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码、测温、实名登记、消毒、口罩、分时就餐、储备防疫物资……12月1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大学博物馆群一期项目部了解到,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该项目部作为首批复工复产的工地,疫情防控早已成为日常。
11月23日零时,成都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确保完成2021年142个重大城建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成为重点。但全域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解封不等于解防,疫情防控从应急管理转为常态化防控。成都市内各重大项目施工现场采取封闭式集中管理,严格进、出场实名制考勤,亮码、测温、分餐、错峰用餐等一样不少。
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前储备1个半月防疫物资
12月1日上午10时许,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望江路边的四川大学博物馆群一期项目处,项目部2个大门紧紧关闭。1号门旁的人员进出通道,成为进入施工现场的唯一通道。该通道外,用雨棚搭建了一个测温通道,2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桌后,办公桌上摆放着免洗洗手液、酒精、口罩等防护用品。
四川大学博物馆群一期项目门口
“除了提供防护用品外,对于进出施工现场的人员,都需经过测温、亮码等程序。同时,还需将自身的行程、个人信息详细登记之后才可进入现场。”据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项目负责人刘飞介绍,除对外来人员的严格管控外,对于进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送材料人员,也需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提供核酸检测报告、行程记录等信息。
除登记外,每天早上7点半,安全部门还对进场施工人员开展安全培训,严格按照疫情防护要求,进场施工人员需全程佩戴口罩。每日安排8名工作人员,对大门、洗手间、宿舍、办公场地等进行消杀,且每天消杀次数不小于3次。
“从去年疫情发生后,作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工地,疫情防控已经深入到施工现场的各个流程。”刘飞说,受施工场地限制,现场并未设置食堂。疫情发生后,为保障工人用餐安全,该公司专门联系了送餐公司,确保工人用餐安全。同时,为应对突发情况,保证疫情防护工作正常进行,项目部储备的防疫物资可保障1个半月正常使用。
四川大学博物馆群一期项目门口
分段管理、分餐、错峰用餐、每日消毒
各项目严格按防疫要求执行
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至各个建设施工现场。在成都沙西线(西华大道)改造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全部佩戴口罩进行施工作业,项目部工作人员于今年9月份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同时为了更精准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项目部将整个项目分为6段进行管理,各个建设段均有一名负责人,每日对施工人员情况进行查验,并每日上报防疫情况。防疫工作细化后,将因疫情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项目建设进展得以稳步推进。
在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建设施工现场,上下班期间门口安排4人,对进出场施工人员进行测温、健康码查验。项目施工场地内外各设置一处临时隔离点,一旦发现黄码、红码或体温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人员送至相应隔离点观察,并按要求进行处理。
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智创产业空间项目施工现场,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施工现场原有的4个入口调整为1个入口,严格管理项目现场人员进出。施工人员进入项目现场均需按要求进行测温、亮码等流程,最后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才可进入施工现场。
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项目门口
在中国通信服务四川公司创新基地暨云计算产品研发运营中心项目现场,一条红色条幅悬挂在施工围挡上,时刻提醒着进出场地的建设者,做好个人防护,同时也在提醒现场管理者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项目现场每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对出入口,人员集聚的卫生间、办公区、宿舍进行消毒工作,分餐、错峰就餐在整个项目施工中,一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严格执行。
疫情防控、项目建设一起抓
确保完成142个重大城建项目建设目标
11月19日,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施工总承包单位要做好各参建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实名制登记,做好组织排查、信息上报、疫情防控、生活保障等工作。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各建筑工地施工单位要做好14天内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的排查登记,并及时向当地社区报备,落实核酸检测、隔离等措施;在施工现场入口设立体温检测点,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通过扫“场所码”亮码进入。
在重点场所管理方面,各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应采取封闭式集中管理,严格进、出场实名制考勤,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等区域应分离,尽量实现人员在场内流动;办公场所、会议室、生活区域及其他人员活动场所应定期通风换气和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食堂原则上采取分餐、错峰用餐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同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1月24日,成都市住建局出台《关于精准应对疫情冲击全力实现年度目标的通知》,提出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调度机制。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清单 责任制”,持续开展“周协调、月调度”,“一案一策”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完成2021年142个重大城建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同时,强化建筑材料供应保障。将工程造价信息发布频率由每月1次调整为每月2到3次,减少企业间因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结算纠纷。还将协调交通管理部门在符合环境保护和疫情防控的条件下,畅通运输渠道,保障外地建筑材料及时进入成都。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