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吆喝?吆喝就是大声喊叫或者叫卖。说白了,就是告诉你我来跟你做买卖了。
现在比较常见的吆喝就是“欢迎光临~”(请自行脑补那个特有的腔调),要不就是用个扩音喇叭或者拉杆音响提前录好内容“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清仓大甩卖,一律10元,通通10元”。
这些吆喝真的只能称之为叫卖,它是没有感情和灵魂的。儿时记忆当中的那些老南京的吆喝声,就像是一门艺术,虽走街串巷,却声音悠扬,自成曲调。
售卖的物品种类也有很多,吃穿用行应有尽有。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吆喝声自成一派,成为了老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
街道里、巷口处,到处充斥着“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短短的七个字,却声音悠扬,千回百转!
手艺人肩膀上扛着一条长板凳走街串巷,四处吆喝。谁家的剪子、菜刀要是不快了,连个肉都切不动了,听到这个声音,保准马上就提着刀跑了出来。
这长凳两端,一边是磨刀石,一边是砂轮。磨刀是有讲究的,干磨可不行,你得边磨边加水。这样的刀口才能平整,也才更锋利。
一辆三轮车,车上挂着醒目的招牌,写着“高价回收废旧电器”,穿行在大街小巷,大声叫喊着,“回收旧彩电、旧冰箱、旧空调...”
一般来说,家里不用的废旧电器,与其扔了,不如去卖给家电回收的,虽然不多,可能一个旧彩电也就换个三五十,但至少也能换点儿零花钱。
当然,对于他们来说也不仅仅是回收冰箱彩电洗衣机,回收比较多的实际上还是一些风扇一类的小型电器。
小时候总觉得,女孩子的辫子就是给男生用来扯的。虽然扯过之后,总会被女生追着打,但始终乐此不疲。童年的记忆莫过于此吧,我们总在吵吵闹闹中长大。
可谁成想,女生的头发那叫一个值钱。男生剪头发你得花钱,哪怕小时候在巷口找个老师傅,给你刮个小平头,在当时可能也要个三块五块的,但女生剪头发,你不用付钱,别人还得给她钱。
那些收头发的,通常都是骑个自行车,大声吆喝着:“收头发,收辫子,收长头发辫子”。但凡头发到一定长度了,就会被父母拉着去剪了。收头发的价格跟头发的长度和发质是密切相关的。那种齐肩的头发是不收的,最好长度可以到腰,还得乌黑亮丽,没有分叉。这样的头发才能值点钱。
对于老南京人来说,每天早上的梳头油、雪花膏应该是最早的吆喝声了。而最有“味道”吆喝声则是“倒马子桶奥”。倒马子桶就是把你一夜排出的物体给清理掉。所以,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好这个工作,唱好这个吆喝。
“豆,豆,不同味,快快来买五香豆,我的五香豆,那个实在滴香,楼上吃这个楼下香;这个街这边吃这个街这边香;河东吃河西香,桥上吃桥下香;城里吃城外香;哎,五香豆……”
一般都在夜幕降临,“香干、臭干、十二圩茶干”,“五香蚕豆、瓜子、花生米”,高一声低一声的,在小巷子回荡。不要说小孩子,就连大人听到了,总会嘴馋要买上一点过过嘴瘾。
中午,小商小贩更加卖力地吆喝起来,这边卖冰棒大声吆喝,那边卖水果也不示弱。你一言我一语,你方唱罢我登场。记忆深处最喜欢吃的就是“马头牌”,时至今日,还能回忆起那入口即化的醇香。
装冰棍儿的是一个大木箱子,上面用很厚的棉被盖起来的。卖冰棍儿的小贩,或骑着大杠自行车,把箱子绑在后座上,或坐在阴凉的树下,把箱子放在身前,一声一声的吆喝着。最便宜的老冰棍在小的时候可能就只要两毛钱一根,一天吃上两根都觉得不过瘾。
对于南京人来说,一声声的吆喝,不仅仅是买卖,更是弥足珍贵的回忆。
南京人熟悉的吆喝也不仅仅只有这些。那些出现在街头巷尾、来自于梧桐树下的一声声的吆喝声,是老南京人无法忘却的回忆。
图源:所有图片均为百度搜索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