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情期间,大学路上的Rosa & más花艺馆生意遭受重创,杨浦一家企业“商米”通过数字化赋能,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客人的年龄、性别和购物习惯等进行大数据“画像”,让小店生意复苏。今年,杨浦区开始探索将大学路200多家商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搬到线上,打造“数字透明街道”。而这,光靠一家花店的转型还远远不够。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上海自去年年底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来,各种数字化转型样本相继涌现。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缺乏实验场景、没有触及受众需求等问题,导致一些数字化项目只是停留在“样本”阶段。
日前,上海市杨浦区被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确定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作为上海唯一入选的“综合基地”,杨浦区将面向全域开展智能社会治理的综合性实验,用场景化思维来布局城市治理,让城区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数字化的“实验场”。
“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园。
从“街区”开始的转型
大学路第一家数字花店的转型让街区的其他生鲜店、水果店等中小商户看到了机遇。“越来越多商户加入‘透明街区’,大学路的数据库也会越来越丰富。”负责该项目的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亚芳说。
未来的“数字透明街道”,将让个体商户掌握街区的治理数据,让消费者了解街区的业态分布、打折信息、停车优惠等消费信息,让管理者掌握街区的管理数据,实现三方受益。
每一项创新应用在真正落地之前都需要大量“试错”的空间。街区集合了各种直面消费者的应用场景,让数字化应用在“试错”中不断调整,不断扩大数据来源。
大学路。
同样作为街区,同济大学周边的赤峰路未来生活原型街也是从一家数字洗衣房开始升级的。由同济大学与海尔合作打造的共享洗衣房内,投放了最前沿的智能家电、文具、家具等产品。这个多功能公共客厅通过与居民互动,得到人们对产品的反馈,并收集来自社区的新需求。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打造‘原型’是一个重要环节。”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说,街区在创造“原型”的同时,也在检验“原型”,从需求端刺激创新,倒逼技术的发明,让街区成了创新的源头。
环同济未来生活原型街区。
在杨浦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一个数字公园正在酝酿建设中。公园外观像一颗种子,中央是一个城市舞台,周边环绕着一圈“数字盒子”,按照数字 健康、体育、设计、医疗、建造等分成八大应用场景,作为数字化企业展示科技成果、与市民互动的空间。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化户外孵化器。
从一条街到一个数字公园,城市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目前,杨浦正全力打造包含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和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内的“一带、一区、一圈”数字经济地标,为沟通创新主体与城市居民搭建桥梁。
数字公园。
数字化“地图”如何发力
应用场景的组合,构成了一张张数字化“地图”。拿到这些“地图”的城市管理者,也需要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
最近,杨浦区一位居民向“12345”热线投诉,他家门前有一户违规设摊的残疾车修理店。城管工作人员上门整治后,没过几天,小店又重新违规开张。
城管工作人员将他手上的城区管理数字化地图与居委会的居民信息表进行了比对,了解到了这户居民的实际困难,“一家四口都是残疾人,只有开维修店的儿子还有工作能力”。街道整合更多的“地图”后发现,店主的母亲没有申请到残疾证,卧床的父亲长期无人照顾。后来,街道帮助其母亲申请了残疾证,为其父亲申请了长护险,协调物业提供空间让他临时放置工具,当事人同意了清理修理摊位。
“从一个违规设摊的投诉,到解决了一个残疾家庭的实际困难,我们发现,城区治理光靠一张数字化‘地图’还不够,需整合多张地图、多张网,才能发挥作用。”街道工作人员说。
五角场城运中心。
目前,杨浦正在推动以“多格合一”为核心功能的街道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打造社会救助三张网,分别是“一网统管”大屏端实现“一屏观救助”,电脑中屏端发挥“神经中枢”作用,手机小屏端帮助实现服务事项“指尖办理”;同时组成线下救助团队,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让数字服务更有温度,也更具精度。
城市建设管理、公共卫生、交通安全、住房保障、文物保护、社区精细化管理、智慧停车等,都是当前数字化转型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杨浦区城运中心针对这些领域形成了首批18个特色场景项目。智慧停车管理系统便是其中典型案例。杨浦有很多老旧小区停车空间不足,根源在于存在“信息盲区”,许多闲置停车位没有抵达需求人群。最近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开发出一个“智慧停车地图”,将辖区内25个小区、13个场库、8条路侧和3个园区的停车资源纳入地图,市民可通过手机实时定位空闲车位。
社区居民参与创新实验。
探索“意外”事件最优解
任何较早探索新兴技术的创新者,也将最先碰到困难。目前,城市数字化的普及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杨浦区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通过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领域形成典型的应用场景、场景集与综合场景,推动技术、政策、社会三者的平衡优化,正是为突破“瓶颈”探索一条新路。
首先,是成本问题。让一家花店实现转型易,实现一条街的数字化难。传感器、人工智能探头等智能化设备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如何让更多商户愿意加入大学路“数字透明街道”,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只有足够多的商户加入“数字透明街道”,在街区地图上闪烁的“亮点”才会越多,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透明”。
自助商超的智能终端机。
其次,是供需对接问题。一直以来,共享单车乱停放导致阻塞道路是最为五角场市民诟病的管理难题。周边高校和科创企业多,学生和白领有骑共享单车的需求,如何让共享单车企业的投放量与需求相匹配,又不影响城市管理?杨浦正在探索一个智能单车管理系统,通过视频感知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发现违停车辆后,将工单派发到共享单车企业;企业如果在2个小时内没有及时处理,则由街道或城管进行处置;最后根据企业的处置效率和使用情况,杨浦调控不同车企下个月在区域内投放共享单车的数量。
此外,数字化环境下存在着一种高度不确定性。比如,一个交通管理系统,可能会在节假日出现计划外的车流量高峰;一个银行交易平台,会在电商大促日因突然涌进大量订单而崩溃。应对这些“意外”事件,需要一种突破传统思路的系统创新。
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杨浦区目前正在布局一个全新的云原生产业,作为大创智片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云原生的核心技术,正是解决数字化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在数字化时代,一个管理系统不能只解决一个确定的问题,而是要解决N个不确定的问题,并找到动态最优解。”云原生企业道客网络创始人陈齐彦说。要让这个与以往不同的数字化系统,在各种设备上都能运行和读取数据,还要解决接入口的通用性问题。杨浦通过发展云原生产业探索“万能接入口”,将提高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普及率。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黄尖尖
来源:作者:黄尖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