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0年代末的我,对于录像厅,仅存一点街头巷尾的记忆。
上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赶上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波激情与青春荷尔蒙散发的时光,他说那时候小年轻基本上都在县城里的东方红电影院看电影《少林寺》。
李连杰的功夫彻底征服了一代人,很多小青年不仅一天看好几场电影,看过了以后还想找其他的小青年约个架。
就这样,虽然并不通火灯明的八十年代县城的黑夜里,总是有装着电池的手电筒点亮的时光。
相比较于电影院的中规中矩,这时候,出现了很多的录像厅。
录像厅里不仅还可以回看港台电影,还可以喝汽水,吃冰棒,嗑瓜子,也可以唱歌,同时也是小城小镇男女青年谈恋爱的场所。
八九十年代,基本上文艺男女青年都去读诗歌写小说去了。
剩下的一些热血青年,可能就混迹于录像厅的江湖,在这里,显示出自己的荷尔蒙,划定区域。
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多手机和短视频以及无线网,港台片,看来看去也就那么几部。
所以,对于男女青年来说,录像厅的任何时段都是播放电影和卡拉OK歌曲的黄金时段。
一台电视机,几张长条椅子,在低暗的房间里,空气中弥漫着瓜子和汽水的味道,或者还有烟雾缭绕的劣质香烟,就构成了八九十年代小镇小城青年的录像厅生活。
上初中的时候,在皖北一个小镇上,学校就在镇子那边的一片苗圃里,平时周末的时候路过街中心或者街边拐角处。
录像厅,带着彩色字体的字样醒目地写在斑驳的墙壁上,外面,还有一块小黑板,有时候还会给你写几部刚刚出炉的热映的电影的名称。
那时候,应该也都是盗版的光碟吧。
年轻人热衷的录像厅,可能是觉得比较赶潮流,时尚,梦想着港台影片里的生活,和下乡放电影的师傅们放的主旋律的影片是不一样的。
不过,那时候在农村放电影的师傅,一般会在晚上下乡的时候放两部电影,一部是比较主旋律的,第二部可能就是一些港台电影了,因为大家看完一场之后,天也晚了。
那时候看电影就像赶集一样,周边很多村子里的人都会来,而且,还有一些卖瓜子糖果和针线包儿的货郎担,很热闹。
比起镇子上的录像厅,一些大人们或者老人们会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或者觉得那是年轻人的场所。所以,录像厅存在的那二三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小众的,并没有成为当时年轻人的全体参与记忆。
比起暖黄的灯光,寒冷冬夜里的漫长期待夹杂着的梦想比例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情感寄托和寄递场所。
在90后或者00后的概念里,应该是没来得及有概念的时候,录像厅这样的印象,就已经成为时代博物馆里的展陈内容了。
本文是图说江淮独家原创图文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请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带给你有温度的视觉人生,欢迎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