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帅热水器怎么上水(电热水器咋知道水满了)

统帅热水器怎么上水(电热水器咋知道水满了)

首页家电维修热水器更新时间:2022-03-07 00:00:17

【第十一期 茂名神电卫城】

神电卫城位于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内。作为明代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神电卫城成为当时高州、宁州、双鱼、信宜、阳春5个守御千户所的军事指挥中心。神电卫城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初为土城;永乐七年(1409),改筑砖石城。卫城呈长方形,周长3300米,墙通高5.2米(墙体高3.6米、堞高1.6米)。此外,尚建敌楼40座,设窝铺42间。成化四年(1468),电白县治从高州长坡迁神电卫城,在卫城四周边疏浚护城河(现尚存部分护城河原迹)与海连通。万历三年(1575),又在城外增建敌楼12座。万历十年(1582),将城外墙增高1米,并在护城河边建更楼。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治由高州长坡旧城迁来神电卫城,卫、县同治,神电卫城成为当时粤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清雍正三年(1725)全国撤除卫、所,神电卫原辖官、兵划归附近州、县统率。1950年12月,电白县治迁往水东镇。神电卫城作为海防要塞和县治,历时556年。

神电卫城鸟瞰图,城内仍保持东、南、西、北“十字形“的四条主要街道。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解缙在永乐年间奉旨督饷化州时曾作过一首七绝,诗曰:“石龙江上水云腥,巨浸东南合四溟。神电卫城何处是?半边山色一痕青。”大才子在诗中对于神电卫城胜景的描写,让人对这座岭南边陲古城充满了期待。

制图:严丽萍

南门港与北门场署,见证当年盐业繁荣

我们此行的向导、茂名市滨海新区文联办公室主任张永忠是神电卫城建城官之一张贞的后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他爱翻故纸堆,留心搜集、整理和研究与古城历史文化有关的资料,自然对古城的古旧建筑、名人掌故、民间传奇等如数家珍。

据张永忠介绍,神电卫城在当地被称为“电城”。电城目前保持神电卫城原来的面积不变,但城墙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飞机炸毁,另一部分为了便于群众逃避空袭而拆低。战争胜利后,城墙被削低改为环城公路。至于城墙砖的下落,他卖了个关子。幸运的是,城内仍保持东、南、西、北呈“十”字形的四条主要街道。虽然现在大家习惯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但老一辈人还会清晰记得,当年斗大的字刻在四门的城楼上:东门叫做“承恩”,西门叫做“武安”,南门叫做“永宁”,北门叫做“长乐”。

钟鼓楼下的南街有着最古老的市场。

我们一行人从南门进城。南门在明末至清中期是临海的,当时南门港是周边地区最繁华的商港码头,每天外来运输盐为主的各种货船,停泊在南门港外。电白县志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电茂盐场改灶煮熟盐为池晒生盐,产量大增,各地前来运载食盐的“贾人沽舶云集,樯帆蔽空”,海上运输一派繁忙。连城中军妇也参与挑盐,城南村民和部分城中居民当时也多以挑盐为生计。张永忠介绍,管理电茂盐场的电茂场署就设在电城的北街上,北门附近至今还有一条巷子唤作盐田巷,可佐证当年盐业发达、千人参与挑盐的盛况。

在电城,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地收藏着城墙砖。

十字街口的钟鼓楼,电城人的精神地标

矗立在十字街口的钟鼓楼是电城中唯二的明代建筑之一,另一座是南门外的天后宫。关于神电卫城的选址一直流传着一则传说。相传建城前一位国师亲自来勘测,认为白石坡很理想,除了北依庄山、南傍大海之外,还是一个“七星伴月”局福地。“七星”的地方后来分别建起了电阳试院、北帝宫、圆岭仔、石古宫、海头村、黄家祠、楼角宫,而“月”的地方则建起了一座烽火台,这就是钟鼓楼的前身。

矗立在十字街口的钟鼓楼是电城人的精神坐标。

张永忠介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钟鼓楼仍是古城内的制高点。士兵站在楼上南望,当看到数里外的莲头岭炮台的烽火点燃,即鸣钟击鼓以示警,为防灾御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钟鼓楼在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莲头古港是神电卫城对外的桥头堡。

如今的钟鼓楼是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通高13.1米,占地面积为340平方米,首层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宽22.3米,深16.55米,中开宽4.25米、高4.1米的石砌拱券门。历次修缮中均没有拆除首层,首层至今仍是明代实物遗存。台上两层楼阁高耸,重檐斗拱、红墙灰瓦、典雅古朴、气势恢宏。张永忠指着二楼南面廊外废弃的石柱础说,这是明代的石柱础,远大于现在清末的柱础,从残留的旧柱础看,有可能是一座歇山建筑,而且规模比现在要高大。

钟鼓楼二楼南面廊外废弃的明代石柱础。

资料显示,崇祯二年(1629),钟鼓楼曾改名“文昌阁”。钟鼓楼二楼墙上嵌的一块残碑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碑文记载了同治年间十二位文人在此结社饮酒酬诗的往事。此外,楼内还有一副木刻对联,上联“一点文章光士籍”,下联“九天开花护儒林”,横批“小嫏嬛”。嫏嬛乃神话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珍藏书籍之所在。以“小嫏嬛”命名,足见钟鼓楼被唤作“文昌阁”的时候,彼处文风之鼎盛。

电阳试院与庄山雅集,小城不乏传奇故事

说到文风鼎盛,张永忠还提到了发生在古城北门附近庄山上的一次雅集。这次雅集与城内的电阳试院有关。电阳试院旧址,即今电城镇电白四中所在地。试院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在原“文昌宫”扩建而成。它是清代县级科举的文科乡试的场所,是电、阳(阳江、阳春)童生三年一次聚考初级功名(文秀才)的地方。当时电阳试院的主考官都是从外省派来,道光十二年(1832)十月,试院迎来了来自安徽繁昌的主考官、著名书法家鲍镇芳。难得才子不远千里来到岭南边陲,当地的读书人自然要着意结交。于是鲍镇芳在闲暇之余,应当地名人喻少白之邀,与十余位来自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广西、山西等地的同僚游庄山览胜。茶酒唱和之余,喻少白提议鲍镇芳为此行雅集“书石题名以纪一时”,鲍镇芳欣然提笔题了“海飞云立”石刻和《道光壬辰碑》。只可惜,《道光壬辰碑》已失存,“海飞云立”石刻其中一方,在如今新建的庄山寺里,碎为残片。

电阳试院旧址。

电阳书院与霞海书院,听见东街琅琅书声

从电阳试院旧址出来,穿过几条古巷,我们来到了电城镇中心小学门口。学校门口也挂着一副木刻对联,上联是“文脉启莲峰,学子早登龙虎榜”,下联是“国风馨粤海,电城辈出凤麟才”,气度不凡。张永忠指着上联说,莲峰书院是小学的前身,但其实小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48年设立的电阳书院。从古城走出去的名人大都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称之为“古城的文化摇篮”并不为过。

电城镇中心小学门口挂着一副木刻对联。

走进校园里,一路有人唤张永忠为“张校长”,原来他在这里当过校长。张永忠带我们来到小学教学楼的大操场,小学生们正在草地上奔跑追逐。他指着操场说,这里曾经是文庙所在地。操场上有一个舞台,舞台后方那面墙的左右两根柱子特别醒目,走近看,竟然是由尺寸很大的条形砖砌成。我们还在其中一块大砖上发现了“中”字款。张永忠笑着说,这就是你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城墙砖。当年电城改筑砖石城时,城墙砖由辖下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分担,“中”字表示这块砖是中千户所负责制造的。

中心小学操场边有两根由城墙砖砌成的石柱,图为“中”字款城墙砖。

原来当年城墙被拆后,城墙砖一直散落在民间。“在电城,每家每户都有两三百条城墙砖。有的砌墙,有的围猪圈,有的堆在角落里,有的垫在脚下成了路基。”他说,那两根柱子是他当校长的时候砌的。“我当时动员电城居民把家里多余的城砖贡献出来,建成了这两根柱子,虽然城墙被拆除了,但还是要让孩子们记住神电卫城的历史,代代相传下去。”

中心小学旁边便是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严家祠。严家祠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原名“霞海书院”,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进行维修,改名为“严家祠”。1925年6月,共产党员邵贞昌等在此成立中共南路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电白县支部。1926年2月,电白县农民协会也在此成立,自此,这里成为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方,为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9月,严家祠被公布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6月,共产党员邵贞昌等在此成立中共南路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电白县支部。

拟部分修复护城河和城墙,与周边景区整合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神电卫城遗迹除了钟鼓楼外几乎消失殆尽,城墙全部消失了,护城河也几乎看不到以往的河床,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电城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神电卫城保护,也采取多种措施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维修和保护,特别是在电城镇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专门对神电卫城保护开发做出规划。目前茂名滨海新区管委会正在聘请有关部门对神电卫城古城改造进行前期调研。下一步,电城镇将大力弘扬神电卫城文化,加大文物古迹建设保护力度,把电城打造成具有百越古镇韵味、“岭南记忆”浓厚的特色城镇。

城内现存三口古井,供后人凭吊。

具体而言,一是拟对神电卫城进行保护性开发。计划引进企业,对神电卫城进行街道房屋立面改造,恢复骑楼,建设步行街,建设四个城门楼,修复一段护城河和城墙,恢复更多古味。二是拟在庄山岭脚建设神电卫城微缩景区——隋唐小镇。三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做好钟鼓楼、粤西首个共产党支部遗址等文物古迹保护和开发工作,通过对神电卫城进行保护和开发,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人文遗产转化为资源优势,把电城建设成为人文独具、风光秀丽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在此基础上,整合冼夫人文化故里景区、庄山公园、黄十九公庙(墓)、罗城井、海洋等旅游资源,开发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精品路线,擦亮电城“探百越古韵,游冼太故里,赏山海风光,品特色美食”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古城非遗——

高脚狮子舞与炒米饼

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是广东省狮子舞中独一无二的表演形式,一般在正月、年例及喜庆活动中表演。传说其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电城北街“健园”武馆教头马德良。

高脚狮传承南狮的制作工艺,体积则比南狮小三分之一,长约2米,重十余公斤,小巧玲珑,造型精致。高脚狮有四只脚,狮头狮尾各用挑杆支撑,由两人持杆同时操作表演。表演时,以打击乐伴奏,狮子在狮引的引领下,随着挑杆的舞动上下翻滚,奔腾跳跃,表现出狮子的各种神态。高脚狮表演的特点是人狮共舞,不仅狮子要舞得生动,舞者也必须动作好看,二者融为一体,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2007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电城炒米饼,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与“岭南圣母”冼夫人有关,炒米饼被认为曾经是冼夫人军中的军粮。如今,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在当地的流传广泛,并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当地儿歌有唱:“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圆,阿妈叫我睇龙船。”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主要形成于电城镇,并广泛流传到粤西各地、佛山、中山、江门、肇庆和海南、广西等地。2015年,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城美食——

电城二炸、墨鱼饼与大薯糖水

电城的美食特别多,最著名的当属电城鱼炸和蚝炸。一锅油,一些面粉,加上鱼或蚝,一炸就可以吃了,掌握好火候,吃在嘴里就能感受到无尽的香脆。其实鱼炸和蚝炸在海边城镇并不鲜见,但原汁原味的“电城味道”胜人一筹。据说电城二炸的秘诀是调制面糊要加入开水,若全用凉水调成米粉糊浆,炸成的鱼炸和蚝炸食之韧而不脆,味道也逊色几分。

电城人的乡愁之一——墨鱼饼。

与电城二炸并列为电城人的乡愁的是墨鱼饼。电城墨鱼饼主要材料是足够新鲜的墨鱼,去皮爪、内脏,用菜刀剁碎成糊装,配以橙皮、蒜白等香料,上油锅干煎,味道清香爽口。向导张先生还专门带我们去到当地一家墨鱼饼百年老字号“潘记”,老板从爷爷那代开始就制作墨鱼饼了,他家的墨鱼饼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更有韧劲,入口难忘。与转角就能遇见的鱼炸蚝炸摊档相比,电城的糖水铺更像是深藏功与名的地方。张先生介绍,电城里有好几家百年老字号糖水铺,譬如赫赫有名的“糖水四”“糖水林”。在这里,能够立得住脚的糖水铺都有一道大薯糖水,选用本地特色的大薯加上面粉,和成一团后铺在碗里,等水滚后放到锅里翻煮,味道一流。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题签:陈平原

学术支持:黄挺 杨培娜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本期摄影:N视频记者 何玉帅 阮增豪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何玉帅 彭雨欣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李鹤鸣 阮增豪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