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习惯将音响划分一定的频段如高音、中音和低音等。很多声学专家和音响专家想出了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这个20Hz-20KHz的频率分为“超低频(超低音)、低频(低音)、中低频(中低音)、中频(中音)、中高频(中高音)、高频(高音)、超高频(超高音)等七个段。
这样的七个频段的定义比简单的高中低频段的定义划分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小编简单的说下:
超低频(超低音)
低(频)音区是指声音的频率或者乐器的基频低于100Hz的频率。按照七个频段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从20Hz-40Hz这段频率称为超低频(超低音)。这个频段的频率重播时是需要借助于物理环境本身的共鸣,同时这个频段的声音已经失去了明显的位置定位。超低频(超低音)部分可以一直向下延伸到10Hz以下的频率(次声)。
而实际上,当频率低于20Hz时候,人的耳朵的听觉能力就已经很差了,但是依然可以借助胸腔和骨骼等的传导,来感受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低音有敲打胸膛的感觉!强烈的超低音还会使人有呕吐的感受就是因为超低音作用于人的身体的表征。
这个超低频(超低音)的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而有一些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来刻意安排的另当别论。所以超低频对于纯粹的音响迷来讲其实用处不算太大的。除非你是一个大动态电影音乐迷,经常需要超低音!
低频(低音)
这个频段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超低频(超低音)以上的从40Hz-80Hz这段频率。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低音区域,实际就是人们耳朵能够正常听到的40Hz以上那部分低音区域。声学上把100Hz以下归入低音区,但是我们音响上还是缩小为40Hz-80Hz这段频率称作低频(低音)。这样更切合我们的音响频段划分。这个频段的乐器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等。同时,这个频段也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主要部分,在音乐重播时候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的发烧友或者对声学了解不足的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超低频(超低音)部分,原因是这个频段是可以用耳朵来听到的,也是最容易有听感的频段,往往让人们听起来时实实在在的低音,于是产生很低的误解。
中低频(中低音)
低音区域一般从100Hz开始,但是我们把从80Hz-160Hz之间的频率纳入一个称为“中低频”(中低音)的概念范畴更为恰当。根据实践证明,这个频段是最让音响发烧友头痛的一段频率,因为它就是造成平时我们听音响时候觉得耳朵轰鸣的元凶。造成这种耳朵轰鸣的原因是这个频段非常容易出现峰值!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峰值现象,主要是和聆听音乐重播的环境有关。就是和聆听环境的大小方正如长、宽、高尺寸比例等有关。
这种现象对于我们这些居住环境先天不足的人来说尤其影响。因为聆听环境的不规则,大小比例失调等及其容易造成这个频段的峰值现象。实践中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就费尽了心思去设法吸收这个频段,以便使耳朵不致于轰鸣。
但是,效果往往是当耳朵听起来不轰然时,向下的低频与向上的中频也随着中低频的吸收减少而呈凹陷,使声音听起来变瘦,缺乏了丰润感。于是,大家拼命的去减少这个中低频段的峰值,还以为是对的。结果音乐的可听性大大降低。现在很多音响发烧友在比拼器材系统时候常说的干、瘦、涩、乏味等就是由于这个频段的控制力不好所表现出来的表征。在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以及定音鼓与男低音等。
中频(中音)
音响上的中频从160Hz开始到1280Hz的横跨三个八度(160Hz-320Hz、320Hz-64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
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因此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频段。人们对乐器音域的误解通常就是中音部分,如其实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之内,但是一般人却误以为小提琴就是属于高音部分,也有以为所谓的女高音的音域也很高,但是实际上女高音的最高音域也只是在中频的上限罢了。所以说这个频段的中频频率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啊。只要这段频率不足和控制不当,声音的表现就会瘦薄。有时,这种瘦薄又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种所谓的定位的假的“焦点凝聚” 而自鸣得意。
中高频(中高音)
从1280Hz-2560Hz就称为中高频(中高音)了。这个频段的乐器包括,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同时,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高音)。
高频(高音)
高频是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实际上已经很少乐器演奏涉入这段频域的。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了。
从喇叭的分频点设计看,这段频音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元中。在近距离的贴耳听感上通常就是一片嘶嘶声了。从高音单元的表现中,也可以证明高音单元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罢了。
有人会说,既然高频部分根本没有什么乐器的声音,那么是不是,这个高音部分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因为乐器的基音尽管很少出现在这个频段,但是,大多数的泛音却是在这里表现,甚至出现在更高的超高频上!而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如果没有这个频段的很好的表现,那么声音将会缺乏光彩!
超高频(超高音)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就是超高频(超高音)。
前面说了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超高频所容纳的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而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就愈小,于是就要求高音单元要制造得非常的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一些我们常说的非常细微的声音。由于超高频的特性以及要求音响系统中最终的重播演绎角色喇叭的设计上对高音单元的设计和制造要求就非常的严格!
例如一个高音单元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细节,于是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单元的振膜,于是就出现同样由这个高音单元负责的大能量的高频与部分中频极可能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超高频的大太多了。因此许多喇叭的超高频很清楚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刺耳的现象。
之后多在喇叭设计上出现有三路分音的设计,就将其分成中低音单元、高音单元和超高音单元三路。超高音单元通常就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的。而这个超高音单元的设计其真正的着眼点仅仅是在于使高音单元不会失真,同时又能再生超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