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当前虽然市场规模小,但参与品牌众多,说明各个企业都看到其未来的前景。但眼下国内市场的现状却很糟糕:用户认知度低、竞争无底线、产品参差不齐,洗牌无疑是最好的破局上策。
华辛||撰稿
目前,一线品牌的移动空调总包商们,都在降价清理库存,因为他们与品牌企业之间的总包合作期要到了,必须要将手中的库存清理。这也意味着,今明两年移动空调市场会开启一轮洗牌,大量投机者也不敢做了,而大品牌的总包商们也不会接盘了,市场或许会"因祸得福",从而进入一轮相对良性而规范的市场化通道之中。
做了多年移动空调的一位工厂操盘手告诉家电圈,“这几年来,说起移动空调,很多大商家们,真的是一把辛酸两行泪,根本没有赚到钱,但前期投入并不小。一些商家不得不挥泪先别”。
这位工厂人士坦言,"幸亏我们是一边发展代工贴牌业务,一边自有品牌市场稳步运营。但即便这样,也只能借助代工赚点加工费,自有品牌做起来不只是累,而且在电商平台都是在亏本出货,根本没有其它办法,很多厂商都开始选择等待"。
产业在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移动空调产量189.63万台、销量194.43万台。其中内销仅6.58万台、出口187.85万台。总销量同比下跌25.2%,而内销量大跌69.4%。目前,移动空调行业拥有100多个品牌,其中TOP3强品牌内销份额占比45%、出口份额占比55.4%,这表明市场已经呈现品牌化的新局面。
造成当前移动空调市场乱局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与分体空调相比,迟迟没有突破的市场规模,还是消费认识和习惯没有建立,或者是相关企业的非良性竞争、乱象丛生?家电圈调查后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
首先,就是中国家庭的消费习惯,对于移动空调还未形成广泛的认知。特别是对于空调消费主战场的家庭市场来说,还缺乏对于移动空调的认知,很少会主动购买移动空调。还有更多的用户,并不知道移动空调;而对于街边餐饮店、理发店等商用场所来说,则担心使用效果等,也不会选择移动空调。
其次,就是产品本身的体验差、质量不稳定。移动空调与分体空调的最大差异,就是压缩机直接隐藏在主机中,带来的噪音问题严重。同时,这些年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市场消费引爆,在移动空调上采取降价促销,带来的则是产品"能效虚标、冷热量乱标、噪音大"等问题,无法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此外,杂牌的低价、乱价问题,也影响市场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再者,分体空调市场竞争的全面白热化,特别是低价格战层出不穷,大量1匹机、1.5匹分体空调的价格,均在1、2千元左右。这正是移动空调主体市场,不得不面临着左右夹击:分体空调,以及杂牌的乱价。在京东上,同样是格力品牌,1.5匹移动空调的售价竟然比同匹数的分体空调还要贵,显然无法形成规模出货。而一些三四线品牌的移动空调价格则被打到千元以下,基本上是亏损出货。
在这种局面下,一些移动空调企业不得不采取"小步慢跑"的经营策略。一方面不盲目选择电商的低价出货,而是积极开拓线下的商超等细分渠道;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杜绝虚标、降低噪音等手段,拓展厨房等场景细分市场。显然,相对于分体式空调市场,移动空调在中国还处在发展的培育阶段,且大部分还是以贴牌代工的出口业务为主导。大企业更是缺乏主动积极性,只是利用品牌在辐射。
目前,中国市场移动空调出货量规模,近几年来一直维持在50万台左右,迟迟没有出现规模化上涨的拐点。同时,产品主要以1匹、1.5匹为主,电商平台的均价在1200元左右,而线下市场均价虽高,但规模基数更小,很多主流渠道基本没有铺货和经销。
不过,当前移动空调市场品牌格局却很庞大,除了美的、海尔、格力等一线大品牌外,还有飞利浦、海信、志高、美博、TCL、新科等二三线品牌。以及美菱、荣事达、夏新等租赁品牌运营商。以及一些专业型企业,比如威技、金松、JHS、宝仕、欧伦、韩玛等。
接下来,移动空调市场的洗牌和冲杀,又将会给行业和企业带来哪些新的变量和机会,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