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用户对空调产品的诉求正在发生着变化,简单的制冷、制热、静音等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的健康、舒适、智能成为了用户对居室环境的更高需求,由此而使得用户工作、生活场景中空气的洁净度、新鲜度等等升级为空调产品功能化创新的要义所在。
事实上,无论产业环境和居室场景如何变化,用户对自我的关怀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只会越来越高。一直奉行CDOC用户需求洞察模式的美的空调,在健康功能方面拥有完整的解决方案,从双混动新风系统到智净双水洗系统,从第三代智慧天使眼健康可视化技术到全域风道科技,从S 无风感系统到第四代智清洁科技,美的空调已经成功打造的全健康体系能够充分满足后疫情时代下用户对健康空气的全场景需求。
从硬件到软件的全健康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空调的全称叫房间空气调节器,而空调硬件中的滤网、风扇及热交换器是保障空气健康的关键所在,美的空调对健康功能的打造,首先便是在这些硬件上构建起了第一道防火墙,并通过多种创新科技,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健康。
据了解,美的空调采用高密度抗菌滤网,抑菌率达到了99%。并且,其独有的智净双水洗系统,仅需9分钟便可将滤网焕然如新。按每天10小时的一般使用时间计算,美的空调智净双水洗系统可以实现六天自动清洗一遍,整个过程无需手动操作。
作为空调产品的“肺部”,热交换器的洁净度是空调产品健康功能打造的一大考验点,而美的空调应用的第四代至臻金换热系统及健康智清洁系统,以洗烘一体可实现空调“肺部”的高度清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关机后室外机自动反转,实现了从室外机到室内机的一体化健康。
硬件还只是美的空调全健康体系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多年之前美的首创的无风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功能化创新的浪潮,其独特的一键防直吹科技,真正实现了“无风感、有凉感”的舒适健康。
换新风系统在家用空调产品上的融合是新近几年中行业内产品创新的热点,美的空调健康双混动新风系统搭载H13级HEPA高效过滤网,仿佛是直接给房间戴上了一个N95口罩,融合和IFD负离子健康系统,用户即便是不开窗也可实现房间空气的健康清新。
产品布局打造全健康矩阵
从2015年美的首次推出无风感空调至今已经有六年多的时间,去年8月份上市的“领鲜者Pro”系列柜机,可以视为是美的在无风感技术上集大成者,这款柜机不仅可以实现全域均匀风、全域无风感,还应用了全域换新风和全域语音交互技术。航空双涵道控风技术和星芒外观,将艺术柜机的内在体验和视觉审美演绎到了一个新高度。
美的最近几年来对新产品的推出节奏明显加快,在“领鲜者Pro”系列柜机面世之前,其风语者二代柜机的“中国尊”艺术外形擦亮了空调产品工艺设计的新视野,实现了传统文化、古典艺术和现代科技的有效统一。双混动新风系统和S 无风感系统是该系列产品的标配。
当然,还有在前年上海家博会上惊艳亮相的东风系列柜机,对旋增压气流实现的20米舒适送风能力,至今让很多的企业与品牌高山仰止。
除了上述产品之外,无风感二代柜机、领鲜者系列挂机、旋耀系列挂机、风语者系列挂机等等都充分应用了前文所提到的各种创新技术,美的空调也通过这些产品布局,实现了产品与功能高度融合的全健康矩阵。
为了满足时下愈演愈烈的用户分层化的趋势,为用户尽可能地提供个性化、细分化的解决方案,漫威定制款空调、儿童空调等等也都把健康功能作为了产品竞争力打造的核心。
产品与技术以健康为主轴
在美的集团“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战略指引下,美的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行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研发,目前拥有经过鉴定的38项国际领先技术,至2019年底,共申请国内专利21241件,海外专利811件,授权专利14530件。
其中,仅2016年至2019年,在健康舒适领域美的空调就拥有1479项专利,这种技术能力决定了美的空调能够成功为用户提供全健康解决方案,并能够覆盖用户工作、生活环境下的空气全场景。
而且,美的空调还参与修订了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及其他标准17项,并构建了“换新风”和“空调清洁”的全健康体系,在此体系内的技术包括微正压换新风、美的巴氏高温除菌、智净双水洗等等。这些技术及融合这些技术的产品,正在推动整个空调行业进入全健康发展时代。
产品竞争力和系统化优势背后,是美的空调强大的研发能力,据了解,即便是不包括美的集团层面的研发系统,仅仅是美的空调制冷研究院就拥有275个实验室和超过1000人的研发团队,这些也意味着美的空调在每个年度都进行巨量的研发资金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3月11日美的空调就率先发布了《带高温智清洁功能的房间空气调节器》企业标准。美的空调对健康功能多的研发和关注是由来已久,据了解,早在2017年的时候,美的空调便与北京钟南山创新公益基金会结缘,2018年双方围绕着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达成了战略合作,美的空调在当时就决定把室内空气质量健康与临床医学进行结合。所以,美的空调能够在空气健康上构建起全案型体系并非偶然。(袁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