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我从中国矿业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以后,当时被分配到中美合作经营的平朔安太堡矿财务部工作。在安太堡矿财务部工作了两年以后,我与柯亮、梁国钧三名计算机人员从财务部独立出来成立了数据处理部。在安太堡矿的长达19年工作期间,我接触最多的是财务部的中外方人员及其业务。总之,这辈子我与财务结下了很深的情缘,很多事情也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
(一)
刚分配到安太堡矿财务部工作时,由于安太堡矿还处于基建期,中方基建期投资会计核算主要由平朔公司财务处“平一科”负责,安太堡矿财务部的业务尚未全面开展起来。当时,安太堡矿中方财务人员正是全面学习培训阶段,整个平朔中方人员连一台微机都没有配备,因而学计算机专业的我在财务部就象一个“边缘人”。刚入职的第一年折腾的全是与计算机专业无关的事情,我上班时间除了抢着扫地、抹桌子、取报刊等零碎工作以外,就是自己找东西学、自己找事儿干。此时的我一直处于煎熬状态,而发挥作用的时机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
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财务部共10人,最初在平朔生活区单身公寓B座二层临时办公,1986年5月才正式搬到安太堡矿区竣工的办公楼。当时,财务部领导与职员融洽地就象一家人,财务老总是酷似“列宁”的徐兴立,会计科长则是笑容可掬的“老顽童”胡明渊,这两位长者都是上海名校财会专业毕业,会计业务很棒,英语说的特溜儿。另外,还有1982年从山西财经学院毕业的胡丕亮等人。
同是计算机专业的柯亮、梁国钧是我在中国矿院毕业前夕就已经见过面的两位兄长。柯亮是清华大学1982年毕业生,梁国钧是吉林工业大学(现合并入吉林大学)1982年毕业生,他们俩人均参加了1983年3月22日—11月30日在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的平朔英语培训班,1985年上半年他们还在中国矿业学院参加了为期半年的财务培训班。
相比起这两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老兄来,我犹如“土豆”一样——“又土又逗”。我英语底子薄、也没有学习过财务知识,在其他方面也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后悔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英语,对分配到平朔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就稀里糊涂地入职了。当时,柯亮属于天之骄子,负责“高屋建瓴”,梁国钧属于名校学子,负责“运筹帷幄”,我则属于无名之辈,负责“脚踏实地”。
我的办公室安排在单身公寓B楼221房间,与工资科副科长魏许昌、考勤员朱玉萍同处一室。当时,安太堡矿对于现场工作人员采用的是“日考勤”,而考勤员主要是针对每天员工的出勤/缺勤情况标注相应的符号(俗称:画道道),正是安太堡矿的“日考勤”方式,促使了我一直跟踪研究考勤方式,截止到现今钉钉等APP考勤方式,我已经先后全面跟踪研究了五代考勤系统。
当年与我一起分配到财务部工作的还有大同煤校毕业的女生郑雯、杨红红。由于她俩家就在大同矿务局,因而与当时大同矿务局调来的不少领导及职员有着天然的熟悉关系。而我由于天性木讷,缺乏存在感,老家是临汾、刚来平朔人生地不熟,因此总感到有些莫名的孤独感。
当时,国内有些企业刚刚配备微机,计算机尚没有普及开来,国内市场上还没有成套的商品化软件,各企业能够自行开发些单项业务的小软件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到安太堡矿工作以前我就曾经幻想,一定要向老外学习编程技术并开发一些实用的企业管理软件。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我这个计算机专业科班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竟然连电脑都摸不上,成天就是打杂弄毛。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我曾经深感无助落寞,好在我也有自己解压的方法,那就是埋头学习专业知识。当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遨游时,我就会忘却烦恼及忧愁,凭借着对计算机的“情有独钟”,我总能找到一种“自得其乐”情趣及成就感。
记得在刚到平朔安太堡矿工作时,新的中外合作企业工作环境和未来无限的可能都使我充满了憧憬及激情。当时,我默默地学习及工作,由于整天与电脑技术打交道,加上男生特有的语言迟钝,渐渐感到语言贫乏,文思不接。我不大爱说话的原因就在于我那难以改变晋南乡音。与其说不好普通话,于是我干脆话不多说,也不大爱与人交流,总是埋头兢兢业业地做事,直到后来从事了企业信息化“独立顾问”搞咨询工作以后,才逐步变成了现今的“话痨”。此前我总以为自己木讷寡言,在真正搞了管理与IT咨询以后,我才感悟到:原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都集中在了企业信息化咨询上了。
当年我们那些大学毕业生呆头呆脑,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见识差远了。好在前辈们及同事们很照顾我,因而我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了。记得当时年轻的我们陶醉在平朔的中外合作的氛围及前景中,只知道默默地干,傻乎乎地乐,对企业及个人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许。尽管未来可期,但此时的我,只看得到脚下,还顾不上未来。回想起那一段“挣着高工资、长见识、学本事”时光来,我们现在都能感觉到甜得发腻的幸福。
(二)
作为非主打专业毕业的我,当时在煤矿工作就好像是“空气”一样而被人忽略,因此以自己计算机专业为基础再学一些企业管理及技术,对于我来说是非常迫切及必要的。在财务部领导的建议及安排下,我开始学习会计课程并逐步喜欢上了财务工作,但当时却从没想到在财务方面一学习就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离岗以后还时常看看马靖昊的会计文章。我其实是个做事认真、特爱较真的人,很多事情一定要弄清细节,心中有数才能感觉到踏实。现在看来,这种个性倒正好符合财务及信息化“锱铢必较”的特质。
当时,在财务部同事们的感召及影响下,我懵懂地撞开了“会计世界”之门,从此与会计、财务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安太堡矿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很能激励人学习的欲望及斗志,而我们也幸运地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鸿篇的启幕之时。从职业发展来看,无论是开放经济腾飞所激发的会计理论发展,还是社会改革巨变所孕育的思想碰撞,都让我无法再固守自己的计算机专业,于是我就一个猛子扎进了汹涌澎湃的“会计海洋”之中了。
当年我最大的特点是着急,除了自己长相着急以外,更多的则是急于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在刚刚起步建设的平朔,我与同事们总是处于“双重饥饿”状态,一是平朔生活区周边荒凉而没有任何饭店,在职工食堂吃饭以后,晚上很快就肚子饥饿了;二是中美合作的工作环境让人更感到了知识的极度贫乏及求知的饥饿。当时,财务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会计同事们的相互交流探讨,都诱导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会计工作,当时我就发誓要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
为了全面适应在财务部的相关工作,我就向财务部同事杨红红借到了《会计基础知识》一书,在会计人员的帮助下短短的两个多月内突击学完了等会计专业教材,其学习效率及效果之好,让人感到非常惊奇,而这大概也应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吧。随后,同事们提供的会计专业教材,也满足不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根据中外合作及学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的需要,我又购买学习了《西方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等专业书籍,从而在跨界知识学习方面挖到了“第一桶金”,也扣好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纽扣”。
当时,为了尽快“跟西方会计接轨”并为全面研究MIS系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我在国内西方会计书籍资料短缺的情况下,还托人请求卡特皮勒设备供应商驻安太堡矿服务的新加坡人帮忙,从新加坡买来两本“西方会计学”书籍(中文简化字)。在当时“走不出去”、那就“设法引进来”的想法推动下,不知是时机巧合还是顺应了潮流,我在学习MIS系统并与世界接轨的研发工作中,很早就定位于关键所在。
最初,在没有接触外方引进的MIS系统之前,我接触的会计知识及业务虽然很简单,但却是我全面企业管理业务知识的重要起点。在逐步学习掌握了原理性较强的会计知识后,我就明显感觉到学习其他的业务知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等)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学习会计等管理业务知识,我全面强化了“计算机 管理业务”复合型知识结构及工作经历,在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 ”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也为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安太堡矿财务部我除了学习了财务会计基础知识以外,后来还通过MIS系统研究开发,有幸地是集成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IT实务。通过学习管理会计及相关系统功能,我学到了全面预算管理、定额管理、成本会计及项目会计等企业内控知识,从而对记账型财务、核算型财务、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决策型财务的逐级进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然,当时,我接触的会计知识及财务管理还很有限,现在随着会计及财务理论的实践发展,作为非财会专业的我总感到啥也不懂了。财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不亲自干多个岗位就不敢说自己懂些什么。好在我的要求并不高,我的财会知识只要能满足我的企业集成信息化研究工作即可,只要能准确提出相关问题并听懂别人的解释即可。
学无止境,努力无限。后来我在安太堡矿MIS系统研发过程中深深感悟到:在安太堡矿计算机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管理业务服务的。安太堡矿的MIS系统涉及到财务会计、物资供应、采矿作业、设备维护、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管理知识,如果我们计算机技术人员不学习这些企业管理业务知识的话,就无法真正学懂弄通MIS系统,也无法给用户开发改造应用软件并提供优质的服务。由于这些管理软件来自于美国,其会计等管理业务与国内的管理业务有很多区别,因此我在学习西方会计等管理业务知识基础上,还全面了解了国外在露天矿方面的管理方式及其相应的应用软件功能。
(三)
1986年6月,安太堡矿财务部从平朔生活区单身公寓B楼办公室,搬到了安太堡矿办公楼三层并与外方正式合署办公。当年在财务部工作的老外先后有:会计经理米歇尔、成本经理特维特、会计经理助理朱蒂(女)等人,其中,米歇尔不苟言笑、不便接触,特维特雷厉风行、作风犀利,而负责总账的朱蒂女士则与人为善,言谈举止很有修养,其抽烟的仪态尤为优雅。当时中方也陆续进了一些人,例如:张仲民、郗玉芝、周俊琴、万力、赵素仙、刘素芹、张丽萍、杨丽坤、马瑞琴、徐思等人。
当年安太堡矿办公楼条件特别优越,整栋楼全部采用集中空调,整体铺设地毯,墙上全部贴壁纸,窗户全封闭并采用百叶窗帘,办公环境清静有序。当时,老外没有午休习惯,所有的办公室一律实行“开门办公”,大家在工作交流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事说事,绝无私事,办公节奏很快,管理制度执行有效,工作效率很高。
记得当年老外好像也没有什么繁杂的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标准工作程序》,但我们中方人员都小心谨慎地遵守照办着。老外做出的规定不讲情面,不得挑理,更不能选择性执行,唯有全面准确地遵守执行。但后来老外转股撤离后,我们中方制定的有些制度执行力则不强,有些员工不但不遵守,还质疑诟病制度的合理性,而中方领导碍于情面还拿这些员工没办法,从而使有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由此看来,我们国企有些员工天生是“崇洋媚外、欺软怕硬”的主儿,个别人原本就是属“核桃”的,你不砸他,他就不服气。
1986年7月,当时“平一”公司为安太堡财务部中方人员购买了两台长城0520微机。这是平朔公司最早购买的三台微机中的其中两台(另一台给了平朔公司计划处)。这两台微机对于安太堡矿中方人员显得特别珍贵,当时还当成“宝贝”似的分别放在了安太堡矿中方财务主任徐兴立、以及财务部经理胡明渊的办公室里。于是大家学习操作计算机都得到领导办公室里,即便领导不嫌弃、自己也不好意思,因此当时使用这两台微机真不方便。
有段时间领导只要休假不上班,我就在其办公室里美美地用了一段时间电脑,并用DBASE-III突击开发出了几个小业务软件(中方人员工资管理、燃油统计软件等)。当时,我在维护微机运行的同时,还辅导财务人员学习微机知识及操作,并应用各类实用软件(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等),从而激发了财务部领导及员工学习计算机技能的积极性。在这段时间内,我还结合软件开发实际情况,强化了对会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86年7月,我在微机上为安太堡矿财务部工资组开发的“安太堡矿中方人员考勤及工资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当时,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在国内还是比较前卫的事情,记得当时工资管理人员第一次应用我开发的工资管理软件时,由于担心计算机软件出问题,财务部领导就要求“此套工资软件与手工核算并行三个月”以后再正式应用。而实际上只并行了一个月,工资核算人员就强烈要求完全切换应用我开发的工资核算软件。此套工资核算软件应用以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也是平朔公司第一套基于微机自行开发的单项业务管理管理软件。
该套工资管理软件有员工基本情况设置、月度出勤天数输入、各种假项处理、月度考勤汇总表、员工工资条及各类报表统计打印等功能。其特色功能是能自动计算出纳人员到银行支取工资现金的各类票额(10元、5元、2元、1元、2角、1角、5分、2分、1分)匹配张数。当时,月底财务部到银行拿到工资现金以后,我们还需要按照每个员工的工资额,将相应现金分装到每个员工的工资袋中。工资核算软件计算好各面值的现金匹配张数,我们在给员工配发工资现金就能做到最终刚好分完,而不用象以前那样到处去兑换零钱。
记得当时我们到中国银行领取工资现金,并主动索要匹配数量的各类票额及硬币时,银行人员感到既惊奇又感动,在此之前还向来没有任何单位支取现金时主动索要一些硬币。当然,随着IT技术及银行系统的发展,后来企业工资发放方式有了很多重大改进,例如:现在企业全部将员工工资直接打到员工的工资存折上。现在我们还应该尝试将“工资条”明细信息自动推送到员工手机短信或微信上。
当时,由于安太堡中方人员采用的是“7-2、7-2、7-3”的24小时倒班工作制度,因而工资软件中工人的日工资按照每月平均出勤天数22.375计算出来的,而22.375则是按照计算公式{[(365-7)÷4]×3}÷12计算出来的。工资条实际上是指法律规定的个人工资清单。工资条不仅是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书面凭证,也让劳动者个人可以及时了解其各项收入、社保、福利情况的,在劳动纠纷中还可作为确定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证据。正因为如此,我当时的工资条明细设计很到位,力争让职工们看了工资条很明白、也很放心。
后来,在1988年6月以后安太堡矿的工资核算就转由平朔劳务公司核算了,我的工资发放软件才终止使用,但员工的“日考勤”则一直由安太堡矿负责。1995年为了适应国家实施“双休日”制度并减小财务部考勤输入员的工作量,我还全面改造了考勤软件及相关统计报表。当年,在安太堡矿“日考勤”软件中,我们当时采用了“反记工”的考勤输入方式,即:将所有员工的工作日计划一次性植入系统,并变“输入出勤员工”方式为“仅输入缺勤员工”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考勤输入员的工作效率,还减少了输入错误的几率。
总之,当时在外方负责采购的IBM S/36小型机尚未到货应用之前,我们计算机人员总是想方设法在微机上开发一些小的业务管理软件,而后来则尽量将些微机上的应用软件移植到IBM S/36小型机上重新集成开发。例如:人事考勤方式被IBM S/36上的人事考勤软件(PY系统)所代替,而燃油统计工作则暂时由安太堡矿油库手工核算自行完成,后来在1992年安太堡也全面应用了我在AS/400计算机上开发的燃油管理系统(UF系统)。
(四)
1987年5月,为了强化安太堡矿计算机管理工作,安太堡矿将计算机管理及研发职能从财务部分离出来,以“分家不离家”的方式成立了“数据处理部”(1993年更名为信息部)。虽然两个部门分开了,但仍统一由矿财务主任徐老总分管,两个部门实际上也仍在一起学习工作,数据处理部的主要直接服务对象还是财务部。此后,安太堡财务部又招兵买马,陆续招进了一些新人,从而为后来生产期的安太堡矿财务体系及其系统整合做了必要的人力准备工作。
当时,我是较早与老外直接共事的中方职员之一。在财务部中外人员及业务尚未完全合一、还是相互独立的时候,我就被安排进入计算机主机房在老外的指导下做事,当时外方会计每个月底的结账批处理软件运行及数据备份工作都是由我操作的。1988年6月以后,我们数据处理部先后增加了四名系统操作员,实现主机房24小时值班,并通过强化人才团队培养,从而使数据处理部成为了平朔信息化的“黄埔军校”,而当年曾经在数据处理部工作过的人员也就有了“黄埔一期”“黄埔二期”之说。
1988年8月安太堡矿由基建期转入生产期以后,安太堡矿中外管控体系正式运作起来了。当时,委托香港安达信公司对财务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并将财务系统与CMMS(EAM)等系统进行了很好的集成。安太堡矿新的会计系统实行“多公司(集团公司)、多币种交易、双本位币核算(美元及人民币)、美元及人民币两套会计报表”。除了总账系统(GL)及中英文总账报表(GLR)及责任成本报表系统以外,还实施了预付及应付账系统(APP)、授权费用支出系统及在建工程(AFE)、应收账系统(AR)、责任成本中心报告体系等功能模块,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管理会计体系,全面强化了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会计、项目会计、以及各种定额核算及管控功能。而我也从香港人那里听说了MRP-II等企业集成管理概念、原理及相关功能,从而拓展了自己的专业视野。
总而言之,当时安太堡矿开创了我国企业应用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先河,开启了我国企业与西方会计体系率先接轨的新纪元,开辟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新天地。另外,安太堡矿还实行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设备维修跟踪管理CMMS(EAM)系统(Main/Tracker)、采矿选煤生产作业调度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集成改造,实现了财务系统与CMMS系统的集成接口批处理业务(INTERFACE)。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由于中美双方在投资期内的核算及结转固定资产滞后等原因,当时安太堡的财务系统改造项目并不包含固定资产系统。
为了解决安太堡矿固定资产系统缺失的问题,1993年我专门开发了具有双本位币(RMB、USD)核算功能的固定资产系统(FA)。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登记、调整、报废处置、折旧、以及相关会计凭证自动向总账系统过账(单独POST;通过INTERFACE批处理POST)、固定资产台账及各类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并与在建工程系统(AFE)中的“资本类项目”建立了对应结转关系。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该FA系统并没有实际应用起来。另外,我还提出了“固定资产占用责任制”实施建议方案。关于FA系统的开发设计的详细说明,请参见1998年我撰写完成的《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应用篇)》相关章节。
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在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非常有特色,它是当年我国唯一的“多交易币种、双本位币(RMB & USD)、中英文两套会计报表”的财务系统。当时,我学习研究会计的方法也很特别,一方面是从会计教科书上学基本原理,另外一方面主要是从MIS系统中学习软件功能及其处理方法。在财务会计方面,除了学习预付及应付系统、应收系统、在建工程等总账外围系统,我在学习总账系统(GL)及总账报表(GLR)功能原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令我自豪的是:我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月结及年结处理、与财务相关的业务系统中,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硬核知识,例如:外币报表折算、汇总损益处理、以及煤矿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及方法。而我也秉承会计思维针对各种管理业务系统做了很多的软件开发改造工作,并编撰了大量的软件开发改造研究文档。
1988年香港安达信会计咨询公司(A&A)对安太堡矿MIS系统重新开发或改造时,还在两套微机中用DBASE开发了安太堡矿“总账报表系统(GLR)”。当时,安太堡矿IBM S/36小型机全是英文界面,MIS系统也缺少中文环境支持。按照中外合作合同,根据中国会计制度和中方管理者的要求,于是香港A&A公司就在具有中文环境的微机上(最初用台湾倚天汉卡,后来改用了联想汉字环境)。当时,由于GLR系统与IBM S/36上的MIS系统不集成,这就使得安太堡矿会计系统的月(年)结账过程复杂化了。在每次在结账前后,总账管理人员均需把AS/400上总账系统的文件,通过DOWN-LOAD功能(先后做两次)转到微机上的总账报表系统里,然后再进行有关结账处理、以及会计报表及责任报表打印。
为了解决GLR系统与MIS系统相互独立的问题,1993年我在全面研究安太堡矿会计系统的年末结帐、月结帐处理,并彻底搞清楚各类软件及数据处理的钩稽关系的基础上,当时还试图将该GLR系统由微机移植(实际上是用RPG-II重新开发)到1992年购置的AS/400系统上,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当时,我从业界还了解到:1993年广东四通信息研究所开发了一套名叫FTR的软件, 它可以把FOXBASE或DBASE应用程序转换成RPG/400应用程序。
1991年外方转股撤离安太堡矿以后,我为财务部先后开发了地方煤收购软件(1991年)、固定资产系统(1993年)、增值税(进项税)改造软件(1994年)等软件,根据实际情况改造了预付/应付账系统、应收账系统、成本预算软件、考勤管理系统。另外,我还为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开发或改造了一系列业务查询及统计报表软件,在材料采购及库存等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协同及衔接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2001年安太堡矿债转股期间,根据外部资产评估及会计审计公司的意见及建议,安太堡矿计划全面更新管理信息系统(MIS),即:利用当时SSA公司的BPCS/PM而替代原来外方引进的全英文界面系统。尽管此计划因“非典”疫情等原因最终没有实施落地,但我却在利用此项目认真研究了BPCS/PM系统原理及功能,为后来平朔公司信息化统一规划、中煤集团ERP规划整合实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2008年初,作为平朔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我还主持完成了平朔物资整合系统项目,亲自终止了已经运行了20年的安太堡矿全英文界面的MIS系统,并为安太堡矿财务部浪潮会计核算软件与SAP R/3的业务衔接、以及2008年平朔公司安太堡矿及安家岭矿等单位取消等法人资格并实现全公司浪潮会计系统大整合,做了很多辅助性的管理咨询及技术服务工作,而这也为后来中煤集团ERP规划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
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安太堡矿财务部与数据处理部中外双方合作的很愉快,也有很多感人有趣的故事,在此不再详实言表。我们中方人员之间更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探讨问题。大家非常团结,相处得非常融洽,工作积极性也很高。当年,我们两个部门员工还经常在一起学业务、学外语,例如:1991年上半年,财务部与数据处理部共同聘请老师,每天利用上班的1小时分成两组突击学习了《双向式英语》(教材另附录音带)。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业余时间财务部与数据处理部还时常组织一些聚餐活动。要么,打平伙;要么,抽签掏钱。在聚餐前,我们根据参与人数准备相应数量的纸张,并分别在纸张上分别写上:一个最高额“10元”、若干个“5元”、“3元”、“2元”、“1元”,另外再加一个“白痴”。然后让每个人都抽其中一张纸并按照纸张上的金额出钱,抽到“白痴”纸张的人可以不出钱而“白吃”,但白吃的人在聚餐中总是被人尊为“白痴”。于是,聚餐就在大家快乐调侃中进行…….。当然,我们“打平伙”的做法被老外叫做“Algebraic Average(直译:代数平均)”,其缩写形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所说“AA制”。
让我特别难以忘怀的是:1987年3月份我新婚时,徐老总、胡经理、柯亮等领导积极安排大家聚餐。当时领导每人出20元,员工每人出10元钱,在平朔单身公寓A楼餐厅我们美美地搞了个“我的结婚聚餐”。在酒宴上,大家畅怀豪饮,热闹非凡,并留下了很多有意义的纪念照片。
多年来,在与安太堡矿财务部合作中,我虽有很多成绩,但也有不少遗憾,其实原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并将更多的事情做好。当然,可能是财务部与数据处理部工作交集比较多,人员之间也比较熟悉,在合作方面就相互客气少了一些,而这也影响了某些系统开发改造及深度应用工作。不过,总体来说,财务部与信息部(1993年数据处理部更名)两个部门还是很融洽的,大家还是很团结的。
随着平朔改革创新发展、机构及业务重组,而今的安太堡矿财务部从职能定位、业务范围、体量及影响力等方面已经物是人非,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年来,从安太堡矿财务部人来人往,培育造就了很多英才,除了下海、出国的人以外,现在有些人在外地中煤集团的其他单位任职,更多的人则仍在平朔辛勤地工作着,而有些人则已经离岗或退休,令人痛惜的是还有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总之,曾经的安太堡矿财务部真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而现在平朔集团的总会计师史建国、平朔工业公司的总会计师白金等人,都是当年安太堡财务部的佼佼者。
人生一世,白云悠悠,漂走的是多少沧桑与感慨;人生苦短,汗流洒尽,沉淀的又是多少往事与回忆。2004年9月我调离安太堡矿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在安太堡矿财务部的工作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任岁月荏苒,任世事沧桑,我亦微笑,我亦无悔。但愿岁月静好,我仍念你如初——
安太堡矿财务部,你是我职业生涯的摇篮,你是我事业腾飞的起点!
(吕延斌 2020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