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受父辈的熏陶就很喜欢电子产品,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也慢慢的迷上了音响,很早的时候就入手过松下的组合音响,听着磁带也是很过瘾的,后来慢慢发烧,搞了一套PROAC的HIFI落地,配的了个DIY的胆机,,听着还比较顺耳,虽然属于小落地,但低频的弹性和控制力都还可以。可无意间在爱hifi看到了歌剧拉夫堡这个箱子,有点一见钟情的感觉,正如大家所说,如果说玩hifi,却没有玩过同轴音箱,未尝不是一种遗憾,而且歌剧拉夫堡这个价格也领我心动,于是就按照官方的推荐的BT-AUDIO M10功放,配置了一套,音源延续还是延续我的老山水CD机。
一、先说说我的空间
都说听音空间最好是封闭的,而我的这个空间按照标准的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客厅连接着餐厅,封闭性不是很好。
皇帝位与音箱相距5米,空间比较开阔,之前用我的proac dt8听音的时候,总感觉低频有些散,定位感不是很好。
二、新入手的同轴箱,歌剧拉夫堡
歌剧拉夫堡这个箱子,看起来沉稳大气,黑色的前面板,搭配金色的单元外框,很显档次,而且整体风格与我的这个客厅看起来很搭。
再看看歌剧拉夫堡音箱,四分频三单体设计,中间的6.5寸同轴单元,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很大胆,弥补了同轴单元高频延伸和低频量感的不足,整体的频段衔接会更好一些。
三、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
音箱到底好不好,光看外观和参数肯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肯定是效果,在我这里服役了几年的proac dt8落地,声音干净通透,细节丰富,我是很满意的。而对于“新欢”歌剧拉夫堡的效果,我心里还真没底,效果好不好,只有通过对比试听才知道!
第一轮:人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PROAC:
先听的是PROAC 落地,开头有一段非常优秀的手风琴录音,这段琴声有相当的“硬度”用耳朵听似乎就能触摸到琴声的那种具体感,PROAC 落地表现的委婉,温顺的有点像小媳妇,倾诉的很到位。1分59秒有一段节奏非常快,动感强烈的手鼓伴奏,最后的收尾量感与下潜都很多,PROAC的低频显得弹跳,收放自如,有浮凸感,也能听的出低频的体积了。
歌剧拉夫堡:
换上歌剧拉夫堡之后,还是开头的手风琴,表现的是平铺直叙,不像PROAC那么委婉,而是非常的有层次感,场面宽宏,有点大家闺秀表演的感觉,飒爽英姿,不拖沓。同样是中间那段快节奏,歌剧拉夫堡的低频分布的更均匀,看来歌剧拉夫堡这个单加的8寸单元确实很有用,另外手鼓的弹性,速度都表现的更到位一些,欢快,愉悦的气氛烘托的恰到好处,这是我在PROAC上没有听到的。
第二轮:小提琴:约翰.威廉斯&帕尔曼《辛德勒名单》
PROAC:
《辛德勒名单》第二轨是很有述说性的一段演绎,PROAC在小提琴表现方面都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还带些淡淡棉被型甜味,但是在伴奏乐器特别是铜管加入后,明显有些凌乱,清秀的高频感觉有些尖锐,没有那种透明感,也有可能英国声的味道就是如此。
歌剧拉夫堡
换上歌剧拉夫堡之后,同样的第二轨,明显声音细腻更胜一筹,小提琴的松香味十足,即便是加入了伴奏乐器,歌剧拉夫堡也能很好的表现出位置感和空间感,定位能力确实不是盖的,看来同轴音箱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另外小提琴高频部分的泛音听着也要比PROAC舒服一些,延伸到位。
第三轮:民乐:陈悦《中国之悦》
PROAC:
中国的民乐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我平时听古筝,竹笛比较多一些,陈悦这曲《中国之悦》是我经常听的,在PROAC的表现下,清脆悦耳,声音十分的鲜活,感觉很有生命力,只是在高频部分有些朦胧,像有一层薄薄的纱布裹着,不够透亮。
歌剧拉夫堡:
换上歌剧拉夫堡之后,同样的竹笛表现的却是有磅礴大气质感,洞彻云霄,高频清亮,穿透力极强,不想PROAC的那种含蓄委婉,而是更直接,看得出歌剧拉夫堡更注重的是整体,气势,但在中高频上又不失细腻,很好的将多分频设计和同轴的特点柔和在一起,经过这一番体验感觉这款音箱的设计师确有不俗的功底,调教的很好。
三频:歌剧拉夫堡的三频总体很均衡,高频不亮也不暗,处于恰到好处的水平,而PROAC的有些头重脚轻,低频弱了一点。
解析力:凭心而论,PROAC的解析力还是不错的,该有的细节也都有,可能也是太过于注重英国味了,总觉得中高频表达上有些含糊不清,不如歌剧拉夫堡那么直白。这点看个人喜好吧,我反正是更喜欢直白点。
声场:这点上歌剧拉夫堡有点碾压PROAC了,巨大而且很有纵深的声场是歌剧拉夫堡的强项,聆听中能获得巨大的场面感,有一种被无边无际的声音所包围的感觉,而PROAC则是小范围内聆听,内敛型的。
总体来说,歌剧拉夫堡的声音比起PRAOC要鲜活不少,但个人口味不同,我有时就喜欢听PROAC那种带着点点颗粒的人声,感觉更清丽,就像一朵白莲,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去附和任何一个人的喜好而改变自己。而在器乐和一些大场面上的表达,歌剧拉夫堡同轴单元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能在这个价位能有如此效果,性价比很高了,这次看似冒险的尝试,看来还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