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汽车保定研发中心,一款汽车底盘模型十分引人注意,清晰标明车辆的各个控制单元,包括ECU中央控制单元,供电系统等等。
这个拥有100多项专利的线控底盘技术,是长城汽车100%自主研发,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构建载体,以此摆脱传统底盘束缚,实现完全的人车解耦,给智能驾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这项面向未来出行的技术,仅是长城汽车面对产业变革做出创新的小小案例。
目前,随着碳中和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一代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将是新格局下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重要路径。
站在新赛道上,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的代表,已经给出了清晰目标:加速企业低碳智能升级,计划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而在长城汽车轮值总裁孟祥军看来,要以碳中和为契机,多路径并举主动转型,把握机遇打破全球的绿色贸易壁垒,实现全球化事业成功,加速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转型。
多路径并举走向碳中和
将电池包里的电芯加热,会发生什么?
电池包中心位置电芯最高温度上升到1000摄氏度,然而气火流迅速排出,电池包内最高气压仅16kPa,远低于50kPa的工业标准,成功实现不起火、不爆炸。同时,尾部的灭火盒设计,将外溢烟雾控制到100℃以下,避免对周围产生二次伤害。
这就是长城汽车研发的大禹电池,采用“堵不如疏”的设计理念,将三元锂电池做到“零热失控”。这一技术将在2022年全面应用于长城旗下新能源系列车型。
柠檬混动DHT、氢柠技术、大禹电池、3.0T 9AT/9HAT超级动力总成……一年以来,长城汽车“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发布了多项核心技术,这也是为了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多路径并举,以实现2045年碳中和的目标。
“今年6月,我们发布了‘绿智潮玩’战略,明确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这不是被动达标的压力,而是主动转型的动力。”孟祥军强调,长城汽车将围绕整车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节能减排规划布局,在纯电动、氢能、混动三大领域进行饱和式精准投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落实到不同应用场景中。
纯电领域,将推进经济性、长续航、高性能三类动力电池解决方案,预计到2025年形成215GWh产能,推动电驱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落地,满足A00到D级乘用车,以及皮卡、物流车的动力需求。2025年前,全体系推出50余款新能源车型。
混动领域,即将推出拿铁、玛奇朵、赤兔、哈弗XY等混合动力车型,和基于纵置P2混动架构打造的3.0GDIT 9AT动力组合,应用于坦克平台。2023年发布第二代“柠檬混动DHT”,并推出首热效率4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
在氢能领域,长城集团将构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生态,到2025年实现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其中,2023年长城汽车将推出首款全尺寸氢燃料电池轿车。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数据,除了74%的碳排放来自汽车的使用环节,还有26%的碳排放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环节。
“2023年长城汽车将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及低碳工艺应用,实现首个零碳工厂。”孟祥军表示,零碳工厂在自动化生产率上,将比现有的智慧工厂还要高,多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使工厂运行始终处于最节能的状态。同时,涂装余热回收利用、空调回风利用、中水二次利用以及全球领先的钙钛矿光伏技术等都将得到大规模应用。
此外,长城汽车已经着手建立汽车产业链条的循环再生体系,在生产、研发与产品销售、回收环节,落实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构建全新产业生态圈
今年6月底,在长城汽车第8届科技节期间,咖啡智能生态联盟正式成立,这个拥有80多家智能企业的联盟,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AI交互、智能社交、智慧支付、智慧养车等各个领域。
这是长城汽车面对未来智能时代构建的生态“朋友圈”,也是长城汽车面对产业变局一招关键“布局”。
随着碳中和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一代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意味着,在能源革命下的“绿色碳中和”和智能革命中的“认知智能化”是长城汽车核心技术的着力点。
“智能化的时代,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战略协同,构建生态联盟朋友圈,才能赢得未来。”孟祥军表示,伴随着产业变革,汽车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正在被定义成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数据空间”。
目前,长城汽车正在坚定不移的加速智能化转型,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建立全栈自研能力,让汽车成为会思考、能判断、可持续生长的出行伙伴,实现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进化升级。
孟祥军介绍,长城要继续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创,打造一个多维立体、多方共赢的“森林式”产业生态:面向全球开发者打造长城汽车众创开放平台,实现智驾能力、座舱能力、服务能力的众创开发;开展更多的跨界合作,链接更多资源,构建人-车-生活的深层次用户生态;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向产业互联网公司转型,实现产业链相关方的彼此链接、串联协同、快速响应,为整个产业生态创造更大价值。
转型带来的变化,也开始在市场上得到体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621.59亿元,同比增长73%,净利润34.98亿元,同比增长205.19%。
机制调整为创新服务
面对如此庞大的战略调整,长城汽车何以支撑这些目标?
组织结构与经营理念的改变则是重中之重!
目前,长城汽车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建立了“小前台、大中台、强后台”的3.0组织架构。平台开发和前瞻技术团队作为强后台,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呈动态变化,更加灵活便捷,可以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为作战单元和商品开发输送弹药。
事实上,在汽车产业变革大势所趋之下,这也凸显了国内汽车企业快速转型,在架构改革的支撑下,不断人才引进,以实现科技创新。
“除了在组织架构层面上的整体升级,我们还聚焦到人才的激励与创新。在2020与2021两年期间,我们连续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累计授予对象超过1.2万人,覆盖了50%的核心员工,成为汽车行业A股历史上,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股权激励,实现了各职务层级、各业务领域、各关键岗位的全覆盖。“孟祥军表示,后续将滚动实施广覆盖的股权激励模式,未来将覆盖到100%的价值员工,实现由“打工者”向“合伙人”转变,形成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在体系机制上保证技术创新活力。
据了解,长城汽车构建了“七国十地”的全球化研发体系,形成了15000余人的研发队伍,其中海内外专家400余人,保定总部8000人左右。为了满足未来软件定义汽车的需求,长城汽车当前同时拥有产品数字化中心、毫末智行、仙豆智能、诺创科技4个智能化组织,拥有规模超过3000人的软件团队,未来还将达到1万人。
未来5年,长城汽车为了确保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累计研发投入还将达到1000亿元。在纯电动、氢能、混动等新能源领域,提升“绿能”应用,加快从低碳到零碳的步伐。在智能化领域着力于自动驾驶的低功耗、大算力芯片和碳化硅IGBT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现代传感、信息融合、人工智能等方面,赋能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融合。
◎“碳”路者说——对话长城汽车轮值总裁孟祥军
南方日报:碳中和目标对汽车技术路线、企业布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孟祥军:由“碳中和”引发的新能源革命,长城汽车主动思考,将“碳中和”压力转化为动力,为实现长城2045碳中和目标,围绕整车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节能减排规划布局,除了零碳工厂建设,“汽车产业循环再生体系”等措施外,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进行了深入布局,集中在纯电动、氢能、混动等领域,提升“绿能”应用,实现汽车电动化转型,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
长城2045碳中和,不是被动达标的压力,而是主动转型的动力,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这是全球化事业成功的保障;2045碳中和,也不是在夹缝中求小生存,而是在新机遇中谋求更大发展,因为碳中和将带给每个企业全新的增长机遇。
南方日报:长城汽车在“绿智潮玩”战略,碳中和与智能化如何互相赋能?
孟祥军:当前这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深远,是能源革命和智能革命两大领域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中国汽车有了领跑的机会。我们以行业变革趋势为背景,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创新,重点在高效燃油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前瞻技术的落地。同时,发布氢能战略,构建国际级“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应用”一体化的供应链生态,全球首发3.0T 9AT/9HAT超级动力总成,重磅发布咖啡智能2.0以及大禹电池等新战略、新技术,为新一轮的发展夯实基础,共同推进长城汽车在新赛道的领先位置。碳中和的实质是向新能源转型,与智能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为新科技革命下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相关报道链接
日产汽车:推动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碳”路新机
小鹏汽车:智能化推动“零碳”出行|“碳”路新机
一块小饼干背后的绿色秘密|“碳”路新机
点击对话企业家进入专题
【记者】郭小戈 魏泓泉
【策划】陈韩晖 程鹏 赵兵辉 郭小戈
【统筹】郭小戈 赵兵辉 彭颖 马华
【海报/栏头】谭唯 吴颖岚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郭小戈;谭唯;魏泓泉;吴颖岚
南方产业智库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