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我们家跟许多普通农村家庭一样,用煤油灯照明,而手电筒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标配,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购置有手电筒。
大约初中快毕业那会儿,父亲的案头上,摆了一台真正算得上电器的东西——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它是我们家第一台能自动发出声响的物件。草绿色的塑料外壳,明光铮亮的拉杆天线,干净嘹亮的“嗓门”,随时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和新闻。我对它着迷,感觉不可思议,一次趁父母不注意,将收音机的外壳拆开,逐一进行鼓捣,发现里面不过是些疙里疙瘩的东西。拆归拆、看归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外壳合上,没想到竟然出故障不响了。由于那时候还没有普及收音机,小镇也没有这方面的修理店,结果这台收音机最终沦为家中的摆设,除了遭到家人的埋怨外,我还“享受”了一顿来自父亲的“竹条雨”。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那些年,父亲的工作从乡镇调入县里,我们家也随之搬进县城。后来,购置了家里的第一台大件——百花牌单桶洗衣机,从此卫生间里不时响起轰隆隆的洗衣声,母亲也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记得这种老牌的洗衣机产自安徽合肥,天蓝色的机身配上两三个旋钮,简单归简单,却皮实得很,动力强劲,经久耐用。所在家属院里每家每户和县城的其他居民家里,差不多都有这种洗衣机,这可能是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五金公司统一调拨的缘故。这台洗衣机像个忠实的仆人,在我们家“服务”20多年,乃至铅华褪尽,外皮和底座漆色剥落锈蚀斑驳,电机的功率依然不减当年,只是噪声愈发有些吵人。直到我家添置了新双缸洗衣机,曾经功不可没的它,才悄然“退休”。
市场经济搞活那些年,流行歌曲和盒式磁带风靡一时,父亲心血来潮赶时髦,买回一架单卡双喇叭收录机,外带十几盒录音带。大部分都是相声小品之类,却鲜有我们酷爱的港台音乐。父亲时不时听着磁带里的相声小品哈哈大笑,他满以为后半生就指望这相声小品过活。不久,新的视听产品辈出,时刻冲击着家人的眼球,父亲又从街上抱回一台14寸黄河牌黑白电视机,家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是电视里传来的欢声,更是家人那欣喜若狂的笑语。单调的色彩,总是让人觉得遗憾,父亲不知从哪儿淘换来一张塑料片贴在屏幕上,蓝、红、绿三色让我们见到了“假彩电”的效果。总之,电视机在我们家成了365天不下班的“老朋友”,因为长时间连续使用,电视机也从耐用品沦为易耗品,要不了多久机子就出毛病,必得小修小补,要么换新。单就电视机,家里就先后更新过四次:继黑白电视机后,14寸黄河牌彩电、21寸显像管式康佳彩电、32寸液晶式康佳彩电、42寸等离子式海尔彩电。
转眼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繁荣、国富民强,许多日用电器产品,随着新兴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电视信号由模拟到数字的转换,电视机也走向轻便超薄的大屏幕;夏季降温除传统的电风扇,还使用上了变频式空调、水冷式空调扇;冬天取暖除老式的电炉子,还用上了电暖桌、油汀以及各种电暖气,极大提高了家居的舒适度。前些年盛行的“家电下乡”活动,让质优价廉的电器走入城乡居民家中,让更多的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以及所带来的看得见的实惠。我们也购置了诸如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电冰箱、电热毯、电吹风、电动按摩椅、跑步机等,电器于家居内无处不在。特别是厨房里的小家电,更是琳琅满目,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譬如微波炉、电磁炉、电饭锅、电烤箱、电饼铛、电压力锅、电炒锅、绞肉机、豆浆机等,让美食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亦如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脚步愈来愈快,我们家的居住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住房的变化与家电的发展同步,折射出当今物质生活各个方面的与时俱进。我想,我家的“电器史”,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黄福海)
编辑:张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