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印机什么时候开始普及(复印机是中国造不出来的吗)

中国复印机什么时候开始普及(复印机是中国造不出来的吗)

首页办公设备复印机更新时间:2022-03-07 08:44:49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就是其中之一。谁料在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复印身份证、户口簿等文献资料时,用到的复印机,却都是国外的机器,除了一两个贴牌,大大小小的复印机,没有一款国产机器。怎么会这么尴尬呢?

明清两朝的印刷技术,并未出现突破性进展

活字印刷术,宋朝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活字​印刷术的精髓,就是整体母版的拆开,将单字作为基本的单元,重新灵活组合,提高了排版的效率。否则,每一次重新排版,都是一项浩大工程。

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全书11095册,约3.7亿字,差不多3000人,抄了5年才完成。迫于巨大的成本和压力,当时都没有抄第二部。

直到嘉靖年间,紫禁城失火,《永乐大典》险些被烧毁,才重新组织人抄写了一部副本。注意,这里是人工抄写,不是机器印刷,仍然在沿用传统套路,并未在活字印刷的技术上有技术革新。

明朝另一部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前后花费了30年时间才编写完成,该书190万字,1100多幅插图。直到万历二十四年,才成功刻印出版,那个时候,作者李时珍已经去世3年了。

上述两件经典著作的情况,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有崇尚佛教的,比如朱棣,更有笃信道教的,比如嘉靖。不论怎样,都可以动用国家力量,推动宗教资料的印刷普及,但这些,仅仅停留在活版印刷技术的水平,并没有什么大的进步。

满清帝国,从雍正皇帝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更是与外界隔绝了贸易往来。

那些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在明朝是什么待遇?

很多历史研究者,对明朝是寄予厚望的,因为明朝推翻了蒙元统治后,重新继承了中国汉文化大统,经济和学术方面,也出现了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改革家张居正,心学大师王阳明等。

但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成为地主阶级之后,为维护统治地位,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全国范围内搞了一次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按百姓所从事的职业,进行造册登记,推行了里甲制度

朱元璋的相关措施,抑制了人员流动,影响了商业资本的流动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了底层的市场需求,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原始动力。就像如果两地距离很近,没有人再会考虑乘坐汽车一样。

明朝的科举制度改革,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股取士。八股制度,禁锢人们的思想超过500年,在学而优则仕观念的驱动下,程朱理学就是饭碗,就是前途。严重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科技的科学探求动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仅仅靠着官方屈指可数的人员在维持。明朝官员徐光启,当时已经同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有了学术上的交流,遗憾的是,徐光启编订的天文学《崇祯历书》,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真正推行。

受封建迷信影响,朝廷对天文星象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支持的,这都如此下场,其它学科更是很少扶持。几个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的人士,都是靠着自身的努力,属于明朝政府冷落的编外人员,比如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记》。

国外开始研究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学材料领域方面,相机和复印机在一些技术上是相通的,并且,这个领域,如今直接延伸到医疗影像设备,比如拍个片,做个CT,核磁共振。虽然复印机经历了模拟成像到数码技术的转变,但是,科技始终是向前发展的,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1800年,英国伯明翰的詹姆斯·瓦特发明了文字复制机,是今日数码复印机的前身。

1873年,日本柯尼卡公司,开始销售照相器材与石版印刷材料。1903年,日本的第一个品牌相机诞生。

1937年,日本佳能公司成立,凭借光学技术起家,在20世纪70年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

1939年,美国惠普公司成立,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

1948年,施乐公司,Haloid将新研制的复印机,正式注册为施乐商标。

看一下上述时间点,国外公司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中国却正经历着百年战争,19世纪,单是日本一个国家,就曾经对中国发动过中日甲午海战、近代全面侵华战争。家国风雨飘零,怎能有一个书桌用来潜心搞学术研究?

面对前景,如何应对?

1965年,我国第一台静电复印机,在754厂诞生。后来改名叫天津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然而,如果想作为商用,大面积推广普及,却是渺茫。因为专利保护的原因,有些事情可以做,却划不来。

柯尼卡美能达、施乐、理光、惠普、京瓷等品牌,这些技术的先驱者,经过市场的耕耘,已经创出了一条开阔的路,大家在上面走了多年,觉着很舒服,并且习惯成自然。

​这时候你想在旁边开一条岔路,做引流,专利保护下,你这条路,还不能和既有道路相同(如果一样也行,需要支付大量专利费)。这种情况下,开创一条全新的道路,要考虑成本,还要引流,何其艰难!

但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始终是向前的,只能在将来,抓住大的机遇变革,再抢占先机。

文罗渐升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参考资料《明史》

第一台静电复印机研制参与者访谈 2019-9-20 天津日报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