良好的口碑,扎实的作品,让他有资本保持本性。
另一方面则还是因为个人的选择。
别的一线编剧,由于商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
但兰晓龙的特殊性就在于——
他的军人身份注定了他要有担当。
他擅长的题材决定了他无法随意。
他,必须保证自己的作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很久以前的一次采访中。
聊到为什么要创作《我的团长我的团》,兰晓龙讲述了一个故事。
2007年清明节,他和康洪雷来到了滇缅边境的松山。
在松山上,兰晓龙发现了一座两平方米的墓碑。
于是他走上前去想看看这里究竟埋了谁。
结果看到墓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
顿时整个人都傻掉了,脑袋「轰」的一下炸开。
原来这座墓碑下足足埋了8000人!
这座山,原来是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的发生地。
当年,数不清的中国军人在此地壮烈牺牲。
随后,兰晓龙就地找了一个草丛开始坐地沉思。
渐渐地,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剧本的轮廓。
他真切希望这个本子能让观众体会到自己当时「脑袋炸开」的感受。
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问世了。
这么一个故事,兰晓龙在采访中说得简单。
但作为听者,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神奇,颇有点梦笔生花的意味。
也更能明白兰晓龙在创作上的宗旨。
明面上,他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一寸山河一寸血。
更深层次里,他是希望延续一股精神。
正如他作品中铁打不动的「钢七连」。
象征的就是中国军人中的不屈和顽强。
这种精神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的《长津湖》之中。
在兰晓龙最开始写的长达13万字的剧本中。
它在小太爷和伍千里手中进行了交接。
而通过伍千里,它又传递给了无数的观众。
这,便是编剧兰晓龙。
他通过老练的文字,精妙的布局。
从当代向过往凝望。
以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兰晓龙宇宙」。
向着每一位中国观众,迸发出千钧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