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定时开关不回位怎么办(微波炉定时开关没有220v维修方法)

微波炉定时开关不回位怎么办(微波炉定时开关没有220v维修方法)

首页家电维修微波炉更新时间:2022-03-27 14:13:23

大家周六早,今天想跟你分享的立德人物跟最近的神舟十二载人飞船有关,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此次被神舟十二送入太空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从左到右分别为: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

这三名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已过50。聂海胜1964年生人,今年57岁;刘伯明1966年生人,今年55岁;汤洪波1975年生人,今年46岁。

虽然年过五十,但这群“可爱的人”仍旧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行,这次承载着14亿中国人的航天梦登上太空,再一次向世界证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和科技实力。

所以,限制我们的永远不是年龄,而是那颗永远保持悸动的心。

这次三名航天员在太空“出差”90天,也就是3个月,这已经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

不知道你们好不好奇,他们在太空到底都干啥了?是怎们工作和生活的呢?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上,有《天宫TV》一系列的纪录片,看完14集你会惊叹:这哪是太空啊,分明就是自己放假在家的感觉!

从6月18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三名航天员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他们便开始了为期90天的太空“出差”之旅

第一步就是布置太空新家。先是检查飞行设置,确保安全,再根据说明书把包裹里的科研仪器、运动器材和生活设备都摆放好。

因为太空上失重,个别航天员甚至练就了徒手抓口水的技能。Hhhh……

那他们在太空上吃什么?在太空饮食方面,早就备好了各种“干粮”。

专家介绍,核心舱内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调味品等,可以做到一日三餐不重样。

空间站里的厨房,还配置了微波炉、大冰箱。

航天员的食谱周期是一个星期,品种重复率很低。出发前,专家们对航天员进行了感官接受性调查,最后选择的都是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

早在2003年神舟五号飞上太空,杨利伟就吃上了鱼香肉丝、红烧肉、红焖素鸡,甚至还有应节的中秋月饼。

杨利伟在吃小月饼

神舟六号装上了加热器,航天员不仅吃上了热菜,还有冰激淋和甜点等40多种食品。到神舟七号,食品种类增加到了近80种。

神舟十号发射正值端午节,航天员还吃到了豆沙口味的粽子。

为了保证身体拥有好的状态,航天员必须有充足的睡眠,所以他们的作息时间是和北京时间一致的。只有休息好了,保持清醒,才能保证在这种危险的太空作业中不会出现失误。

睡眠舱

接着是舱外作业。安装脚线设备、机械臂、全景相机、空调。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非常耗时和复杂。

刘伯明进行出舱作业

7月4日就首次经历了长达7小时的出舱作业。安装空调是非常重要的,空间站在太空,它的太阳直射面的温度达到了150度,背阴面100度,一旦空调失灵,不仅航天员没办法在舱内生活,空间站的设备也没办法运转。

工作顺利完成,航天员们就要开始各种健身运动了,目的是缓解失重环境下的肌肉萎缩。

比方说踩动感单车,跑跑步机,运动员们在失重环境下的肌肉训练,这速度丝毫不输地球上的健身达人们。

跑步机都快被跑得散架了……

天上的事儿差不多说到这里,下面萌姐要给大家说重点了!神舟十二运行整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一环:返回着陆。

航天器返回地球这件事,绝不是闹着玩的。

说个真实事件,2003年正当全美公民在电视机前期待着哥伦比亚号的成功返回时,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由于航天飞机在返回过程中,外部的燃料箱表面突然有一块泡沫材料发生了脱落,这块泡沫材料又恰巧打到了机翼,机翼受损直接导致了热防护系统的损坏。

航天飞机外部隔热泡沫

就是这块泡沫导致后面整架飞机解体

美国空军跟踪站拍摄到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最后影像

由此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整架航天飞机在短短几秒,瞬间爆裂解体,暴露在大气内的机舱,因为剧烈摩擦导致温度瞬间攀升,最后,机舱直接被高达1400摄氏度的高温笼罩了起来,里面7名机组人员全部牺牲。

哥伦比亚号机舱内7名宇航员合影

回溯过去,人类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源于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正式开启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步伐

接着在之后60年中,人类只经历了5起太空飞行事故,导致19名宇航员遇难牺牲,死亡率3.2%。其中仅返航这一环节发生的事故就高达3次,遇难宇航员数量足足有11名,占到了整个航天飞行死亡人数的60%

截至目前,在所有的自主载人航天返航任务中,只有中国的航天员从未有过伤亡记录,即便载人航天技术数一数二的苏联、美国,都有数名航天员因此遇难。

哥伦比亚号返回地球时坠毁

除此之外,在返航过程中,美国、苏联、以及之后的俄罗斯,遭遇的事故危机数不胜数,可以说每次载人航天中的返航,都是对航天员以及航天技术的一次终极大考。

为什么返航环节这么艰险?

一、轨道高度太低。当前空间站在太空中的飞行速度大约在每秒7.6千米左右,换算下来时速将近28,000公里,但是相比之下空间站所处的轨道高度却只有不到400公里,而航天员返航需要在如此短的路程中将载人飞船的速度从每小时28,000千米迅速降为0,这本身就是一个地狱难度的考验。

二、防护更简单。不同于发射时火箭的层层防护,载人飞船到了返航时所携带的行李已经变得极为简单,只有返回舱和推进舱,因此整个减速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损耗和风险,才能安全着陆。

三、必须精准切入大气层。载人飞船在进入大气层时必须严格控制飞行方向与大气层面的角度,一旦角度过小,那么载人飞船就无法成功冲入大气层,反而会像打水漂一样被弹回宇宙,最后只能流浪于无尽太空中,可一旦角度过大,那么大气层无法产生足够的气动减速效果,载人飞船就会像陨石一样直直的砸向地面,最后粉身碎骨。

四、摩擦高温危险。进入大气层后,载人飞船会继续以数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同时与空气摩擦形成高温,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这时候一旦出现问题,里面乘坐的航天员就会面临生命危险。前面说到的哥伦比亚号的爆裂解体就是这个原因。

五、高温产生的黑障效果。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外部有一种特殊的耐高温高分子材料,它可以瞬间吸收大量的热量,烧蚀后将热量带走,保证舱内温度不会过高。

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烧蚀汽化后会发生电离现象,在返回舱的外部会出现一个高温电离子层,它会吸收和反射电波信号,对返回舱内部形成电磁屏蔽,最终导致地面与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全部中断,在黑障效应下,地面指挥团队是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对飞船进行控制的。

六、不能精准着陆。当前的载人飞船返航技术并不能实现精准着陆,所以最终的降落地点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

着陆后的航天员因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外加返航过程的艰险,所以体质会变得十分虚弱。此时一旦遇到危险,基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因此在返回舱着陆之后就救援人员要立即搜寻接应航天人,协助出仓,才能确保最后的安全回归。

总之整个载人航天返航过程环环相扣,必须确保每一步精准可控,才能保证返航的顺利完成。正因为有这样高的难度,所以美苏两国才在这一环节付出了血的代价。

这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次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让所有中国人都非常自豪和开心。

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我国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完成建设,空间站的规模预计将达到近百吨。而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关闭,届时,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空间站

据统计,目前已有17个国家向我国申请加入中国空间站,分别有: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17个国家。

背后是星河灿烂,眼前是山河壮美,相信我们的未来,会一片美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