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伦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土木工程师布斯,去参观一个车厢除尘器的展览。
展览上,除尘器通过强力的气流先将灰尘吹起来,然后把吹起来的灰尘进行压缩,最后收入容器。
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把灰尘清理干净,且操作过于麻烦。
于是他开始思考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反复琢磨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可以利用强力气流把灰尘吹进容器,为什么不改成直接吸入容器呢?”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通,从吹风变成吸风,吸尘器就此诞生。
赞叹他高明的同时,不禁感慨,有些人之所以很厉害,是因为他们为人处世时比普通人多了某些特质。
而正因为这些特质,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普通”和“厉害”的区别。
今天,有书君带来了4个让人变厉害的特质,帮助大家成为别人口中那个厉害的人。
胜利不难,持之为难
中国乒乓球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她累计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获得了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尽管早已摘得多枚奖牌,但她并未因此有半点松懈。
在国家队期间,她每天都要让自己比别人多完成一点训练任务。
队里规定上午训练到11点,她主动把训练时间延长到11点45分;队里规定下午训练到6点,她每次都要练到7点以后;队里规定晚上练到9点,她晚上11点多才走。
她就是邓亚萍。
为了让冠军保持下去,她的努力还远不止这些。
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她把沙袋绑在腿上,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两个小时。
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似的打来,她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而这些,都是队里训练任务之外,她给自己制定的超额任务。
甚至在运动之外,她还是学业的优秀保持者。
记得邓亚萍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取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难事,别人可以做好,我们肯定也可以。
但不要忘记,有能力做好并不值得骄傲,值得骄傲的是持续把这件事做好。
就像我们经常会困惑:
为什么我们实力差不多,他却不知不觉的又是升职,又是加薪。
为什么我们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他没过几年就买了车,买了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殊不知,所有变好的背后,都是别人把优秀保持了下去,而我们却一次次松懈,彼此的差距就此逐渐增大。
所谓厉害,无非是让自己比别人多执着一点,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以小见大,举一反三
《淮南子·说山训》有言:“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就能知道秋天的到来,可以从一件小事延展到与之相通的其它事情上。
为人处世时,我们若总是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事物,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将会止步不前,甚至越来越平庸。
只有让自己拥有“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隔而观全局”的能力,才可能在当前状态里有所突破。
1956年,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气的大阪制造厂合资,创办了一家公司。
当时,新创办的这家公司只生产电风扇。
时任总经理的西田千秋觉得公司产品略显单一,便想要开发新的产品。
于是,他便试着探询老板松下的意见。
当时,公司的电风扇制造虽然做得相当卓越,但其它产品却尚未涉足。
在此顾虑下,老板松下否定了他的建议。
尽管如此,西田千秋也并未因老板的回答而放弃研发新产品的念头。
在他看来,虽然没有涉足其它领域的把握,但作为当时电风扇的龙头公司,肯定可以研发出同领域内的相关产品。
于是,他便偷偷开启了新产品的研发之路。
四五年之后,老板松下再次来到这家工厂视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他:“这是电风扇吗?”
他说:“不是。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
就这样,西田千秋把一家专门生产电风扇的工厂转变成了一个风的家族,电风扇、排气扇、暖风机、鼓风机、换气扇……
松下公司也因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荀子·非相》有言: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或许,生活的困顿就源于我们安逸于眼前,而那些厉害的人总是看得很远。
有时候,试着让自己学会举一反三,生活便能走进一个充满惊喜的新天地。
不疾不徐,稳中取胜
古希腊有句名言:“稳定慢行也能走远。”
生活中,多数人做事都习惯急于求成,认为只要够快,就能把事情做成。
一顿猛冲,结果发现事情非但没有迅速完成,反而因为贪多求快,最终无法做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1911年,南极还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尚未被开拓过的领域。
当时的科技远不如如今这么发达,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往返2000多公里的距离让南极探险变成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尽管如此,依旧有很多人想要一探究竟。
其中有两支考察队,一支是由5名队员组成的阿蒙森团队,另一支是由17名队员组成的斯科特团队,他们相继从北欧出发。
两支队伍虽然起点相同,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阿蒙森团队,无论环境是否恶劣,他们的行进准则只有一个:日行20英里。
天气好时,他们坚守纪律,完成20英里后就扎营休息,为下一次的行动做足准备;天气不好时,哪怕行进速度很慢,他们也依然坚持完成20英里的每日目标。
反观斯科特团队,则比较随心所欲。
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走得非常迅猛,一天可能会走上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而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躺在帐篷里一步不动,吃东西、唠家常。
最终,阿蒙森团队不仅成为人类史上第一支抵达南极点的团队,并且全员顺利返航,被人们永远铭记。
而斯科特团队看似人数占优,胜率较大,却永远埋葬在了南极。
军事家左权曾说:
“一定要抓住一个稳字,坚持不骄不躁,不惶不恐,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原则。”
要知道,我们不需要与任何人比较,在自己的节奏里,凡事求稳,不急不躁,早晚会变成自己想成为的人、会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那些所谓的惊喜,都会在我们稳扎稳打的状态里不期而至。
我们,也将变成别人口中那个“凡事不慌,从容取胜”的人。
穷则思变,学会转弯
人一辈子,会经历无数事情,从而总结若干经验。
可是当我们带着以往的经验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因为这些经验限制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
诸葛亮曾说:“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说,善出奇谋的人,行事方法就是天地自然那样变无穷,像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遇事多从几个角度考虑,人生便会有更多的可能。
尧帝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帝便命令鲧(gun,三声)治水。
接受命令后,他便用当时最常用的夯土技术进行治水。
他命人把土堆一层,然后四周用木板固定,石锤捶打夯实,接着再堆一层,继续捶打夯实,这样一层一层叠加就构筑成了土墙。
但当时连续下了9年的大雨,洪水异常凶猛,这样的土墙哪里抵挡得住。
尽管土墙一次一次被冲垮,可他却并不汲取教训、改变方法,依旧固执地一次次筑起,如此连续堵了9年不见成效,尧帝盛怒之下处死了他。
就这样,治水的任务落到了他的儿子大禹肩上,大禹接手后,一改父亲墨守成规的方法,将“堵水”改为“治水”。
他明白,这样凶猛的洪水只靠堵是不行的。
于是,他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了大海。
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康有为说过:
“变或可存,不变则削,全变乃存,小变仍削。”
为人处世时,我们一定要克服僵化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多观察,多思考。
当思维不再单一,遇事能够灵活变通,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凡事要学会打破条条框框,以善于变通的思维应对世事,我们才得以安身立命。
▽
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能力都被他身上拥有的特质所决定,厉害与否,无非是特质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深以为然。厉害的人之所以很强,是因为他们善于查缺补漏,懂得为自己增值。
要知道,愿意进步的人终将会变得优秀。
不断修炼自己的路上,我们也终将越变越好,直至会成为别人口中那个厉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