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机接线图(干衣机外罩安装图解)

干衣机接线图(干衣机外罩安装图解)

首页家电维修干衣机更新时间:2022-02-01 14:46:45

来源:河南日报

1月6日9时30分左右,一辆白色救护车驶入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停车、熄火,等待医护人员救援,一切似乎都和日常一样。不同的是,车上载着一名特殊的患者,他叫王新华,是这所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也是这辆救护车曾经的驾驶员。

多少次,他驾驶着救护车冲向火线,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

多少次,他和同事与时间赛跑,为病患架起生命的桥梁。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为了3500名群众的安危,为了更多人的安全与健康,王新华第一次成了救护车上的病人,并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疫路上。

1月3日15时 “我是老党员,不带头咋行”

时间,回拨到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热烈的节日氛围还未退去,古城淮阳一片平静祥和。王新华和很多人一样选择了待在家里,一边享受剩余的假日时光,一边思考怎么处理搬家事宜。

“丁零零……”急促的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电话那头是医院院长杨琛。“新华,来活儿了!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刚刚发来通知,太康县发现2名核酸初筛阳性人员,家就在淮阳!”

“具体哪个地方?”

“四通镇草集村。流调显示他俩是夫妻,近期到过禹州,还在四通镇加油站停留过。医院要抽调50多名医护人员、2辆救护车到四通镇做核酸采样,除了草集行政村的近3000名村民,还有部分流调重点人群,总数约3500人,下午5点出发,你准备一下。”

“收到,保证完成任务!”

急匆匆走出家门,王新华马不停蹄赶往医院。这个55岁的豫东汉子,1986年退伍安置到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由于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干什么事都雷厉风行。

调配负压救护车、核对核酸检测物资、清点医护人员人数……准备工作一一就绪,唯独在安排本次任务出车人员时,王新华有些犹豫。

急救中心有2辆负压救护车。原本驾驶员牛威、李汝良的技术最好,把任务交给他们最放心,可牛威已经连续出车近1个月,完成支援沈丘疫情防控任务后前几天刚解除隔离,还没好好跟家人团聚便又让他出去执行任务,实在是不忍心。

“他考虑到我刚出隔离点,就把我换下来自己顶上了。”牛威回忆说,王新华还安慰他,“你孩子还小,连续1个月没见了赶紧回家陪陪。再说我是老党员了,关键时刻不带头咋行!”

当天17时,王新华与李汝良各驾驶1辆负压救护车奔赴任务地点。

1月3日18时 寒夜里的坚守者

经过1小时的奔波,一行人终于抵达四通镇。50多名医护人员分为两组,一组30多人,留在四通镇对重点人群做核酸采样;一组20多人,跟着王新华驶向草集村。

此时,2名核酸初筛阳性人员的复检结果还未公布,为避免可能存在的传播风险,防止人员聚集,检测人员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准备挨家挨户上门采样。

3个自然村、近3000名村民的核酸采样任务,对这支只有20多人的队伍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更关键的是,车上没有检测设备,为了尽快得到检测结果,样本必须在采样4小时内送检。

王新华对护士长祁慧中说:“你们放心采样,我保证这些样本都能及时送检。”

“那天晚上风很大,冷得像刀子般刺骨。”祁慧中说,王新华和同事连续奋战,不断将装载核酸检测样本的采集箱运回医院,直到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结束。

杨琛到村里查看情况时正好撞见王新华,吃惊地问:“老王,你咋来了?年龄这么大了能顶得住不,咋不让年轻人上?”

王新华连连摆手,“没事没事,早就习惯了,前一阵子都是年轻人顶在最前面,也该让他们歇一歇了。我没问题,身体好着呢!”

检测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王新华将医护人员送去隔离宾馆,自己带着最后一批样本返回医院,随后又来到四通镇街上,把另一组采样人员和样本依次送到隔离宾馆和医院。做完全部工作返回宾馆休息时,天已放亮。

在短短13个小时内,王新华带领同事在四通镇3个村之间往返8次,在医院和四通镇之间往返12次,转运50多名医护人员及防疫物资,圆满完成了四通镇近3500名群众的核酸检测任务。

“为了能多转运几趟样本,他比我们年轻人还卖力,‘禁水禁食’十几个小时,忙得一夜都没停下来。”卸样本时,李汝良察觉到王新华脸上的疲惫,劝他“缓一缓”,但一眨眼的工夫,他又重新生龙活虎起来。

1月4日11时 “闲不下来”的电话铃声

回到隔离点,短暂休息3个多小时后,王新华又忙了起来。

工作群里传来了新的任务通知:昨夜,经过市疾控中心复检和专家研判,2名初筛阳性人员被确定为1例确诊、1例无症状感染者。作为涉疫地区,四通镇准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他必须为下午的采样任务提前做准备。

一边远程指挥调度车辆,一边协助医护人员准备防疫物资。4日14时,王新华驾驶救护车由医院赶向四通镇。

“走到半路,我们突然接到指令,原先的任务解除了,所有人原路返回医院做核酸检测。”李汝良说,检测结束后大家都返回隔离点待命,直到这时王新华看起来还好好的,“现在回想,那时候他可能已经有些不舒服了,只是在我们面前一直强忍着。”

5日早上,王新华给妻子崔相丽打电话,让她出门拿一些降压药。这是夫妻俩的最后一次见面,王新华远远地望着妻子,大声喊:“你把药放下吧,我要去隔离点,咱们不接触了,你快回去休息。”

“中。”看着丈夫疲惫的样子,妻子有些心疼。

这一天没有出车任务,可王新华仍放心不下工作,坚持远程指挥支援同事。他带领的120急救队伍仅有10名驾驶员和3名接线人员,服务的却是淮阳区130多万常住人口。

“每天拨打急救电话的人都很多,有时甚至会面临‘无车可派’的情况,但是在他的指挥下,问题总能得到解决。”接线人员马秀杰说。

“那一天所有人几乎都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马秀杰说,除了安排工作,王新华还叮嘱他们注意自身防护,不可麻痹大意。

大家知道王新华最近事务多,劝他多休息。王新华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好好休息休息。”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永别。

1月6日10时 燃尽生命余晖

5日下午天气晴朗,王新华的心情也不错,他报名支援郑州巩义的申请也被领导批准了。

去郑州,他共有两个目的:第一当然是支援抗疫,第二嘛,则是把前不久省里刚批下来的一体化检测车开回来。

直到晚上,他还在隔离点兴奋地跟每位亲人通话:“明天9点,我就要去郑州接新车啦!”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些离开让人猝不及防。1月6日上午9时许,王新华倒在了隔离宾馆的房间内。

第一个发现人是李汝良。“9点的时候我敲他的门敲不开,心里就有了不好的预感。从宾馆前台借了张房卡,没想到推开门,发现王主任倒在门口,衣服穿戴整齐。”

救护车来得很快,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10时许,王新华被认定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不幸离世。

当天下午,王新华朝思暮想的一体化检测车驶入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停在了离他的办公室不足50米的地方。

“新华,你走得太急了啊!你要是能亲眼看到新车该多高兴啊!”崔相丽扑倒在车前,忍不住泪如雨下。

儿子王海努力回忆着和父亲最后的对话,“头天晚上他跟我说,这车长,中心有A照的司机不多,稳妥起见还是得自己去开。”王海说着说着眼圈泛了红。

王新华生前常跟同事说:“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比很多人都更明白时间对生命的意义。我们争取几秒钟,临危的生命或许就能抢救过来;我们耽搁几秒钟,临危的生命或许就失去了希望。”

37年来,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队伍,接出诊从未出现因车辆故障或车载急救物资不足等问题耽误救治的事件。

“新华大哥是个一心扑到工作上的人,每次车子有什么问题需要检测维护了,都会记在本子上逐条完成。每一辆车他都会去擦洗,别人抢他还不让,倔得可爱。”李汝良说。

记者 方化祎 李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