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一项关于自来水的调查研究发布后,“自来水中含有致癌物质”的话题在网络上受到热议。同时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自来水中亚硝胺“致癌”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超及其团队的调查显示,饮用水中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二甲基亚硝胺(亚硝胺物质中的一种)浓度最高。“调查结果出乎我意料:一是种类那么多,二是浓度比想象的高。”这两点也是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从冷静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亚硝胺这种物质,还是饮用水中亚硝胺多或者“致癌”的事件,都应该理性认识,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一、何为亚硝胺?
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之一,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食物、化妆品、啤酒、香烟中都含有亚硝胺。在熏腊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物质,某些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的发病率与膳食中摄入的亚硝胺数量相关。
二、亚硝胺是如何形成的?
事实上,生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酸盐、硝酸盐和胺类在食物中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大约为4mg/kg,肉类约为3mg/kg,蛋类约为5mg/kg,而豆粉的平均含量可达10mg/kg,咸菜中的平均含量也在7mg/kg以上。进入人体的大多数亚硝酸盐都随尿液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前体物质发生反应才会生成亚硝胺。
三、饮用水中的亚硝胺来自哪里?
根据报道,可以看出饮用水中的亚硝胺来源途径有两个:一个是水源污染,另一个是消毒副产物。
下面,从陈超副研究员对饮用水中亚硝胺调查的三个重要结果入手,进行分布解释。简单来说,造成亚硝胺多样、浓度高、长三角地区亚硝胺风险最高的原因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因为中国是一个物种丰富、人口密集的东方、发展中国家。
1.物种丰富影响亚硝胺的多样性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北半球居第1位。如此丰富的物种,为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酸盐、硝酸盐和胺类提供天然的生存环境。物种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催发亚硝胺生成的细菌、真菌种类足够多,更容易形成多种多样的亚硝胺类化合物。
2.饮食习惯增加亚硝胺浓度
东方人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明显不同,西方人喜欢吃新鲜的食物,而东方人爱吃口味较重的、储藏的食品。恰恰中国人的饮食又偏爱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如东北的辣白菜、中部地区的腌菜、南方的酸菜以及西南的腊肉都含有大量的亚硝胺。制作这些腌制食品时污水进入水循环会对自来水水源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除腌制食品外,中国使用食品添加剂量很大。而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又是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酸盐,也是形成亚硝胺的一大隐患。上面两种饮食中产生的亚硝胺一旦进入了水循环系统,就给饮用自来水带来了潜在危险。
3.为什么长三角地区浓度最高
亚硝胺的浓度长三角地区最高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长三角地区处于长江干流的末端,上游的污染物不断积累并汇聚于此,加上本地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污染排放多,最终导致了这一地区自来水中亚硝胺类物质偏多;其次,据资料显示亚硝胺用于制作燃料的物质,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每年都要生产大量的纺织、衣物,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苏浙更是中国的丝绸之乡,每年所使用的亚硝胺量对水源污染非常大。
除了水源污染,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自来水消毒产生的亚硝胺,直接进入到居民自来水。前面说过,亚硝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前体物质亚硝酸盐、硝酸盐、胺类进水水体,在氯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便会生成亚硝胺,所以专家多称亚硝胺为“消毒副产物”。
四、净水器对亚硝胺到底有没有用?
这几天关于亚硝胺的新闻满天飞,有的文章表明自来水中亚硝胺“致癌”,有的说不用担心。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了一个事实,自来水中有亚硝胺。何况自来水是喝进身体的东西,并且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摄入最多的成分。那在现在家庭中逐渐普及的净水器对亚硝胺有用吗?能不能彻底去除呢?
事实上,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政设计院都对此作过些研究,按照他们的研究结果,活性炭、微滤、超滤和反渗透都对NDMA有一定去除作用,去除率大概在10~60%之间(按照NDMA的分子量,这些可能都难去除,但其实NDMA在水中并不是孤独地存在的,有相当部分与其他更大分子量的东东拥抱在一起,所以一起被去除了)。而净水器大多是集成了微滤、活性炭、反渗透等多种工艺,复合作用下,去除率应该高于60%。
当然,通过这次风波,使民众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来水本质,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人们用看、闻能判断自来水的好坏。人们不仅关心的是自家水龙头出水亚硝胺浓度,以及到底对身体的危害程度,更关心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解决这一个问题,让老百姓的饮水安全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