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把推进本市新城高水平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战略命题来谋划”的决策部署,为全面落实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强化核心功能,完善资源配置,将“上海2035”确定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5个新城,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更高标准、更好水平、更大力度推进新城规划建设。
奉贤新城将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力求成为上海未来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与中心城区一道,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内圈”。围绕“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突出体现“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活力和最具特色”的发展要求。
奉贤新城具有特殊的生态禀赋和城市意象,塑造以绿为基、以水为魂、水绿交融“一川烟雨,万家灯火”的新江南景致,打造高品质空间载体,实现地标建筑与邻里生活的融合,让人民有情怀、城市有温度、街区有活力、建筑可阅读、公园有故事。
奉贤新城的“锦鲤”
奉贤新城以“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的城市意象,“公园CAZ”是新城内最重要的核心节点,其中“上海之鱼”是新城CAZ的重中之重。
奉贤新城“新江南 ”意象图 图源|新城建设导则
上海之鱼,也称金海湖,面积约为2.53 km²,是由国际知名规划师、迪拜"棕榈岛"主创设计师拉瑞·奚伯斯设计,以大地雕塑的手法,开凿形成金鱼造型的人工湖。上海之鱼由金汇港和浦南运河构成外围水系,形成了以鱼身为中心的圆环水道,这也使“上海之鱼”成为了奉贤新城“十字水街”格局的核心位置。
上海之鱼鸟瞰图 图源|苏州昆仑绿建
上海之鱼的平均水深为3.5m,于2014年完工。2018年12月30日,上海地铁5号线金海湖站开通运营,使曾经的郊区融入了上海1小时交通圈内,有效缩短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从而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的联系,提升了区位优势和竞争力,奉贤新城的“锦鲤”之路也将由此开始。
偌大的城市公园,到底该如何建设?
“上海之鱼”是一座开放式的生态绿地公园,从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巨大的水面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结合中央林地,可以让都市回归自然。但如何“回归”成为了问题,上海之鱼位于新城的生态型中央活力区(CAZ),“活力”的引入成为关键。
公园景观 图源|苏州昆仑绿建
“上海之鱼”通过一条5km的环形生态大道,串联了一系列公园,如年丰路入口的年丰公园,位于“金鱼”鱼嘴处、为孩子们精心打造的泡泡公园,为文艺青年准备的青年艺术公园,以及全龄皆宜的雕塑艺术公园、奉贤博物馆、粉黛乱子草园和花海等,作为“东方美谷”的奉贤,以“美丽”产业为发展方向,公园的“颜值”自然不容小觑。
年丰公园 图源|网
虽然将巨大的湖畔绿地分为了不同的主题公园,但每一个公园的规模仍相当可观,比如泡泡公园总面积达到30公顷,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不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来说,这个面积都相当之大。而公园作为一个市民游憩的空间,游步道和娱乐设施满足了一部分游玩娱乐的需求,而闲养休憩的功能则需要另外一部分“静态”的载体。
出于以上考虑,2020年,奉贤区启动了上海之鱼的移动驿站设计,共计划建设27座移动驿站,2021年底一期已建设完成其中的15座。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Bernard Tschümi通过法国拉维莱特公园里的“红盒子”,表达了具有叙事感的空间秩序:“你有序地经过建筑的各个部分,就像是电影里的连续情节,这些部分一起组成了这个故事”。
上海之鱼想走一条“和而不同”的路,在理性与感性上都面临挑战。
上海之鱼东南方向鸟瞰 图源|网络
上海之鱼的南面和东面就是奉贤新城的“十字水街”,所以“十字”与“圆形”构成了非常特殊的基地形态。“理性来说,正交轴网跟实际的公园形态有冲突;感性来说,场地过于分散,表现力可能不强。”项目组在布局时遇到了“死胡同”,而此时“日晷”的概念出现了。
出于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城市公园的属性,上海之鱼有大量圆形的基底,这为“日晷”提供了形态支持。同时,设计师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尝试着进一步的挖掘,“日晷,实际上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驿站的布局采用了以日晷为基底的放射状网格,使几十个驿站构成点状的布局,就会显得更加自由,和自然的公园也更加融合。
日晷布局 图源|李振宇教授工作室
最终呈现出来的上海之鱼的“日晷”形态是有所变形的,放射状的轴线和东、南两条水街在边界上形成了交点,从而产生滨水的、距离不等的点位。而中间的放射形,又跟湖面发生关系。
把规律的和不规律的相结合。因此,在一期建设的15个移动驿站中,共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型,一类是变化型。变化型和基本型交织在总体的日晷网格系统里面,形成“统一中的参差多态”。
鲁班锁vs数字化装配
从整体的规划总体布局到小的单体驿站,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体系。在比较均质化的选点位置,上海之鱼形成了从A1到A8这八个基本型驿站,并且采用了“鲁班锁”的概念,结合一些基本模数的变化。
基本型移动驿站(A3)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邓丰|共享建筑工作室
鲁班锁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也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其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而这种可拆卸、可组装的特性恰好也呼应了移动驿站建设之初的要求。
无论从平面还是立面来看,鲁班锁都是3m*3m*3m的九个方格,但是从结构上来说,有趣的地方在于中间的那一格是主要的支撑结构,井格梁往外挑出,而外面的一圈柱子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锁不住功能创新
驿站除了作为游客休憩时提供必要功能的场所,并且最上层和所有的楼梯间都是对外开放,使所有游客都可以轻松地到达屋顶,上海之鱼的移动驿站还提供了附属功能与扩展功能。
基本型移动驿站(A6)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邓丰|共享建筑工作室
基本型的鲁班锁驿站每个单体都包含三种功能,一种是必备的核心功能,比如直饮水、自动售卖机,有的还有医疗急救设施等;第二是附属功能,根据驿站所在位置的不同,设置淋浴室、更衣间、卫生间、母婴室等;第三是扩展功能,比如茶室、艺术家工作室、直播间等。
基本型移动驿站(A8)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邓丰|共享建筑工作室
根据不同的核心功能、附属功能以及扩展功能,基本型的驿站会有各自的空间变化。这些变化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3m一层的平层,另一种是1.5m的错层。立面肌理也做了三种不同的变形,然后把立面和结构的变形做组合,就会产生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并且,为了方便后期根据招商和业主的具体需求灵活调整,驿站都预留了一些空间。
诗意盎然的创新探索
变化型驿站则主要跟选点的特殊性有关系,而在这次移动驿站的创作中,有些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考虑比较成熟的东西,有些则是这次的探索,比如“梨花亭”以及围绕着它的“戏鱼廊”。
变化型移动驿站 梨花亭与戏鱼廊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邓丰|共享建筑工作室
“如果以后有条件的话,希望能尝试表现力更强的材料来呈现光线的变化,让屋面和五对梨花骨架之间能产生更好的对答。”
“三友斋”取意于“岁寒三友”,以中央庭院为核心生长出三个不同功能、朝向的方形体块,再以三角形屋面连接三个体块形成可以休憩的灰空间。
变化型移动驿站 三友斋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宋健健、王达仁
伴月轩的形态取自上弦月,围绕庭院形成一个U字形长廊,变脊的双坡屋面则丰富了内部空间和木构屋架的关系。
变化型移动驿站 伴月轩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王达仁、宋健健
有两个驿站的方案是最早通过的,那就是呼应上海之鱼的“鱼”主题驿站,“飞鱼椽”和“观鱼阶”。从位置的选择上看,这两座驿站刚好是在场地中间的樱花大道两端,所以分别采用了“鱼头”和“鱼尾”的概念。
变化型移动驿站 飞鱼椽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成立|共享建筑工作室
变化型移动驿站 观鱼阶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成立|共享建筑工作室
飞鱼椽作为“鱼头”,它的设计是以“鱼”字的甲骨文为原型,最后发展为木构形态。而观鱼阶“鱼尾”的设计,更多是从仿生建筑的形式出发,根据鱼尾的形状,设计成一个极大的座椅,也体现了城市家具的功能。
从施工的角度来说,飞鱼椽是最后完成的一个驿站。因为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立体网格结构,对于木构建造和木材的施工工艺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设计触发新城新的活力
依托上海之鱼和中央林地蓝绿交融的独特“生态本底”,让都市回归自然。新城中心的7000 亩生态林地,是城市中心稀缺的森林资源,通过最大限度保留林地和水系的原真性,全方位提升奉贤中央林地景观品质。打造24 小时全周期的生活场景,在创造新城活力与森林融合的全新体验的同时,形成奉贤新城品质生活的高地。
飞鱼椽近景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成立|共享建筑工作室
材料都以木材为主的小品和景观,形成“自然”“天然”的空间意象,足以证明木材的气质和风格是与人亲近的。同时结合“可移动、可转化”的要求,木材也更容易实现。
戏鱼廊近景 图源|昆仑绿建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邓丰|共享建筑工作室
木头即使经历了风吹雨淋,颜色变灰了,也有它独特的美感。如果大家都认同这样的审美的价值观,那么就不一定要拘泥于用混水漆把它装扮成全新的。这是设计的坚持。
戏鱼廊
主创设计师:李振宇、邓丰|共享建筑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