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疾控中心有这么一群“检测人”,他们夜以继日,披星戴月,担负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这项最危险、最辛苦,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守望着最终的“黎明”。
晚上11点钟,即将入眠时,黄峥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海关核酸检测出一例阳性病例,需要我们复检。”黄峥一边换上工作服,一边告诉家人。
出租车疾驰在几乎无人的街道上,走进单位迅速做好准备,穿戴好防护服,走进实验室开始整个过程长达5-6个小时的核酸检测,这样的场景,黄峥和她的同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就是长宁疾控微检科的“检验人”。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整个疫情防控中最危险、最辛苦,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能否第一时间精准、快速出具检测结果,影响到后续病例发现、报告、处置和密切接触者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于是,在科长黄峥的带领下,微检科调整工作方式,他们采取2人一组,4天轮一次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上午10点、下午5点)进行检测,而完成一次检测,需要将近6个小时。
一次次检测中的漫长等待,让他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守望者”,揪出一个个隐藏的“敌人”,为前线战友输送去宝贵的检测数据。
“自从疫情开始,我们每天都严阵以待,而且突发情况时有发生。”5月份,随着学生们陆续开学,学生样本检测成为检测工作的重点,而中高考护考样本检测则把学生样本的检测推到了“顶峰”。黄峥告诉记者,“对于考试前发热的考生,如果核酸检测为阴性,并且在考试当天退烧,那么他就不必到专门的发热考场考试,这样对考生的情绪也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
为此,在中考和高考前,他们在最后的检测时间下午5点后又多加了一个班次的检测,定为晚上10点钟。
“谁家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关键的考试中正常发挥。所以,在中高考期间,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我们都依然守候在机器旁,等待发热学生的核酸检测结果。”
“前几天进行中高考护考样本检测时,我们在实验室把空调调到16度,可防护服依旧把我们一个个变成了‘水人’,可只要想到我们做的这些能够帮到那些考生,心里就立刻会舒畅起来。”
这些话,是8位“检测人”共同的心声。
“最初,我们并没有想到这次疫情‘战线’如此之长,而工作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检测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黄峥告诉记者。
6月13日,北京进口三文鱼被检出新冠病毒后,市疾控第一时间组织各区疾控进行食品采样检测,确保食品安全。那天,工作人员才完成所有加急检测项目,还没来得及睡一会,又马上投入准备第二天各种信息和报表。
“每天检测30个食品,20个操作环节,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黄峥说。
然而,这群“检测人”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这些,在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的同时,他们对流感、腹泻病、呼吸道综合征等疾病的检测也从未间断过。
可无论身体多么劳累,精神多么疲倦,疾控微检科的8位“检测人”从未耽误过一次检测。
“我们8个人的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就有5位,通宵熬夜让身体消耗很大,可大家从来都是以工作为重。有一位同事家里装修的同时,母亲也生病住院,可他从未耽误过一次检测;另一位同事爱人脚受了伤,她便把爱人交给父亲照顾,依旧战斗在检测第一线。”黄峥告诉记者,她常常以拥有这样的团队而自豪。
为尽快完成检测,实验室不断优化检测流程,掐着秒表精准计算提取时间,一次提取工作完成后,又见缝插针,趁着提取仪消毒的30分钟,赶紧把后面的样本都处理好,这样就做到了无缝衔接。即便一次样本量达到300例的工作极限时,也能在8小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测任务。
“我们所想所做的,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每次检测工作,不给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拖后腿。”黄峥说,这是她心中所想,也是其他“检测人”心中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