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近来乌克兰东部冲突进一步升温,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表现尤其活跃。乌克兰问题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与整个东欧地区的兴衰起伏和大国博弈密不可分,甚至美国的独立建国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乌克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界大战”的余波
时间要倒推到18世纪。当时北美大西洋沿岸还是英国的十三块殖民地,而今天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大片地区则属于克里米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是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的残余政权之一,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重要藩属国,在东北方与俄罗斯毗邻。
一幅近代的黑海—里海沿岸地图,其中黑海北边黄色轮廓的国家就是克里米亚汗国
英国和俄罗斯原来都是欧洲大陆两端的边缘国家,但到了18世纪初,“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至1713年)中重创法国,而经过彼得大帝现代化改革的俄罗斯在1700年停止了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岁贡,并在大北方战争(1700年至1721年)中击败瑞典,双双跻身欧洲列强行列。此后英国致力于经营它的跨大西洋帝国,而俄罗斯也开始向西南方向扩张,1736年爱尔兰裔将领彼得·拉西率俄军攻占亚速,恢复了俄罗斯的黑海出海口。
18世纪中叶,英国、普鲁士与法国、奥地利爆发了七年战争(1756年至1763年),这场波及欧洲、美洲和印度的战争被称为第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对英国和俄罗斯的帝国扩张都造成了深远影响。英国最终打败了法国,在1763年的《巴黎和约》中迫使法国割让魁北克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殖民地。俄罗斯由于在战争期间改换阵营,后来又提前退出战争,所以没有捞到什么具体的利益。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英国因为连年鏖战而背上了巨额的债务,而北美殖民地的剧烈扩张又带来了沉重的驻军负担。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英国议会试图在北美开征印花税,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引发了美国革命。而俄罗斯军队在七年战争中表现抢眼,甚至几度击败了腓特烈大王如日中天的普鲁士军队,极大鼓舞了俄罗斯的扩张野心。1764年,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将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扶上了波兰王位。斯坦尼斯瓦夫亲俄和限制贵族权力的政策引起了国内天主教贵族和农民的不满,反对派于1768年在靠近土耳其边境的城镇巴尔盟誓举事。俄罗斯很快出兵镇压,部分失败的起义者逃往土耳其境内,追击的俄罗斯哥萨克骑兵与奥斯曼驻军发生冲突。事态迅速恶化,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
1770年,鲁缅采夫将军率领俄军在卡胡尔击败了三倍于己的土耳其和克里米亚联军
战争一开始,法国一如既往地支持传统盟友奥斯曼帝国,而英国则为了维持铁矿石等工业原材料的贸易而站在俄罗斯一边,并向俄罗斯海军派出顾问。俄军在鲁缅采夫将军的指挥下势如破竹,席卷黑海北岸,并跨过第聂伯河,征服了奥斯曼帝国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一路打到布加勒斯特。由于担心俄罗斯的迅速扩张会打破《巴黎和约》好不容易确立的欧洲力量平衡,英国很快改变立场,拒绝给予俄罗斯更多的援助,并与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国一道逼迫俄土两国尽快议和。1774年,俄土双方签订《库楚克凯纳尔条约》,俄罗斯吐出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只得到了黑海北岸和高加索地区的少量领土,同时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汗国为主权独立国家。当然,克里米亚汗国的“独立”是要打引号的:它事实上沦为了俄罗斯的附庸,1777年登基的末代可汗沙欣·吉莱更是圣彼得堡的傀儡,俄军将领普罗佐罗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俄军在身边,他在克里米亚连一分钟都待不下去”。
“俄罗斯乞师”与武装中立国联盟
不管怎样,英国在俄土战争期间的表现间接挫败了俄罗斯直接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的图谋,让俄罗斯对英国开始有了嫌隙,觉得自己对英国而言不过是东方版的葡萄牙:可以为己所用,却不能平起平坐。而俄罗斯很快就得到了出气的机会。
视线转到大西洋另一侧。北美殖民者与英国当局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1770年3月,驻波士顿的英军向民众开火,制造了“波士顿惨案”;1773年12月,波士顿发生“倾茶事件”;1774年9月,十三个殖民地中有十二个派出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商讨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问题。
英国当局自然也发现苗头不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但由于英国在战争之后都会大规模裁军,致使英军在北美兵力不足,难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态。后来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雇佣了大批来自德意志的所谓“黑森人”参战,但他们其实只是英国当局的“第三志愿”。在列克星敦枪声响起的一个月后,英国国务大臣萨福克勋爵就指示驻俄公使罗伯特·冈宁探一探叶卡捷琳娜和外交大臣帕宁伯爵的口风,看看俄罗斯是否愿意派兵到北美支援。在得到模糊的“积极”回应后,英王乔治三世便郑重其事地亲笔修书一封,请求叶卡捷琳娜派2万俄军从魁北克登岸,协助英国稳定北美局势。
英国向俄罗斯“乞师”其实不难理解。俄军数量庞大,在七年战争中的表现也有目共睹,而且还有丰富的平叛经验,帮英国解一下燃眉之急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叶卡捷琳娜在回信中严词拒绝,而且还对英国的殖民地政策“指手画脚”了一番,让乔治三世丢尽了颜面。当然,俄罗斯的拒绝除了是要报一箭之仇外,或许也有一些自身的考量:除了第五次俄土战争外,俄罗斯在1772年参与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从1773年到1775年镇压了声势浩大的普加乔夫起义,而且也没有放弃彻底征服黑海北岸的野心,同时还要提防瑞典和普鲁士,此时远渡重洋用兵可能还真有点分身乏术。
英国只好退而求其次,向荷兰请求借用荷军的苏格兰旅。再次遭到拒绝后,英国只得雇佣以黑森—卡塞尔为首的几个神圣罗马帝国小邦,拼凑了近3万人赴北美作战,其中有1千余人还是来自叶卡捷琳娜的“娘家”安哈尔特—策布斯特。尽管如此,英国在战争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拉拢俄罗斯结盟甚至参战的念头。1780年,法国和西班牙都已经加入美国一方对英国宣战,此时英国驻俄公使詹姆斯·哈里斯再度请求俄罗斯结盟,并许以割让北美或西印度的殖民地,甚至还提出只要俄罗斯能劝说法国退出战争,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地取得英国在地中海西部的殖民地梅诺卡。叶卡捷琳娜非但一口回绝,还将英国低声下气请求结盟的事情告诉了神圣罗马皇帝和法国国王,令英国一时沦为全欧洲的笑柄。
一幅描绘武装中立国联盟的荷兰漫画:各成员国围殴中间的英国,其中右边挥舞大棒者就是俄罗斯
俄罗斯对英国战争工作的消极影响还不止于此。由于战争期间有很多中立国的船只向北美以及法国、西班牙的港口运送各种物资,英国皇家海军和私掠船便援引1674年的《海运条约》,在海上大肆拦截搜查各中立国的商船,许多货物和船员被英国扣押,令各国不堪其扰。1780年2月,叶卡捷琳娜牵头成立“武装中立国联盟”,瑞典、丹麦、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国放下彼此之间的宿怨,先后加入其中,就连英国的小兄弟葡萄牙也在俄罗斯的软磨硬泡下,最终不顾英国反对加入了联盟。该联盟宣布交战国不得侵犯中立国的航运权利(运输武器弹药等个别与战争直接有关的货物除外),并且组成护航舰队,声称要以武力来保护中立国船只。英国虽然嘴上对这一联盟不予承认,实际上却投鼠忌器,不得不对其拦截搜查政策有所收敛。结果,各种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到美法等国,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战争压力。更要命的是,由于荷兰是中立国中的航运主力,为了阻止荷兰加入武装中立国联盟,英国被迫在已经与美国、法国和西班牙开战的前提下,于1780年抢先发动了第四次英荷战争。
同时与法、西、荷三个海洋大国交战,导致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海军竟然在战争中一度失去制海权。1781年,驻守北美南部的英军将领康华利挥师北上,企图攻打弗吉尼亚,结果在约克镇被华盛顿和罗尚博伯爵率领的美法联军包围。同年9月,格拉斯伯爵的法军舰队在切萨皮克湾击败了南下驰援的英军舰队,使康华利所部的近万名英军和德意志雇佣军失去了获得增援甚至撤退的机会,坐困愁城。经过一个月地围攻,走投无路的康华利只好向美法联军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一次重大陆上军事行动以英国失败告终。
著名油画《康华利勋爵投降》,但康华利本人不愿见到华盛顿,故没有出现在画中
两个帝国的得与失
英国输掉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欧洲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先是法国、西班牙、荷兰与英国直接开战,后是俄罗斯带头搞武装中立,身边有的只是花钱买来的几个德意志小邦。因此英国学者布伦丹·西姆斯化用老威廉·皮特评论七年战争的名言“在德意志赢得美利坚”(winning Americain Germany),称美国独立战争是“在欧罗巴输掉美利坚”(losing Americain Europe)。叶卡捷琳娜对美国独立事业的“帮助”固然无法与路易十六的“抛头颅洒热血”相提并论,但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依然“心领神会”。1780年,美国国会派弗朗西斯·达纳出使俄罗斯,寻求与俄罗斯建立关系。
达纳先在荷兰置办了一整套外交官的行头,又千里迢迢地前往圣彼得堡。然而他在俄罗斯宫廷却处处遇冷:俄方并不接受他为外交人员,也没有承认美国独立的合法性。虽然叶卡捷琳娜在1775年就预见北美殖民地会在她有生之年获得独立,但信奉“开明专制”的她自然不会待见追求“自由”的爱国者们。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欧洲各国都忙着刷美国独立战争的“头条”,加上普鲁士和奥地利在1777年至1778年爆发了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俄罗斯终于有机会完成了当初因为英国阻挠而没有完成的“事业”了。
1777年,克里米亚汗国爆发反抗俄罗斯控制的起义,并在1782年4月包围了首都卡法。与约克镇围攻战不同的是,起义者没有控制海面的能力,他们所指望的奥斯曼帝国也只是派几艘船到附近“了解情况”,沙欣汗得以从容地将宫中的金银细软和家具什物打包一空,与俄罗斯领事一起乘船逃往俄罗斯的刻赤。起义者在空荡荡的宫里拥立沙欣的兄弟为可汗。然而,俄罗斯迅速出兵,将起义镇压了下去,沙欣汗得以复辟。
1783年,在波将金的劝说下,叶卡捷琳娜以奥斯曼帝国支持起义者、“干涉”克里米亚汗国内政为借口,撕毁了《库楚克凯纳尔条约》,逼迫沙欣汗“同意”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加上先前被俄罗斯取消自治权的哥萨克盖特曼政权,今天乌克兰的中部和东部大片地区就此彻底落入圣彼得堡的统治之下,用波将金的话说,叶卡捷琳娜“取得了其他俄罗斯君主所不曾取得的不朽荣耀”。而就在同一年,乔治三世却不得不接受丢掉北美殖民地的事实,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俄罗斯名将波将金是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之一,也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的主谋
可以说,英国和俄罗斯在18世纪中叶的这段龃龉导致英国失去了“新英格兰”等北美殖民地,让俄罗斯得到了包括今天乌克兰大部的“新俄罗斯”。但英国和俄罗斯之间似乎没有过不去的坎:两国在19世纪初联手击败了拿破仑,而19世纪中叶的中亚“大博弈”和克里米亚战争也没有妨碍它们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作战。不但政府之间如此,民间关系也是一样。为了开发地广人稀的“新俄罗斯”,叶卡捷琳娜鼓励欧洲各国人民迁徙到此定居垦荒。而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不能浪费:作为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拥有资金和技术的英国企业家自然是招商引资的不二人选。其中在后来被称“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地区,英国商人查尔斯·加斯科因于1795年来此建立了一座金属加工厂,围绕该厂形成了一座名叫“卢甘斯克”的城市;1869年,另一位英国商人约翰·休斯也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一座工业城市,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尤佐夫卡”,这座城市在1961年改名为“顿涅茨克”。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