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35岁以上中国人都知道的“高脚痰盂”,在亚马逊网站上被作为“中国传统果篮”出售,标价约合400元人民币。这波“神操作”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让那些上了年纪的上海人不禁想起与各种搪瓷日用品相伴的岁月,也想起了当年上海搪瓷工业的辉煌。
搪瓷是舶来品,欧美称之“珐琅”。上海是我国搪瓷工业的摇篮和高地,1917年,留奥学习美术珐琅的中国留学生刘达三与嘉兴商人姚慕莲合资在上海闸北创设中华美术珐琅厂,生产面盆和杂件等搪瓷制品,这是中国人自办的上海首家搪瓷厂;1919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内立珐琅科,并附设实习工场;1920年,董吉甫、董希英设立益丰搪瓷厂,同年,方剑阁等集资成立中华珐琅厂;同一时期创办的搪瓷厂还有兆丰珐琅厂、协丰搪瓷厂。到1928年,上海最大的四家搪瓷厂铸丰、益丰、中华、兆丰的产量已占全国搪瓷制品总产量的9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七家搪瓷厂支撑起中国搪瓷工业的一片天,它们各有名字,比如华丰、益丰、锦隆、顺风等,后来改成搪瓷一厂到七厂。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支援全国,一些搪瓷厂还内迁长春、兰州、开封等地。新中国外交史上,上海“搪瓷人”也留下精彩一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赠送一套上海搪瓷三厂生产的熊猫(花样)汤盆。回国后,尼克松把它陈列在白宫,作为访华纪念;1977年,上海搪瓷一厂为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下榻的宾馆制作了裙板式彩色浴缸。
然而,步入新世纪,随着工艺更先进、价格更低廉、效能更实用的塑料、不锈钢、铝合金、陶瓷制品发展起来,以搪瓷杯、搪瓷脸盆为代表的搪瓷日用品,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销声匿迹。毕竟,搪瓷容易被磕碰,里面的铁被暴露出来后很快就会生锈。2002年9月21日,作为坚持到最后的一家,上海久新搪瓷厂关炉关门,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翻篇。
在上海搪瓷工厂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搪瓷工业却在悄悄开启新的篇章:日用搪瓷式微了,家电搪瓷、建筑类搪瓷、卫生洁具、厨房用搪瓷制品、工业搪瓷、医用搪瓷等领域却崛起了;上海的搪瓷工厂“关炉”了,但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搪瓷生产企业、工业搪瓷生产企业、搪瓷烧烤炉生产企业和铸铁搪瓷生产企业却在我国其它省市诞生,双立人、菲仕乐的铸铁珐琅锅,美国科勒、日本TOTO的铸铁搪瓷浴缸,背后都活跃着“中国制造”的身影。据中国搪瓷工业协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生产的中高档各种搪瓷烧锅、炖锅、炒锅、搪瓷壶等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以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为主,一个普通的搪瓷锅有的在国外要卖到1500到2000元人民币……
上海老百姓生活当中的搪瓷日用品越来越少,但建筑用搪瓷却随处可见。图为地铁站台上的搪瓷墙面板。
再回到“高脚痰盂”,尽管它摆了“乌龙”,但不也反映中国搪瓷文化在海外消费者心目中有生命力?“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笔者不禁想到,尽管上海的搪瓷工厂已经“关炉”,但上海积淀百年的搪瓷文化还在,一大批搪瓷工业的匠人还在,国际大市场和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也在,有识之士何不借此机会,把这一产业重拾起来,让上海这个我国搪瓷工业的摇篮在双循环的道路上跑起来?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吴卫群
题图来源:亚马逊网站的商品截屏。
来源:作者:吴卫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