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然而在志愿军即将入朝之时,毛泽东却临阵换将,调换了作为初期入朝志愿军主体——13兵团的主将。
一、临阵换将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韩国在朝鲜人民军的攻击下一溃千里。美国当局从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出发,悍然派兵干涉,为这场本来已经注定了结局的战争横添了变数。
朝鲜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将美军和韩军压缩在釜山一线不到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看似已经大局已定。然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却高瞻远瞩,看出了朝鲜人民军胜利背后所隐藏的危险。
为了随时应对朝鲜的变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未雨绸缪,将正在中原集训的国防机动部队——13兵团紧急调入东北,若战局出现逆转,这支军队就将紧急入朝,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
13兵团司令员是黄永胜,他是一名出类拔萃、勇冠三军的猛将。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黄永胜曾立下了不少功劳。然而在1950年7月7日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作为四野首脑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却联合提议,将13兵团主将由黄永胜换成15兵团的司令——邓华。林罗刘认为,相比于黄永胜,邓华更具有综合素质,堪当大任。
在入朝之前,邓华曾主持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面临国民党的海空优势,邓华、韩先楚偷渡琼州海峡,打垮了国军名将薛岳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因此林罗刘认为,要对付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具有现代化作战经验的邓华更加适合。
对于邓华,毛泽东可谓是相当熟悉的。众所周知,我军开国将领很多都出身于“泥腿子”,文化水平不高。而邓华祖辈三代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古学,博览群书、满腹韬略。在国内战争中,邓华文武兼备、多谋善断,有大将之风。
长征途中,毛泽东和邓华还曾有一件趣事。当时,邓华率部突破西兰公路时,缴获了五箱“白金龙”的香烟。到了作战会议中,毛泽东问邓华:“你那个白金龙还有没有啊?”结果邓华扣扣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香烟。他见聂荣臻和朱瑞站在一旁,于是又摸了两根。毛泽东见此笑道:“邓华同志,你真是“财不露白”呢!”而邓华则笑着回答:“非也,这叫细水长流。”
在红军东渡黄河之时,毛泽东为红一军团诸将送行,然后随口吟诵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对此,众将军都面面相觑,不知毛泽东所吟到底是什么诗歌。然而博闻强识的邓华却道:“主席是改用李白《渡荆门送别》,为我们送行呢?”
随即,邓华吟诵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放乡水,万里送行舟。”邓华反应之快,由此可见一斑。对于邓华的才华,毛泽东一直是相当欣赏的。因此毛泽东听取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建议后,立即拍板,将13兵团的领导班子和15兵团的领导班子对换。
在毛泽东的命令下,邓华立即从华南奔往北京,受命担任十三兵团司令员。在邓华去往东北之前,毛泽东专门接见了邓华,对他面授机宜。毛泽东说:
“你们的任务保卫东北边防,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对此,邓华心领神会。主席所言,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精华之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长避短,抓住敌人的弱点。因此邓华兴奋地说:
二、初入朝鲜,不同凡响“是的,抓住他的弱点,他打他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这我们对付美军的好办法。”
到了东北,邓华迅速组建了司令部指挥机构,并且日夜忙碌,做好各项战前的准备工作。为此,他将自己的老下属洪学智、赖传珠以及解方调入了13兵团。整个13兵团可谓是将才如云、谋士如雨。
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后,彭德怀即以13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了志愿军司令部,邓华、洪学智、解方等将领人尽其责,成为彭德怀决策最好的助手。拥有识人之明,是作为独当一面大将最主要的才能之一。很显然,邓华具备成为独当一面大将的资质。
在调配人员、征集物资的同时,邓华还密切注视着朝鲜战局的变化。他见朝鲜人民军久顿兵于坚城之下,渐渐感到了不妙。邓华认为,朝鲜三面环海,纵深长达900公里,美军随时可能凭借海空优势,在朝鲜军侧后方登陆,到时候朝鲜战局必然逆转。因此,邓华立即联名向林彪提交报告,并由林彪于9月8日呈交给毛泽东。
在这个判断基础上,邓华也没闲着。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制定了精密的入朝计划,举凡部队番号、着装、通讯、开进路线图、与友军的协同联络、医务人员、司机、翻译等各项事务,无不提前想到。特别是针对夜渡鸭绿江,他们不仅考虑到如何隐蔽伪装浮桥,还考虑到如何在一到两个小时内架通浮桥和拆卸浮桥。
邓华提交计划仅仅七天后,美军果然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仁川登陆,拦腰截断了朝鲜人民军,朝鲜战局果然出现了大逆转。入朝作战,已经刻不容缓。
在这个危急情况下,作为志愿军主帅的彭德怀仅带少数警卫以及通讯人员先期入朝,寻找金日成。而志愿军主力入朝的重任,便落在了邓华的肩上。
早在井冈山时期,邓华就认识彭德怀。但在20多年的征战岁月,邓华和彭德怀并没有直接共事。而在朝鲜,彭德怀和邓华首次成为搭档。
原本,中央决定先派两个军,不到10万人入朝。然而邓华却认为此举不妥,因为“联合国军”总兵力已达42万,越过三八线的兵力即有13万。因此,邓华找到彭德怀,应立即将13兵团的4个军连同3个炮兵师同时入朝,以便发挥我军的集中优势。对此,毛泽东和彭德怀都十分赞许。历史证明,邓华所献之计是一招妙棋,让我军在人数上掌握了绝对优势。正是因为我军以优势兵力出击,才取得了入朝初战的大胜。
不仅如此,邓华还向彭德怀提出,仅一个13兵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必须抽调大约九个军作为第二批兵力入朝作战。因此,应该将还在华东的第九兵团调入前线作战。而战事的发展证明,邓华的计策是相当有见地的。彭德怀曾评价邓华:
“这人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
10月19日,志愿军在邓华的领导下大举入朝。由于入朝计划做得十分周密,因此我军26万大军,仅用3个晚上便全数渡过鸭绿江。美军空有空中优势,竟对此浑然不觉。这种突然和迅速,在现代战争史上是一个奇迹。而这,也是邓华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所作的第一个贡献。
大军入朝后,彭德怀立即下达命令,将13兵团指挥机关直接升格为志愿军指挥机关,邓华、洪学智被分别任命为志愿军第一、二副司令员,解方被任命为志愿军参谋长。可以说,邓华是彭德怀的第一助手。
相比于性格刚猛的彭德怀,邓华更加持重和周密,因此两人珠联璧合,在朝鲜战场大发神威,给予美军以猛烈打击。
三、老成谋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军国大事,必须慎之又慎。彭德怀指挥作战,可谓是刚猛而多谋,但在细节上,却有时缺乏打磨。对于性格火爆的彭德怀来说,有时就是需要邓华的冷静为他降降温。而在彭总不在之时,邓华却挑过了指挥的重担。
在前三次战役中,我军大获全胜,一度解放了汉城。然而由于我军补给不畅、装备低劣,因此立即遭到了美军的反击。由此,第四次战役打响了。“联合国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祭出“磁性战术”以及“屠夫战术”,让我军非常头疼。
为此,彭德怀在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紧急回京向毛泽东述职,希望在后勤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在彭总回国的20天里,邓华全权指挥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邓华清楚地认识到,我军在后勤、装备上和美军相差悬殊,难以保住汉江以南的汉城地区。因此邓华制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
由此,我军主动放弃汉城,在汉江南岸奋力阻击美军的进攻。而在横城一线,邓华则组织了大规模反击。从战术来看,就是西顶东打。在邓华的冷静指挥下,美军虽然拥有装备和后勤优势,然而却推进十分缓慢。而我军在给予敌军巨大杀伤之后,全师退入三八线之后,让李奇微将我军全歼于汉江以南的图谋,化为了泡影。
彭德怀回到朝鲜后,一批新入朝部队开到了前线,这些部队的装备比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有了很大改善,换装了先进的苏式装备。入朝官兵的战斗情绪十分高涨,纷纷请战。王近山曾说,“联合国军”十几个国家的部队还没有我军一个军区的部队多,这一次一定要将美军直接赶下海。在作战会议上,王近山向彭德怀保证“要捉5000个美军俘虏”。
彭德怀见部队士气高涨,而且美军又有了在我军侧后登陆的企图,因此决定先发制人,发动第五次战役,消灭敌军几个师,争取将美军赶下海。因此,彭德怀决定集中数十万大军的兵力优势,发动气势宏大的第五次战役。
然而在会场一直做着笔记的邓华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我军装备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对方高度现代化的装备相比。因此邓华认为,与其打出去,还不如将敌人放进来。如此一来,便可以缩短我军的后勤线。邓华说:
“打得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始即大规模猛插,一是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然而彭德怀却认为,将高度机械化的敌军放进来打,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彭德怀依然坚持己见,发动了第五次战役。在这场大战中,我军取得了一定胜利,然而却远未达到战前设定的目的,甚至没有实现成建制歼灭敌军一个团。5月23日,美军组织反击,迅猛穿插到我军后方,造成60军180师的大规模伤亡。彭德怀后来总结,第五次战役是他一生中4次军事错误之一。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愈发重视起邓华的意见。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曾制定了第六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当时美韩军主要占据三八线以南地区和东线三八线以北部分地区,而中朝方主要占据三八线以北地区和西线三八线以南部分地区。
因此我军希望以13个军外加炮兵和装甲兵,突击敌军在三八线的突出部,将东线的敌人打回三八线以南,争取歼灭敌军2个师。
然而邓华却认识到,敌军已经在38线建立了大量永久性工事,我军进行阵地攻坚,恐怕对我军不利。同时,邓华还认为。从领土上看,美韩在38线占的领土面积似乎略多一些。然而我军所占的地方,是朝鲜三京之一的开城地区,此地地处平原,是鱼米之乡还是高丽参的重要产地。而美军所占之地,则人烟稀少、山高地瘠。我军是占了便宜的。因此邓华认为,应该取消第六次战役,保持现有的领土,与美军长期对峙。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批准了这一建议。后来,毛泽东在北京专门听取了邓华的汇报,决定不再发动大规模的运动战。取而代之的,则是零敲牛皮糖战术,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积极防御、边打边谈,争取在谈判桌上解决朝鲜问题。
邓华回到朝鲜后,在彭德怀和诸将面前做了《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的报告,受到了彭德怀的高度赞扬。从此之后,志愿军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积极防御和“零敲牛皮糖”战略的指导下,我军在夏秋防御战歼敌23万人,比运动战的效果要好很多。因此,邓华关于取消第六次战役的建议,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邓华的老成谋国,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到了1952年,邓华果然成为了百万志愿军的实际指挥者。
四、独当一面1952年上半年,彭德怀发现自己的头上长出一个小包。在中央军委的一再催促下,彭德怀最终还是决定回国治疗。病愈之后,彭德怀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没有再回朝鲜。而陈赓,则于6月中旬回国主持哈军工的筹建工作。而百万志愿军的指挥,则落在了邓华的肩上。
对此,邓华立即致电中央,谦虚地让职。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提出:
“志司任务繁重,且关系全局,个人德才资体均很不够,实在费力挑不动。目前虽无大的战斗,但工作上是有损失的,为加强志司领导,彭总不能回时,粟裕同志来此很好,我则到兵团去锻炼一下能取得一点前线的经验是有益的,如仍需我留志司则只能搞一部分工作,请另派一人担任党委书记,负责全面领导才不致贻误。”
虽然邓华如此谦虚,然而毛泽东早就认准了他的能力和才华,仍由他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主持志愿军全面工作,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华后来被评为上将。而在57位上将之中,邓华是唯一执掌过百万军队的将领。
不得不说,毛泽东在两年前临阵换将,是相当具有先见之明的。邓华所拥有的大将之风,最终让朝鲜战争得以平稳、胜利地结束。首先,邓华针对美军在我军后方登陆的企图,进行了巧妙的应对。当时,曾经的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当选了总统。他决心再来一次“诺曼底登陆”,彻底结束朝鲜战争。因此美国海军不断在元山港附近演习,对我军展开军事威胁。对于美军的图谋,毛泽东建议邓华亲自去美军最可能登陆的西海岸:
“西海指应当加强和扩大。最好你亲自去。你去了,我放心。”
邓华得令后,立即组织志愿军沿着海岸线,修筑了上千公里的纵深坑道工事,充实了海岸线的力量。美军一旦登陆,就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对此,邓华曾说:
“现在朝鲜战争的形势,完全不同于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陆,艾森豪威尔还想来次诺曼底登陆,肯定会是一场灾难。”
艾森豪威尔见我军防备严密、密不透风,于是只好放弃在我军侧后方登陆的企图。
美军一计不成,于是决定在陆地上占点便宜。于是敌军在五圣山地区发动了上甘岭战役。对此,邓华沉着应对,迅速为前线补充兵力、粮食以及炮兵,最终成功挡住了敌人的攻势,歼敌2.5万人。
随后,我军对美军在各个阵线上,发动了一系列攻势,打得敌人灰头土脸。而志愿军则越打越主动,在边境攻占了多个高地。邓华的对手,联合国军统帅克拉克将军悲哀地说:
“我受命成为联合国军统帅以来,战线就从来没有变动过……它使联合国在人员死、伤与失踪所付出的代价,等于釜山防御、仁川登陆、1950年向鸭绿江前进、以及从北朝鲜严酷冬季撤退各战役的总伤亡人数的一半,而战果毫无。”
毛泽东和彭德怀没有看错人,作为志愿军第二任统帅,邓华当之无愧。在最后的金城战役中,我军以优势兵力大破韩军,歼敌7.8万人,战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抗美援朝战争最终在胜利的凯歌声中结束,邓华打满了全场。
邓华在三千里的朝鲜江山留下了数之不尽的故事。他在朝鲜战场上叱咤风雨,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