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民间制作“焰火架”历史,在典籍中少见记载,但据人口相传,早在明代,印江有燃放“阴火架”的技艺和习俗,被人们认为是印江民间“焰火架”的雏形。在印江境内,焰火架燃放技艺分布在杉树镇对马溪村和龙津街道的甲山村。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马溪焰火架”和“甲山焰火架”两个艺班。这两个焰火架艺班艺出一源,在县内及周边县的民俗、祭祀、节日、节庆等活动中燃放表演。
黄伯廷老人捻制焰火架中使用的“引线”
日前,记者走进杉树镇对马溪村探访制作焰火架的技艺,恰遇该村黄伯廷老人和他的大儿子正在赶制焰火架,交流得知,黄伯廷老人已经有100岁,其长子黃光富已经年过古稀,正在学习焰火架的制作过程。各种竹篾编制的焰火架的部件,在黄伯廷父子俩的手中完成。
给焰火架装颜
百岁老人黄伯廷介绍,焰火架是甲山村陈姓所创,其形如圆筒似“灯笼”,以焰硝、硫磺为主要原料,掺入木炭等炸药,使其燃放时声响俱全、绿光闪烁、红珠飞溅。清末,印江板溪坪底村任老田对“焰火架”的制作进行了改进,并研制安装复杂、内容繁多的焰火架表演内容,其弟子任义珍用隔火板将焰火“故事”分隔于“围子”中,经精心设计,完成了 “焰火架”的制作,并招收了杉树谭忠敖等三人为徒,受言传身教,对现在的焰火架制作有了至今保存的技艺。
黄光富制作焰火架台板竹架
黄伯廷老人告诉记者,“焰火架”制作复杂,内容繁多,技艺精妙。其技艺包括“围子”编扎、“故事”个扎、“引线”捻制、“隔火”设计、“故事”安装、“焰火架”燃放等诸多工艺和技艺。“围子”编扎以竹蔑、皮纸等编扎,还要裱绘、装颜。焰火架故事取材于民间流传较广的典故、神话、传说、英雄事迹等故事内容,分台层安装,如“孙猴子过火焰山”、“观音坐莲”、“五老烧花”、“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内容。
黄伯廷老人在编制焰火架
黄伯廷还告诉记者,印江民间“焰火架”常于祭祀、做斋、打醮、节日灯会等民俗活动中燃放,以求消灾避难、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民国20年,务川县焦坝大地主秦邦坤为其母做斋,就请杉树对马村的谭忠敖焰火架艺班前去表演,1992年底,沿河白石溪台胞符治信回家探亲,为其父母做斋时,自己前去献艺,1994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甲山焰火架”艺班在县城服务公司广场(现中心广场)表演,其后近些年没有燃放“焰火架”的盛况,前年对马村燃放了一次,今年春节将又在村里点燃焰火架。
糊纸工艺
距今,印江土家“焰火架”艺术有500多年历史,它是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它以其艺多、技绝以及其魔术般的燃放表演,深为民众所喜爱。黄伯廷老人说:“一台焰火架燃放时间约十五分钟,现在,烟火架燃放能变化、能转动的“烟火戏”,把几种不同的“烟火戏”装入同一筒中、箱中或盒中,并以“隔火法”使一戏之后再现一戏,依次燃放。”
黄伯廷父子在焰火架台板上糊纸
交流中,黄伯廷老人说:“焰火架故事取材于民间流传较广的典故、神话、传说、英雄事迹等故事内容。个扎时,根据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的性质,选定不同的故事内容。在喜庆、节日、灯会等带有娱悦性的事项,主要有“姜太公钓鱼”“孙猴子过火焰山”“满架葡萄”“五老烧花”“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若祭祀、做斋等带有悲情伤感的时候,主要有“目莲救母”“郭巨埋儿”“丁兰刻木”“孟宗哭竹”等。新中国成立后,“故事”内容的选择有所更新,增加了“董存瑞炸雕堡”“黄继光挡机关枪”,现在就增加“共产党万岁”、 “国泰民安”等祝福语。将个扎好的“故事”模型按预先设计的表演程序,逐一安装在“围子”中的过程。“故事”安装是关系焰火架燃放表演成败的关键,技艺要求高。其中引线的设置、隔火技术的应用、“故事”模型的串组,是焰火架安装的关节点。安装过程中,要一边拴接“隔火板”,一边铺设“引线”,一边置放“故事”模型,每个模型上需糊抹适量的焰硝、硫磺,并用引线和细绳悬挂在它的上一台隔火板底下部。安装时,总引线和细绳辫缚成“药辫”,贯穿全部“故事”模型首尾,支引线辫于总引线,并与每个“故事”模型拴接。总引线穿过隔火板十字口处时,要预留一段盘绕于十字口处,其预留长短要以药线燃烧与 “故事”表演达到速度上的协调和时间上的吻合,以便火到则缚口自燃而坠现表演。”
黄光富在破竹蔑
黄伯廷老人还现场模拟了燃放“焰火架”的过程,他说:“在燃放地的坝子中央塔起丈多高的架子,用绳将组装好的“焰火架”悬挂在支架上,“围子”口下系一根细长绳,串上冲天炮,作为点火装置。燃放时用火点燃冲天炮,冲天炮循线绳发射,使火炮着火而响起,火炮声止,隔火板接着掉出“围子”,四只灯笼随之落出,悬于“围子”下方,灯笼中的小烛同时亮起来,灯壁上的“春节快乐”等祝福语展现在观众面前。小灯笼掉出不久,第二串火炮自然响起,声止,隔火板又掉出,展示第二台故事悬于围子中,如此接连不断,有序展演第三、第四……直至最后一台。紧随于后则是冲天火焰齐发,烟花四射,让观众大饱眼福。”
焰火架
这种民间“焰火架”艺术,因其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传承性的殊异,仍以原生态的技艺特征流传于今,有其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因其观赏娱乐性强,它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拓展,除了在祭祀、做斋等民俗事项中施放外,还常于节日庆典、元宵灯会等民族节日活动中燃放,以增添节日氛围,娱悦群众,寓教于乐,凸显民族节日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焰火架
印江民间“焰火架”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摸索、不断改进技艺,从而完善制作流程,在衍变过程中既继承又创新。但在“言传身教”“艺不外传”的传统观念下,往往授徒不多,得“艺”弟子少,“艺班”规模不大,使其具有独特的技艺风格和民族特色,这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民俗心态的价值观念。
燃放焰火架
据调查发现,现在能从事这项制作技艺的大多是花甲之年的老年人,相对年轻人继承的较少,因此,这种流传在民间的土家技艺可能将面临失传。(任明勤 陈继 张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