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原创工业史诗题材电视剧《火红年华》日前在央视热播
重温三线建设 追忆似水年华
以三线建设为背景的四川原创工业史诗题材电视剧《火红年华》正在CCTV-1黄金档热播,收获了不错的收视和口碑。
《火红年华》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著名的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通过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的大型钢铁企业——川南钢铁厂的建设发展为剧情主线,全景展现筚路蓝缕的三线建设进程,刻画了时代浪潮中奉献青春的平凡英雄群像。
编剧剧透
多数人物有原型,很多情节来自真实生活
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号召之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十万名建设者奔赴四川渡口(今攀枝花),以钢铁般的意志,在一片荒芜的山坡上创造出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
讲述三线建设这一宏大题材,《火红年华》时间跨度达四五十年,但却并未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从底层视角入手,通过在金江参与川南钢铁厂建设的工人、学生、工程师等个体命运,以活生生的人物故事,折射时代进程。
剧集伊始,在金江2.5万平方米的山岗上,要建设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300万吨级别的大型钢铁企业川南钢铁厂。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可循,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大幕,由此拉开。工人、干部、科技人员、青年学生……一大批胸怀理想的建设者相继来到这里,条件无比艰苦,住席棚子、汗洗脸、风梳头,大会战热火朝天。
剧中的大多数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大部分情节,也来自真实发生的故事。
编剧革非,2011年开启这个题材的创作,几年间在攀枝花采访了700余人,积累下120万字的采访笔记。在采访中,对于同一个故事,革非也通过不同人的回忆来进行互相补充印证,那一段火红岁月,逐渐立体地浮现出来:夏方舟、秦晓丹、乔佳丽、陈国民、季成钢等一批角色也逐渐明确。
该剧主角夏方舟,是一位大学毕业的天才工程师,看图纸几乎过目不忘,不需要一笔一纸,全靠大脑进行复杂的推演和运算。不同于此前许多电视剧中的纤弱知识分子形象,夏方舟既看得了图纸,也下得了工地,刚到金江,就与技校生代表比拼“过山跳”,看谁有勇气在高高的空中架子上推着装满砂石的小推车成功到达对岸。
革非透露,夏方舟的形象是自己采访的多位三线建设者的一个集合体。其看图纸过目不忘这个本领,就是来自于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工厂的一位工程师,“我就把这个特点设计到了夏方舟身上。”
而剧中作为工人代表的陈国民,是三线建设工地上“四大金刚”之首,其原型是一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后来参与到三线建设中,成为一位优秀的技术工人骨干。
拍摄难点
“硬核”工业题材剧如何再现工业建设大场景
自9月25日开播以来,《火红年华》中诸多专业冶建场景,获得观众点赞。在如今电视剧行业,工业题材作品并不太多,大量呈现专业场景的更少,但《火红年华》却直面这个问题,想要打造一部“硬核”工业题材剧。
在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挑战世界先例建设起一座3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不少的矛盾和困难。例如在第一集中,施工队遭遇了起重物资远远超过可承载量的难题,在没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施工队必须靠智慧和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导演王文杰,曾执导《孔繁森》《红十字方队》等作品。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透露,展现这些工业建设大场景是拍摄中最难的问题。“那个年代的一些大型基建设施设备,现在不太好找了。”王文杰说,还有暴雨来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呈现画面,也需要想办法一个一个去呈现。
《火红年华》主要在攀枝花取景拍摄。在剧集的开始,反映的是上世纪60年代,金江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如今的攀枝花早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山城,想要再找到当初那样的实景,也让剧组颇费了一番脑筋。
开拍之前,剧组演员都提前抵达攀枝花,到攀钢等地进行采风和学习。主演林江国在剧中饰演夏方舟,他告诉记者,台词中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是他拍摄这部剧需要接受的挑战,要融入情节中,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更要去搞清楚所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拍摄中,需要经常查资料,或者请教专业工程师,这个词为什么要这么说。”
革非说,这部剧之所以选择一位工程师作为主角,而不是选择从工人的视角来呈现,也正是希望这部剧能够展现一种科学态度——三线建设,并不仅仅是靠挥洒汗水就可以完成,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敢想敢拼的创新精神。
主创人员感悟
这部剧致敬火红青春也启示当下
王文杰透露,在读完《火红年华》剧本后非常激动,被其中彰显的一代人的正能量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和打动。
在那个火红年代,年轻人参与三线建设,要放弃城市生活,甚至要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剧中,随着剧情发展,也有一些主要角色将为了三线建设而牺牲。王文杰说,在拍摄这些牺牲的场景时,自己也下了很大功夫去琢磨。“他们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来到这样艰苦的地方,没等到功成名就或者看到这座城市辉煌发展的时候,就已经牺牲了。拍摄过程中,很多场景我都是含着眼泪在拍。”
尽管创业艰难,但一群理工男在工地欢乐生活,让观众时而紧张、时而捧腹。同时,浪漫的情愫也在这片土地生长,夏方舟和秦晓丹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浪漫。
半个世纪的进程里,川南钢铁厂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辉煌,后来又遭遇冲击逐渐没落,面对困境积极转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最终为企业找到了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使老三线企业重新焕发蓬勃生机,持续为国家工业建设输出源源不竭的动力。
林江国透露,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演主人公在老年时期回顾自己一生历程时的感慨。“整部戏演完,其实我也跟着这个人物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林江国说,当剧中人物七八十岁时,看到了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为一座城甚至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觉得这一辈子的付出是值得的、无悔的。
“个人理想关乎国家命运,国家命运关乎个人命运。这不是简单说说,而是要真正去为国家奉献,才值得自豪。”王文杰说。
《火红年华》首播数据亮眼,出品方代表还原创作历程
以优质作品 致敬三线精神
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火红年华》,由央视、四川省委宣传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四川广播电视台、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天音奇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立项制作。
作为又一部登上央视黄金档的四川原创电视剧作品,《火红年华》首播数据亮眼。
这部以三线建设为背景的现实题材工业大剧,通过真实还原和全景呈现,致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四川攀枝花这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梦想与荣光。
“攀枝花是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上世纪60年代,数十万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奔赴攀枝花,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宏伟篇章。”《火红年华》出品方代表、攀枝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文慧介绍,拍摄这部剧,也是以文艺作品形式讴歌那段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攀枝花篇章的积极探索。
能够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并在国庆假日期间持续播出,足见这部剧的品质和质量。《火红年华》从立项到制作,从台前到幕后,都集结了四川影视诸多力量。这部剧不论是题材,还有在冶炼建设行业方面的呈现,在近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中都是一个突破。
该剧制片人之一、四川星空影视副总经理徐捷告诉记者,在刚接触到这个剧本时,就被这样一个基于真实历史题材所彰显的时代精神打动,“这个题材值得做,也必须做好。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把目标瞄准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所有的工作也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
充满意义的题材和扎实的故事内容,也吸引到了实力雄厚的主创团队。从导演到主演,在主旋律题材呈现方面都经验丰富。2019年6月,《火红年华》正式开机,主要在攀枝花取景拍摄,在开播前几集中,攀枝花市西区高家坪、金沙江大峡谷、攀钢基地等三线建设者们熟悉的景象,一一出现在荧屏上。在拍摄期间,攀枝花不少“攀二代”“攀三代”,给予了剧组大力支持,在剧中客串群演。
徐捷透露,开机之前中视协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业内专家提了中肯的修改建议。“那时离我们预计的开机时间只有半个月,好在导演和编剧经验丰富,主演团队全力支持和配合,在开机拍摄中同步完成相关部分剧本的修改和优化,力争呈现一个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四川影视产业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当下,随着观众对主旋律题材作品关注的回归,像《火红年华》这样的电视剧,既书写过去,也启示当下;既传递正能量,也能收获不错的口碑。
三线建设者和新时代奋斗者:
让三线精神 一代代传承下去
《火红年华》开播以来,一批三线建设者和新时代奋斗者,为剧中川南钢铁厂火热的建设画面激动不已,为看到记忆中熟悉的劳动场景而感动落泪。
“这部剧讲的就是我的家乡,我爷爷、奶奶的故事!”“攀二代”“攀三代”也和长辈一起投入地观剧,不断被老一辈的拼搏奋斗精神激励:“为三线人骄傲!”“厉害了,我的英雄大三线!”“让三线精神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剧中,一群初出校园的年轻大学生,和工人们一起展开大会战,挖沙子、搬砖块,没有丝毫怨言。没有一个人脖子上的毛巾是干净的,这些朴素、平实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此前,攀枝花市文艺创评室组织当地20余位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等,举行了首播研讨会,共同重温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
国家一级作家普光泉表示,观看《火红年华》,让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1965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火红岁月。“这部电视剧集中反映了攀枝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奋斗历程。”普光泉说,自己作为一名“攀二代”,看剧后内心也燃烧起来。
攀钢职工刘雪蓉认为,剧中演员展现出了那一代年轻人建设祖国的激情,那个年代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工作目标明确一致,劲儿都往一处使,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攀枝花实验学校教师曹洪英表示,电视剧《火红年华》能够将三线建设中的攀枝花展现给全国人民观看,这个意义非常深远。“能加强孩子们对三线建设的了解、对攀枝花这座城市的了解,继而学习三线精神,我觉得非常必要。”
有情有义有戏与历史的B面
《火红年华》是一部主流剧,还是一部情感剧?剧中反映有师徒情、亲情、友情、同学同事情,当然,更有爱情。夏方舟、霍茂森的师徒情绵密深沉,工人陈国民、武本奇、林富来(甚至也包括季成钢)的师徒情质朴鲜明。陈国民、田青妮夫唱妇随,海子、芳薇的青梅竹马,夏方舟、夏仲霖父子的亲情;陈国民、老梁(梁钱广)师傅、四大金刚、武本奇小兄弟们的工友情;夏方舟、戚光复、陆汀兰们的同学同事情。这些情感之网绵密缠绕,使得生活处处都摇曳生姿,情趣盎然。除了小情,更有那爱厂爱国的牺牲奉献大情,融于大义中的大情。
义是抽象的,而爱是具体的,在爱中有大义。在情的濡染之中,大义的表现有了鲜活生动的附着与呈现。李心梅、武本奇那样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几代人沧桑的回顾厚重欣慰,在家长里短的亲密感和代入感之中,遥远的历史也显得亲近,这些情与义织成的网,是为我们每一个人量身打造的窠巢,构成我们普通人日常化的血液与肌骨。越是情比金坚,越见义比海深。从艺术性来说,有了情,就既有剑拔弩张的斗争,也有轻松诙谐的喜剧,甚至以舞传情、以景传情,叙事节奏张弛有致,情与义的表达层次丰富深邃,有情有义就有了趣,就有了戏。反过来,有了戏自然情与义就更为深刻有力。
在爱和义之中,一切牺牲都得到升华,一切杂质都得到淬炼。这是一部人物群像丰富的大剧。该剧有丰富的正面人物,有知识分子良心、有人品有骨气的夏方舟、秦晓丹、李心梅……有以陈国民、武本奇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脊梁,他们是国家建设最可依赖的力量;有赵殿楚、齐德成、顾军等老一辈,有陈天海、戚芳薇、林同斌等小一辈。
如果说夏方舟等人是生活的A面,那么季成钢就是生活的B面。季成钢的生命力同样是旺盛的,他的情感同样是丰富的,只是他的情是妒情、虚情,然而他也同样是大三线建设的一员,是这洪流中的一分子。季成钢这个口号专家,有浮夸虚弱、浅薄虚伪的激情,然而他正是特定时代的标签人物。一个“恶人”也有他的脆弱灵魂与委屈,他也有他的热情和奉献,甚至他也有泪,这让我们从这个B面中看到自己,对季成钢也心怀同情与宽恕。
不只是一个季成钢,还有从工程处处长到副总的程时风,也一样是B面成员。这些丰富的“坏人”,是事业的B面,也是人性的B面,历史、社会、人性都有这不可分割的阴面与阳面。甚至想想,陈国民、秦晓丹这些人,不也一样有他们个人的问题,也一样有自己的B面。有了B面,从戏来说丰富精彩,而从思想来说,这也构成一部人性探索剧。历史习惯于从A面来表述,而现在,季成钢、程时风这样的角色提供了站在B面看历史的机会,这种审视上升到对历史和人性的归纳高度,使得该剧在热闹的场景人物之外,还有着丰厚的思想超越性。
作者简介:白浩,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