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响越来越火爆(为什么以前的音响不好卖了)

为什么音响越来越火爆(为什么以前的音响不好卖了)

首页家庭维修音响更新时间:2022-03-06 18:25:42

智能音箱是近年来全球智能家居市场中的“宠儿”,根据2020年,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市场数据统计:2019全年,智慧音箱出货4589万台。从数据可以看出,正处于风口的智能音箱抗风险能力较强,在面对疫情的冲击,其他品类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但智能音箱2020年1-4月的市场销量仍然达到了1056万台。越来越多的市场数据和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投入已然证明了智慧音箱市场的强劲生命力。

然而,随着当下民众对智能音箱的追捧和普及,智能音箱在智能家居市场中不停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目前的智能音箱市场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据目前智能音箱市场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起,智能音箱的新品数量不足10个,销量也基于去年同期有着20%左右的下滑,纵然国内有百度、小米、天猫精灵等难以轻易撼动地位的智能音箱厂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智能音箱行业已经很少有技术革新,不论是“大工厂”还是“小作坊”,产品也大都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

那么,在市场宣传中融合了多项智能技术的智能音箱,究竟缘何落得如此田地?略显颓势的智能音箱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1、是音箱还是助手?

2014年,亚马逊推出了市场上第一台智能音箱Echo,并受到市场追捧。随后,谷歌、苹果、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公司先后入场。国内厂商似乎从亚马逊的创举中看到了“通往未来大门”的钥匙。然而,从智能音箱的产品定位而言,似乎大部分智能音箱的产品定位都相当模糊。总的来说,我们可将其受众人群分为两类:一是有购买音箱需求需求的消费者;二则是更想体验使用“助手”功能的消费者。这两类消费者看似是一个整体,其实从产品使用上来说,就已经将智能音箱“拦腰斩断”。

根据“老祖宗”亚马逊Echo音箱的用户交互数据显示,Echo音箱用户的使用习惯更倾向于播放音乐这种行为;其次才是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设备;而像使用语音功能询问天气、闲聊等行为则更像是尝鲜,浅尝辄止。智能音箱追究到底,依然没有摆脱其作为“音箱”的本质束缚。

由此可见,智能音箱就产品定位而言,一方面对于主用“音箱”功能的消费者而言,可能只是一个能够更加方便播放音乐的设备,如果对于音乐效果有所追求的消费者而言,其地位可轻松被代替;另一方面,对于倾向于使用“管家助手”功能的用户而言,一些功能更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把玩”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会回到播放音乐这一用途之上。

而面对这一问题,国内厂商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纷纷推出了带有显示屏的智能音箱设备,还对智能音箱的功能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例如提升音质、使用者可以通过智能音箱实现线上教育、医疗等。而这种模式是否可行并有所成效,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表现来证明。

2、软硬件壁垒难以突破

如上文所提,“助手”功能的“鸡肋”是导致智能音箱使用者弃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笔者个人的理解,造成这种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其实是智能音箱难以在软件及硬件方面取得突破。

先说软件方面,由于大多数智能音箱的生产经销者,其所在领域较为单一,无法为用户提供海量丰富的内容,在软件内容的服务方面更多的依赖于其他厂商。而不同的智能音箱厂商与不同内容提供商的合作,变相的将原本完整的用户体验进行了切割,从而造成了用户体验的缺失。最典型的莫过于用户要播放音乐时,因为版权等问题无法搜索播放的尴尬情景。到头来,如果用户要播放内容供应商无法提供的音频,就只能连上蓝牙,用自己的设备进行控制播放,这无疑脱离了消费者的使用初衷。

硬件方面的情况也较为类似。经过近几年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使用智能家居,作为家中智能家居的一个“控制杆”,由于智能家居的品牌、规格、架构多有不同,现阶段的智能音箱无法实现操控市面上所有的智能家居,由于硬件上的壁垒,不同品牌架构的音箱和设备相连时,要么连接配置繁琐,要么存在功能上的限制,要么干脆无法使用。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反倒不如用手机等设备直接操控方便。

要解决上述问题,消除壁垒、统一标准是一条可行之路,但能否在行业内部形成一条大小厂商都能遵守公认的行业标准,仍然长路漫漫。不过随着国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工作持续推进,也许在未来几年内,这种情况能够有所改善。

3、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尚不完善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现阶段智能音箱的技术瓶颈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21年10月7日,燃经济在《谁还买智慧音箱?》中提到了微博网友的相关吐槽:“和智能音箱说话的感觉,就像和一个又傻又耳背,智商、情商很低的人聊天。和‘傻子’说话,一天说几句就行了,天天说还不得气死。”

简简单单的一句吐槽,就充分暴露出了现今阻碍智能音箱继续发展的两大技术问题: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尽管这两项技术在现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技术能力仍然有限且并不成熟。语音信息对于机器来说,属于“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直接理解。当人们向智能音箱提问时,智能音箱会先将语音转化为文字,然后形成结构化数据理解并反馈,最后再转化成语音输出答案。

在这之中就出现了问题:首先,即使是搭载了人工智能的智能音箱设备,也无法天生就学会从声音到数据信息的转化,而这就需要其进行大量的“学习”,而学习过程需要大量人员持续不断地辅助纠错,这个工程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并非一日一城之功;其次,由于消费者的口音、语言各异,在识别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偏差,而多数消费者购买设备为的是“解决问题”、“实现功能”,当技术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产生落差时,消费者自然会产生情绪。

结语:

智能音箱的不足仍然存在,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很难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智能音箱或许只是未来人工智能助手的一种“过渡产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由于当下人们的安防意识越来越高,从智能门锁到家中安装的智能摄像头,安防产品在家居市场也愈发火热。而作为在其中能起到“杠杆”作用的智能音箱,融合了5G、物联网、语音识别等多种智能化技术,对于安防从业者来说,智能音箱的迭起兴衰,或许能够成为了解智能家居用户需求的范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