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洗衣机是杂牌吗(威力洗衣机是自己产的还是代工的)

威力洗衣机是杂牌吗(威力洗衣机是自己产的还是代工的)

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更新时间:2022-03-04 05:07:21

中山企业和制造业再次走到城市聚光灯之下。

5月14日,中山市召开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政银企对接会,表彰2020年度在增资扩产、科技创新、出口、营销、效益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150家企业走上台接受牌匾。

这是历经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山首次以如此高规格向企业致敬。为什么?

“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中山必有未来,企业未来会更好。”

2019年底到任中山后不久,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在走访重点企业过程中,提出企业发展与中山的城市命运关联在一起。

前不久公布的全省经济数据中,中山GDP以25%增速领跑全省,其中工业指标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在重振虎威爬坡越坎的阶段,从制造业起家的中山必然清楚:

未来的出路必然在制造业。

制造业的胜利

制造兴,则中山兴。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城市发展的最大逻辑。

半个月前,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中山GDP同比增长25.0%,增幅全省第一。再深入分析几项数据,我们发现有几个指标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7.1%,增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7%,增幅全省第一。

从上述层面来说,中山一季度经济主要实现了“两个胜利”,一是投资的胜利,二是制造业的胜利。

投资成为拉动中山一季度经济的一大动力。一季度,中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1.1%。工业投资增速更为迅猛(同比增长97.1%),两年平均增长34.6%。

制造业领域的强势,也是中山一季度经济全面飘红的重要动力。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2%,是中山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唯二”增幅超过100%的指标(另一个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幅为同比增长127.7%)。

在最能凸显地区工业实力的规上工业领域,制造业仍是扛起大旗的那一位。

一季度,中山规上工业中的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44.7%,其中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三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列前三位,三大行业对整体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近五成,拉动工业增加值约20个百分点。

另外,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工作母机等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制造业新旧领域均表现亮眼。

中山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强势是可以预期的。以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例,去年以来,在疫情“宅经济”的推动下,家电制造业成为最火爆的行业之一,其中出口板块更为突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家电行业出口4582亿元(品类不含彩电),同比增长24.2%;今年一季度,家电出口额1479.4亿元,同比增长63.4%。

兴于制造业,成必制造业

制造业对于中山意义重大,当下如此,过去是如此,未来更是如此。

不知道中山的过去,就不会懂得制造业对中山来说有多重要。中山以制造业起家,30多年前,中山制造业风华正茂,少年英雄辈出。

上世纪80年代初,工人们在中山石岐农机修配厂工棚内,用铁锤等工具,“敲打”出首台单缸型洗衣机,这就是后来的“威力”洗衣机。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威力洗衣机一度成为中山制造的代名词。随着小霸王、爱多等品牌先后诞生,中山制造名声不断高涨,也为中山成为广东“四小虎”奠定了基础。

自1999年起,中山先后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经济连续8年高速增长。到2006年,中山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发展至今,中山拥有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以及古镇灯饰、小榄五金、南头家电等制造品牌,在专业镇发展模式下,中山形成了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以说,制造业的兴旺时代,也是中山经济发展最好的时代、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美誉度最高的时代。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发展出现动能下降等问题,但制造业依然是中山的优势、“基本盘”,也是当下中山经济走向下一个胜利绕不开的必答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山兴于制造业,成必制造业。

从“造月”到“补链”

要振兴制造业,必须抓住制造业发展的命根。

制造业成本偏好性极强,身处珠三角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中山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集群和链条优势。

在中山,企业足不出中山,乃至足不出镇,短时间内可配齐生产一把锁、一台电饭锅、一件衣服的所有材料,同时也可快速找到生产加工的设备和厂商,便利的陆路海路运输网络和庞大的城市群,也为产品配送和市场销售提供了条件,从制造生产到市场销售,低成本优势明显。

然而,中山制造业的优势,某种程度上也让制造业企业陷入了经营惯性——满足于代工生产模式,陷入“微笑曲线”底端。

中山要重振虎威,核心就是要重振制造业的虎威。

从去年起,一场旨在重振中山制造业的攻坚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梳理过去一年中山制造业“突围战”的打法,我们发现有几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2019年末至2020年初。2019年10月,赖泽华到任中山第一周,密集走访明阳集团等中山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出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坚持龙头项目带动,着力培育大企业;2020年1月19日,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2020年2月-3月,赖泽华和中山市市长危伟汉,近半个月内密集前往深圳、珠海、佛山等地,拜访美的集团总部、格力电器、比亚迪、TCL等制造业巨头,发出对制造业升级的强烈信号。

在此阶段,中山逐步明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并确立回归“制造业立市、强市”的战略方向。

第二个节点是2020年3月31日召开中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3月31日,对于中山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意味深远的日子。1999年3月31日,中山召开全市工业发展会议,正式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战略。

选择这个日子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山信号十分明确,就是要重拾当年制造业发展的雄心、胆识、气魄、血性,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大会上,中山明确把重振制造业,作为重振虎威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并围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落实”,划定了中山制造业突围的路径:

——处理好“新”与“旧”、“时”与“势”的关系;

——走好智能化、品牌化、资本化、绿色化“四条路径”;

——聚焦转型抓产业优化,聚焦支撑抓平台重构,聚焦后劲抓旗舰引领,聚焦动力抓科技创新,聚焦保障抓要素供给;

——重奖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重奖领军人才、技术改造、创新发展、品质提升,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优先解决子女入学,重用在这方面建功立业的领导干部,打造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营造支持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这是中山首次对重振制造业做出的全面部署,决心和力度之大近年少见。

第三个节点,是2020年5月中山出台《中山市促进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制造业发展的“5215”目标(即力争到2024年全市营收500亿级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1家、200亿级2家、100亿级10家、50亿级以上30家),发出制造强市的冲刺宣言。这也标志着中山的制造业重振计划进入制度层面。

第四个节点,是2021年1月2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扛起“制造业强市”大旗的同时,还提出了坚定不移办实业,狠抓重点制造业企业、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重点工业项目落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等目标,制造业振兴思路和方向有所调整,从原来的“造月”抓龙头,进一步发展至“链式”思维,通过“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升级。

从在战略层面回归“制造业强市”方针,到明确制造业振兴路径,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制度,再到着眼产业链发展,中山的制造业振兴之路愈发清晰。

变中生机,危中突围

制造业转型升级并非一朝一夕。中山走制造业振兴之路,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注定要有更多的胆识与智慧。

疫情既是危机,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制造业的一次“突击”检验。当大潮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这两种趋势在家电行业中最为明显。2020年,是家电制造业外部环境最急剧变化的一年,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2019年以来,家电行业已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压力,疫情袭来,订单下降,生产停滞,原材料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资金压力,乃至生存压力。大企业靠着相对雄厚的资金和市场优势对抗疫情压力,但不少中小企业顿时陷入困境,在疫情缓解前倒下,订单也随之被大企业吸收,强者愈强。

危机下,善变者则在与危机和时间的较量中存活了下来,焕发生机。

在中山家电圈,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下称“伊莱特”)的案例或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虽然没有美的等大品牌知名,但伊莱特却是电饭锅生产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是不少电饭煲品牌的主力代工商,年产电饭锅超过2000万台,其中出口订单占了较大一部分。经历去年生产链断裂、出口订单“断崖式”下滑、资金回笼困难等困难,伊莱特还是挺了过来,除了自身资金和市场实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抓住了疫情“宅经济”的风口,借着爆发式增长的新西式烹饪小家电订单,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另一个重要原因了生产技改,近两年投入使用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有效降低了伊莱特对劳动力的依赖,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生产线,实现了人员减半,生产效率翻倍的效果,这也为企业应对疫情提供了更多空间。

疫情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行业的冲击和洗牌,更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中山制造业的隐忧,同时,也看到了方向。

数字化新赛道

求变即求存。数字化和智能化则是故事的大主题,也是当下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早在2018年出台的《中山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中山就提出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近年来,中山小家电产业集群曾与阿里巴巴达成数字升级战略合作,用网络营销大数据,指导指导生产制造企业进行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

这本质上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合,也是探索制造业数字化的缩影,数字化通过串联不同的产业,为传统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新空间和新效益,已然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口,也是制造业发展的一条新赛道。

今年3月21日,广东省召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被列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在近日印发的广东“十四五”规划中,广东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发展高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佛山、东莞等制造业大市纷纷入局,在这条新赛道上,终点仍远未出现,中山仍有超车机会。

但需要正视的是,与其他制造业强市相比,无论是现有规模、整体实力或是转型升级的力度和深度,中山制造业仍有差距;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资本化、绿色化,建设“全国一线制造业城市”的过程中,中山制造业仍有不少路要走。

善学者,强者愈强;善变者,危中突围。冲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目标,期待中山制造、中山企业的再一次华丽登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作者】 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