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火焰只有一半(燃气灶火焰只有一半是怎么回事)

燃气灶火焰只有一半(燃气灶火焰只有一半是怎么回事)

首页家电维修燃气灶更新时间:2022-03-09 01:27:39

白岩松翻车了。

起因是他在电视节目里评价年轻人生活状况,一句轻飘飘的“不会吧”,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感,弹幕里嘲讽他是“ yin阳人”、“白扒皮”。

早在前几年,王朔就评价过他:

“因错觉导致拿不准‘范儿’,如果他自认为这是真诚,那就是骨子里的做作。”

不只是白岩松,王朔说起其他人那也是毫不留情面。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众星云集、场面恢弘。

王朔:“地主才认为金子是最好的,就跟镶了一口大金牙似的。”

在大陆大行其道的金庸武侠小说,到了王朔嘴里成了“正义代替人性”的浅薄。

碰上同样不喜欢金庸小说的李敖,两人却是更加不对付。

李敖:“他能和我比吗?他骂的都是什么人,我骂的都是能让我坐牢的人!”

王朔反击:“我敢骂能让他坐牢的人,他敢骂能让我坐牢的人吗?”

冯小刚、余秋雨、郭敬明、韩寒、舒乙,这些人在王朔嘴下可是一点好处没捞着。

“北京流氓”王朔,他凭啥能当一个骂人说脏话爱怼人的老炮儿?

1950年初,南京总参高级步兵学校老师王天羽接到调令,举家搬迁到北京。王天羽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叫王朔。

王天羽夫妇俩都很忙,忙到王朔在十岁以前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父母。记忆里,父亲就是一身绿装,母亲就是一身呢子大衣。

内心的清冷与家人的疏离,让王朔心里早早竖起一座对抗世界的墙,通俗一点就是叛逆。

到了读初中这年,家人终于意识到该管管家里这两个孩子了。

但是,这时的王朔哪听得进去。

顶嘴、旷课、逃学,凡是母亲让做‬的他都反对。

母亲被气极了,对着王朔吼道:“不读书就滚。”

王朔毫不示弱,回道:“凭什么管我?该滚的是你。”

王朔的成长就和“叛逆”这两字紧密相连,不过他的反抗、他的回击,更像是一个得不到爱的小孩向世界诉说着他的不满。

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电影《看上去很美》,小男主方枪枪,名字起得很响亮,却是个小怂包。这个小怂包其实就是王朔自己,他的小名叫“锵锵”。

叛逆的王朔却不是大院里最“坏”的小孩,小时候的王朔一看见二楼的叶京转头就跑,不过一路打打闹闹两人倒成了挚友。

叛逆小孩的内心是孤独的,于是,王朔投向了书籍。王朔的父亲是高知,家里别的不多,书管够。

中外小说、文史资料、军事书籍,王朔来者不拒。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朔练就了一身写作功夫。小学的时候,光是检讨就是五千字。

高中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农村插队或者去部队当兵。

1977年,王朔在青岛当了海军。

王朔走之前还和院里的小伙伴打着趣:爷,这怎么着也得混个司令。

司令没捞着,王朔却凭着一嘴逗乐打趣的功夫在战士里面混得风生水起。

上至军事秘闻,下至坊间段子,王朔说嗨了,底下早就乐翻了。

舒服日子没过几天碰上了海军整编,王朔被派到部队仓库当卫生员。

同期的战友有的通过高考去了军校,有的往上升走了。唯独他,曾经满腹的英雄热血却再也翻不起水花。

心里闷啊,那这个时期他干了啥呢?

就是在这个仓库,他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等待》。

写完后,王朔就投给了《解放军文艺》。没成想,直接发表了,拿了稿费25元,那时候在医院,三餐见肉,一天伙食费才一块二。

王朔捏着钱,心里暗暗盘算着:这事儿,靠谱。

1980年,王朔复员被分配到了北京医药公司,月工资36元。

这次工作不算是一个美好的回忆,除了卖输液用的生理盐水,领导还给滞销品定了指标,卖不完工作不算完。

糟心的工作,让王朔不得已去投奔叶京。

那段时间,王朔跟着叶京当过“倒爷”,开过出租。这么搞了三年,最后实在受不了,王朔决定辞职,“这都不是人干的活!”

辞了工作,干啥呢?

那是一个全民看小说的文学黄金时代,作家、小说家都是受人们尊重的阶级。

再说,他是有底气的,一旦父母支持,家境还算过得去。二则他还有个厨师证,正儿八经北京个体户协会登记在册的二级厨子。再不济,开个小餐馆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于是,王朔开始专心在家搞创作。

他看了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心想到:

“这个我也能写啊,我身边的故事比他们那有意思多了,生活比戏牛逼!”

憋了一年,王朔在《当代》发表了小说《空中小姐》。

虽是小试牛刀,但是王朔拿下了《当代》的文学新人奖。

第二年,他遇见了沈旭佳。为了表达他的深情,两人合写了一部小说《浮出水面》。

这时候的王朔还是很穷,不过,紧接着出版的《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让他大获成功。

也正是那一年,王朔完成了《橡皮人》。

彼时还是文学编辑的马未都,看了第一句话,心头不由得一震,“这写得也太惊世骇俗了!”

马未都连忙推荐给主编,主编决定立马出版,不过要删去少儿不宜的第一句话。

印刷那天,马未都偷偷做了一个决定。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把第一句话加回去。

“一切都要从我的第一次遗精开始吧。”

发行后没几天,代表主流文坛的《小说刊选》转载了王朔的小说。

王朔彻底火了,他赶紧趁热打铁,出版了《枉然不供》、《人莫予毒》、《顽主》等作品。

1988年,是中国近代文学不同凡响一年。

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定稿了《白鹿原》、贾平凹凭着《浮躁》夺得了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先锋派五虎”余华、苏童、马原、洪峰、格非在文坛风生水起。

群星闪耀,王朔却是最闪耀的那一颗。

他的作品《顽主》、《橡皮人》等被搬大荧幕,不少电影台词被年轻人奉为“金句”,当作口头禅。

也因此,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不约而同地将这一年称为王朔年。

王朔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事实却证明,他还能更狂。

1988年,北影厂招待所里,王朔和刘毅然、吴滨三人喝着酒、抽着烟、侃大山。结果侃着侃着,三人都来了兴致,干脆就叫上一帮同样搞创作的朋友,大伙一起干点事。

于是,集合了莫言、海岩、史铁生、刘恒等知名作家的“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正式成立。

工作室第一部作品,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的《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紧接着,海马又推出了由王朔主编、赵宝刚主导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剧——《编辑部的故事》,里面一些观点放在今天依旧引人深思。

而编剧那一栏打上了冯小刚的名字,这时候的他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美工。本来大家都不同意,王朔拍板才让他有了这次机会。

冯小刚是个什么样的人?马未都:“能低得下去的人。”

1984年,26岁的冯小刚从部队转业。一回去医院找朋友,遇着一个漂亮女孩。一打听:嗬,郑晓龙他老婆。

于是,冯小刚转攻郑晓龙。天天拉着郑晓龙谈人生,谈理想,谈着谈着就搭上了王朔。

据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愣是把口无遮拦的王朔夸得害羞了起来。

不过从此以后,冯小刚算是真的进圈了。

然后,他跟着郑晓龙去了一趟美国,联合导演了《北京人在纽约》。

这事儿还有个插曲,这部片子开拍的时候很多人不希望冯小刚参与进来,王朔表态:“不让冯小刚参加,我就退出。”

过了两年,冯小刚直接拉上王朔成立了“好梦影视公司”。

王朔是董事长,冯小刚是总经理,公司总共仨人,董事长天天自己擦桌子。

公司成立后不久,剧本还没着落,投资就自己找上门了。

王朔就带着冯小刚四处吃吃喝喝,拉关系。结果,走了一圈,冯小刚死活写不出东西。

王朔就把自己的小说,让冯小刚拍了处女作《永失我爱》。

接着,好梦公司又拿了刘震云的小说拍了《一地鸡毛》,后来又拍了几部电影,但是都反响平平。

王朔一看不行啊,自己上吧。于是,他拿来了池莉的《一去永不回》拍成了《我是你爸爸》。

结果被被认为宣扬“灰色人生观”。审查时给就被毙,国内被禁演。

除此以外,《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等人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拿着王朔和张艺谋开涮。

舆论一波一波地向他袭来,为了不拖累冯小刚,王朔解散了公司。

“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临走之前,他将冯小刚推到了华谊兄弟的手里,把徐静蕾推荐给了赵宝刚。

1997年,王朔解散了公司,离了婚,远走他乡,属于他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2007年,王朔密集地出版了几本书,《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新狂人日记》。

这几本书与他以往的风格大为迥异,此时已经据他的鼎盛时期过去了十年。

他自己说:“我把自己的东西全部砸碎,这才能绝处逢生。”

这十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冯小刚40岁的时候,拿了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电影《甲方乙方》。

这是中国第一部贺岁片,也是冯小刚事业的转折点。《甲方乙方》最终拿下3600万票房,接近投资的十倍。

电影筹备之初,冯小刚让制片主任拿了五万块钱给王朔,王朔直接扔了出去。

电影最终也没署上王朔的名,两人越走越远。

从美国刚回来那几年,王朔的朋友、哥哥、父亲,相继离世。

“哐哐哐连着来,感觉一星期就死一人儿,一星期就死一人儿。”

自幼年起,他便与父母关系不好,成年以后也是。

不过那个自幼年便存在的黑洞,却在父亲的离世后被填满了。

他的外表是拒绝,内心却是渴望,渴望爱,渴望被接纳。

他开始与母亲和解,王朔和母亲登上了一档心理访谈节目,通过外界的帮助试着解开母子之间的心结。

而在女儿身上,他则表现了出极大的关爱。

在《致女儿书》中他写道:

“我希望你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你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我们总是通过只言片语、某些肢体动作,或者一切片段,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世界是辽阔的,宇宙是无边,人也是。浮光掠影中,我们总以为知道了全部,而那不过是冰山一角。

王朔是一个怎样的人?骂人说脏话爱怼人的老炮儿

朋友眼中的他却是一个眼窝极浅的人,见不得苦难的人,

其实王朔很痛苦,他对这个世界过于敏感。他是个心底善良、假狠的人。他写得很狠,但内心不是这样。

有一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看王朔》,把王朔骂得体无完肤,字字入理,句句诛心。读者看得乐呵呵,翻过一看作者这一栏赫然写着“王朔”两个大字。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想说啥,想做啥,从不遮掩。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

. END .

【文| 莫林】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河北肖万世立一等功10次,如此战功显赫,为什么要隐姓埋名50年

如果立一次一等功等于死了一次,那么程鹏已经死了四次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