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种感觉?过一段时间,必须去独处一会儿。像鲸鱼跃出海面呼吸,像舞台的幕间休息,你需要那么点时间,从热热闹闹的人事中逃离,和自己稀缺的平静待在一起。
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梭罗《瓦尔登湖》
01
独处,成年人的回血时刻。
网上,有这样一个精准击中成年人情绪的发问:为什么很多人开车回家,到楼下了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最多的回答是:“需要独处。”
很难说清成年人的生活中,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我们的时间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拼图都被清晰地分配了任务:
在办公室里是效力的员工;在社交场合中,是应酬的一员;在家的屋檐下,是要尽责的成员……
当时间被精细地功能化之后,独处就像对机械运转的钟表按下了暂停键,给自己一个“换气”的出口。哪怕仅仅是在沙发上发一会呆、放空,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它不一定产生直接价值,却能润物无声地修复心情,是生活里必要的布白。
02
独处,重建心灵的秩序。
当你从热闹中撤回自己的领地,你不会因为冷清而寂寞脆弱,反而能感受到一份精神的自如,收获心灵意义上的平静。
你看,月色满园的夜晚,朱自清先生因为白日的俗务而“心里颇不宁静”,于是从家中踱步而出。他在文章里写道: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似这般,与荷香月色静静地待一会,让他疲累的身心受到了美的洗礼,从不安枯索的状态再次充盈饱满起来。
03
独处,是换个方式输出。
若论独处最好的副产品,当属“安静”。而静,是我们割断浮躁,潜下心来踏实做事的前提,甚至成为你人生中最好的增值期。
作家木心年轻时,曾借口养病,雇人挑着两箱书,躲进了莫干山中的一个房子里读书写字。
山民笑木心:“不好好当少爷,非要跑来冷清的荒山中受苦。”
冬雪封山,寂静肃杀,一人一屋,很孤单,也很简单。
但木心不这么想,他在山中过着一种简单素朴的生活,白天借天光,晚上借烛光,沉浸在福楼拜、尼采、莎士比亚的世界中,热闹极了。
那个冬天过去后,木心下山时,挑夫的篮子里多了几册木心写出来的书稿。
在山民眼中的孤单冷清,换来的是木心求之不得的文学世界。
先生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他爱的便是这寂寞与清闲,直到生命的末年,他依然眷念地提起这段时光。
04
独处,每个人必选的课题。
陪伴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痛苦,但也可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捷径,生命中有些问题是必须自己去面对、克服的。
独自翻山越岭,憋着一口气,抵达山顶时的满足感是无法描述的;独自扛下生活的难题,从柳暗处走到花明的喜悦是终身难忘的,且带来的成长也更加扎实可靠。
周国平先生有言: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05
独处后,而天地宽。
人们常认为独处是隔绝世界、封闭自我,这恰恰是把独处看小了。真正的独处,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一种淡然的心境,在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中,与生命对话,与世界对话。
“无事此静坐”是汪曾祺先生很喜欢的五个字,他说静不是一味的孤寂,不问世事,而是如宋儒写的那样:“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独处也是这个道理,退守到一个人的清清世界,静下来,去观照万物,明白事物的运转与规律,懂得自然的生命与智慧。
不论生活多么繁忙,不论是独自居住还是和他人共同居住,请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回归自己,和自己安静地待在一起,诚实地问自己一些问题,再诚实地回答。
静,咖啡杯,桌子,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一个人独自坐着,就像那孤独的海鸟张开翅膀站在一根木桩上,这样是多么美好啊。就让我永远坐在这里,伴着这些纯粹的东西,这个咖啡杯,这把餐刀,这把餐叉,保持它们各自本性的东西,保持我的本性的我本人。
——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视觉中国
愿你比别人更不怕一个人独处,
愿日后谈起时你会被自己感动。
在【留言区】分享
你独处时,喜欢做什么事
制片人丨马文佳 主编| 王若璐
编辑丨李津婵
扫描下图二维码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看更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