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的复印机(以前的复印机vs现在的复印机)

几十年后的复印机(以前的复印机vs现在的复印机)

首页办公设备复印机更新时间:2021-12-01 15:05:30

55年,风雨兼程,55年,如歌岁月。

一路走来,齐鲁石化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见证着一代代石化人的奋斗历程,凝聚着每一个人的智慧与汗水。

近日,齐鲁石化新闻中心特邀请三代石化人和部分老物件的持有者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

三代石化人 一颗奋进心

1967年10月,胜利炼油厂(齐鲁石化炼油厂前身)联合装置建成投产,原设计加工能力250万吨/年,这套装置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是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自行设计,自己施工,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和自制设备建设起来的全国第一套大型炼油联合生产装置。从炼油厂诞生至今,已经积累了几代石化人努力奋斗的成果。很多家庭几代人都从事着石化行业,对石化的热爱是相同的,体现的艰苦创业精神是相同的。

炼油厂催化裂化车间员工白羽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和爷爷、父亲的梦想一样,都是做一名“合格的石化人。”

白根发(右二)全家合影,左一为白家和

白根发:激情岁月

1968年,白羽的爷爷白根发响应祖国号召,从千里迢迢的大西北——青海省冷湖炼油厂来到胜利炼油厂,在调运处机务车间当了一名铁路扳道工,后来成长为一名班长。

资料图

当时炼油厂的原油进厂、成品油出厂和其它物资进出全靠铁路运输,铁路专用线长达十几公里,每天有20余列火车通过红门道口进出。由于自动化程度低,只能靠人工手摇道岔进行调车作业。夏天顶着高温,冬天冒着严寒,铁路扳道工24小时轮流值班操作。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丝毫没有影响白根发的工作干劲。

1969年12月下旬的一天,凛冽的西北风卷起鹅毛大雪,铁路沿线地面信号灯几乎被大雪覆盖。白根发与道口值班人员顶着风雪,冒着零下18℃的低温,对信号灯周围的积雪进行清理,一忙便是两个多小时。白根发经常给道口值班人员讲的一句话“安全管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要一放松就会出问题”,至今健在的老同志还记忆犹新……

白家和:奉献石化

白羽的父亲叫白家和,1982年从部队退役后,被分配到炼油厂消防队北常特勤中队,成为一名消防队员。

白家和(左)与妻子(中)、儿子白羽(右)一起翻看老照片。

刚到消防队时,血气方刚的他从未接触过消防设施,更谈不上什么消防救火,一切只有从零开始。从此白家和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生产车间找技术人员学习炼油相关知识。

有一次,在装置现场实战演练时,四支消防枪同时指向数十米高的目标,进行消防喷射演练,但白家和操作的消防枪根本达不到演练合格的要求。他立即找到班长询问原因,班长耐心地教他技巧,此后,白家和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终于掌握了这项操作技能。

做了39年消防员的白家和多次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消防员、消防支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白羽:涌动青春

因为爷爷和父亲都是石化人,在大虎山下炼油厂长大的白羽对齐鲁石化有种特殊的感情。

白羽在装置现场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2020年7月,白羽从河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最亲切最熟悉的地方——齐鲁石化,成为炼油厂催化裂化车间的一名员工。他深知自己在大学时实践太少,下定决心一定要跟着师傅学深学透,干出个样子。

2021年1月16日,白羽在现场巡检时,发现轻污油单向阀的法兰出现漏油现象。他立即向班长进行汇报,迅速将阀门关闭,联系维护人员进行处理,避免了一起生产事故的发生。这是他第一次避免事故,为此高兴了好几天。

三代石化人,一颗奋进心。这颗奋进之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一张沁浸着历史荣耀的奖状

在众多充满齐鲁石化印记的藏品中,有一张1973年初的奖状让人印象深刻。

“李素文同志在一九七二年度抓革命促生产中,成绩显著,荣获优秀徒工称号。”落款是“山东胜利石化总厂科研设计所”,这可是齐鲁石化历史上首家挂牌的科研开发单位,后来逐步演变为研究院和设计院。

李素文珍藏的奖状

早在1966年李素文便已入党,在村中学校任民办教师。1971年底,经村里推荐,李素文通过招工进入了山东胜利合成氨厂(齐鲁石化第一化肥厂前身)。“那时,能够进入石化行业,是很自豪的,人人羡慕。父母再三叮嘱我到了厂里,一定要好好干!不能给咱们家、给咱村丢人……”李素文回忆起五十年前的往事仍历历在目。刚进厂,李素文住处安排在合成氨厂,而上班的地方在炼油厂厂区内的研究连。当时没有通勤车,她上下班只有靠步行。

早期的建设工地

“我们‘研究连’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室。建设期间,很多设备、各种物资需要搬运、安装,我们都参与其中,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虽然加班没有多少报酬,但好多人都是争着抢着干唯恐落后。”李素文笑称。由于工作积极,她后来成为了班长。那时实行四班三运转,员工宿舍没有钟表,白天还好说,听厂里的定时广播,能知道大约是几点了。难在夜间夜班,容易睡过点。李素文与同事们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马蹄表。为此,研究室主任把家里的马蹄表拿来,送给了李素文,供四个班轮流使用。此后,每逢夜班定好的闹钟一响,李素文就挨个敲门,提醒同事们准备上夜班。

李素文(右)与老伴(左)翻看图书资料

由于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李素文被刚刚成立的科研设计所表彰为唯一的“优秀徒工”。除了奖状,她还领到了难得的奖品:一套四件定制的带盖陶瓷茶杯。

革命委员会工作证

今年75岁的武迪平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虽然已从炼油厂计量科副主任岗位退休二十多年,当说起她过去的事、收藏工作证时,她依然非常激动,满怀深情地引领我们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早期的工作证

1965年7月,武迪平从辽宁抚顺石油学院仪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工作,1967年4月,她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千里超超从东北来到胜利炼油厂,当了一名仪表工。她刚来时,炼油厂建设己全面铺开,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一片繁忙的景象……

繁忙的建设工地

当时,炼油装置设计加工原油能力为250万吨/年,是国内最大的炼油装置,也是国内第一套联合炼油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脱硫、电精制等装置、单元等都集中在一起,又能集中控制操作,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1990年,炼油厂仪表车间在北区组建了一个仪表校验班,专门负责仪表的检查校验工作,当时班组有6名职工,武迪平是仪表技术员。有一次,班组一名同事调校新型电动组合仪表时,怎么也调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就把武迪平叫过去帮着调,学仪表专业出身的她没过几分钟就调校好了,同事连声说:你真是好样的。

武迪平近照

退休二十来,武迪平一直关心齐鲁石化的建设发展,她说,我永远是齐鲁石化的一名员工,齐鲁石化就是我的家。

一枚写满故事的“军功章”

袁俊芳一直珍藏着一枚“齐鲁乙烯工程先进建设者”的奖章,被存放在书桌的抽屉最深处。

袁俊芳珍藏的军功章

袁俊芳原是一名英语教师,1986年调到原齐鲁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在资料室负责图纸复印工作。为了尽快掌握这项工作,她跟着同事们从一点一滴学起,从底图覆盖、到曝光显影,从图纸切割到装订成册,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整个工作技能,到岗后仅两个月,就在准备退休的老班长推荐下接替了班长的职务。那时候,齐鲁乙烯建设正如火如荼,“四厂五公司”的建设图纸底稿每天源源不断送到资料室。出图量非常大,每周仅显影用的氨水和晒图纸就需要上百公斤。

资料图

每周,袁素芳都带着班里的工友到第一化肥厂拉运氨水。班里主要是女同志,几十斤重的氨水都是她们一桶一桶搬上搬下,眼睛和口鼻也经常被熏得难受。女儿王茹曾经问过她,有没有人累的甩手不干了。她回答说,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没有怨言,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将个人的责任心、执行力、业务技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工作中,就想着早日建成大乙烯。

袁俊芳近照

凭着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和底稿损坏率为零的工作业绩,从1986年开始,连续五年,袁素芳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枚奖章就是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后,袁素芳获得的荣誉,那是对她工作的肯定,更是她在齐鲁十几年工作的缩影。

袁俊芳珍藏的奖章

几十年的时间,复印机技术迅速发展,既省力又环保,原来笨重、复杂的复印方式早就不再使用。经过55年的建设,齐鲁石化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一代代齐鲁人发扬、传承。

通讯员  马连军 李增杰 王茹 孙淑芸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