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恢复生态功能和自然风光
——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四)
秋日的白洋淀,清风徐徐,水质优良,鸥鹭齐飞。
“30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如今又重新出现在白洋淀了。”9月初,在白洋淀淀边,记者见到了57岁的安新县小张庄村村干部张福庆,他从小就在这里生活。他说,鲈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现证明白洋淀水质变好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经过几年的深度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阶段转化,进而向生态修复为主阶段转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专家指出,要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必须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保障生态用水和水环境安全,全面恢复白洋淀的新陈代谢功能,形成畅通健康的水循环体系。
近日拍摄的白洋淀风光(无人机照片)。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生态补水
让白洋淀的水多起来、活起来
自从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后,沈召经常来到河边散步遛弯。他是安新县沈家坯村村民,对于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感慨良多。
“以前这里是条污水沟,味儿大,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户,现在变成了林地和花海,村民别提有多喜欢来这儿了。”沈召说。
唐河污水库库尾紧邻白洋淀,对白洋淀的水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作为雄安新区2018年水环境治理的一号工程,唐河污水库治理修复一系列措施有效实施——全面清理、治理库内垃圾和存余污水,开展土壤、底泥的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对治理好的区域进行覆土绿化、美化。
三年后,昔日的污水沟变成了生态廊道。唐河污水库治理也成为了白洋淀加快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水质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的关键。过去的白洋淀,曾面临“口渴”与“污染”的威胁。实施生态补水,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是白洋淀生态修复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雄安新区坚持治污和修复并重,大力实施清河补水行动。一方面,清理整治河道,防止污染下泄;另一方面,实施生态补水,保障淀区生态用水。
记者了解到,新区全面推进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综合治理,实施大清河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有效维护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态环境。同时,位于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科学调配水资源,对入淀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河等河流基本实现常年有水入淀,河流生态实现较好恢复。
据统计,2018年以来,我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
生态补水,让白洋淀的水多起来、活起来。为了让入淀清水变“活水”,雄安新区建立和实行生态补水运行机制,根据白洋淀生态用水需求,科学调整补水时段和补水水源、水量,增加水动力和水体流动性。今年,雄安新区印发《河北雄安新区2021年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方案》,提出今年计划生态补水量约4.0亿立方米。
随着常态化补水机制的建立,白洋淀水多了、水清了,水面变大了,水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
生态缓冲
给白洋淀装上超级净水器
淀鸥、白鹭悠游栖息,成群结队的麻雀也在水草和绿树间追逐嬉闹,治理后的藻苲淀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目前,总占地面积5.4平方公里的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一期)已经竣工,我们努力重现白洋淀独特的‘台田苇海、鸟类天堂’胜景。”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一期)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站在府河河口湿地上的观望台眺望,以苇海荷塘为主的河口区自然景观风貌一览无余。
府河河口湿地位于府河、漕河、瀑河3条入淀河流河口区。过去,府河常年承接上游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很差,湿地也大面积萎缩,严重影响到下游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改善白洋淀水质,关键是把住“入口关”。雄安新区2019年首次实施退耕还淀,全力推动退耕还淀还湿先行示范项目——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建立入淀最后一道生态屏障,重点做好上游来水的水质净化,从源头上提升入淀水质。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负责人陈铁柱介绍说,通过连通渠将府河、漕河、瀑河3条河流来水汇合引至调蓄池,经提升泵站和配水系统进入湿地,依次经过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和水生植物塘等水质净化单元净化入淀水质,水体达标后回到府河主河道。
退耕还淀成为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关键措施之一。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和水生植物塘这三个净化单元,构成了一个大型的水质净化器,持续过滤有害物质。潜流湿地是其中的核心部分,通过生物膜分解污染物、金属离子化学沉淀反应除磷、沸石除氨氮等优化潜流湿地滤料组合布置,形成一套预防和减轻湿地堵塞、保障潜流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的关键技术。
陈铁柱表示,这是一种近自然多级湿地水质净化工艺,解决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的技术难题,保障了入淀水质不断提升。目前,项目调试期氨氮浓度降低约67%,总磷浓度降低约58%,已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湿地。
“这里也是退耕还湿的一个典型,有了它,相当于给白洋淀装上了一个超级净水器。更为重要的是,府河河口湿地的建设,打造了一个生态屏障,形成白洋淀生态缓冲区,使湿地生态系统加快恢复。”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周立志表示。
生态治理
让白洋淀的水净起来、美起来
生态治理,让白洋淀的水净起来、美起来。在府河河口湿地扇面的最末端——水生植物塘处,大水面、浅滩和岛屿为鸟类提供了多类型的栖息地环境,种植的本土水生植物和投放的鱼类、贝类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条件。
据介绍,目前府河河口湿地水生植物已达30多种,各种涉禽、游禽20多种。今年2月,湿地出现7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是白洋淀今年以来发现的最大小天鹅种群。白洋淀共记录有野生鸟类224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8种。
为了保护白洋淀水生生物多样性,我省还科学设置禁渔期,累计在淀区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1.5亿多尾,多年未见的鳑鲏鱼、黑鱼、嘎鱼等物种重现白洋淀。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持续全力推进各项治理和保护措施,紧紧围绕白洋淀水质改善核心目标,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改善,坚持内外共治、修治并重、防排并举,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协同治理,让“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今年4月1日实施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明确约9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白洋淀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区为淀内其他区域,主要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为实现有鱼有草,不断提高淀区生物多样性,我省将持续开展生态修复,有序清除淀内围堤围埝,实施退耕还淀,修复鸟类栖息地、台田景观,恢复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雄安新区生态空间格局。 (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来源:河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