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0年的史静耸,前29年的人生一直过得非常平静,从很小就喜欢动物,到最终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博士,他平静而满足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直到一周前,一面寄到研究所的锦旗及一封感谢信,让史静耸平静的生活起了一小片涟漪。
锦旗和感谢信来自陕西咸阳一对夫妇,他们在信中感谢史静耸救助了自己被剧毒蛇咬伤的儿子。
救人始末
事情源于6月2日。那天晚上,史静耸正在研究所加班写文章,23:00的时候突然收到一位朋友转来的朋友圈信息:陕西有人被蛇咬伤。
史静耸马上与患者取得联系,分辨出咬人的是号称中国第一毒蛇的银环蛇。“这是中国境内最危险的毒蛇”,史静耸说,被银环蛇咬伤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患者会神经麻痹、肌肉不受控制、呼吸心跳停止,“不治疗的话,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而抢救最佳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虽然史静耸马上提供了抗蛇毒血清生产厂家和当地能找到血清的医院信息,但当时已经是深夜,患者家属根本无法联系到这些专业机构。
史静耸马上决定自己在北京的医院寻找血清。
当时已是6月3日凌晨两点,史静耸叫醒室友周亚纯,借了钱以备不时之需。他打车来到了北京一家专业治疗毒蛇咬伤的医院。
“这家医院还真有一支抗银环蛇的血清”,史静耸说,不过,血清属于特殊药品,按照院方规定,医院不可能在没有看到患者的情况下,就把血清随便交给一个陌生人。
于是,史静耸又连夜与患者所在的陕西那家医院联系,在两边医院进行了充分沟通后,史静耸成功地购买到了这支救命的抗蛇毒血清。
有了血清,接下来就是尽快送到患者手中。
“这时已接近凌晨六点了,任何方式都没有我直接坐飞机送过去更快。”史静耸说,“救命最重要。”他立刻向导师请了个假,直接从医院叫了出租车,捧着同学熊武阳送来的冰袋和保鲜盒去了机场。
但不巧的是,当天上午飞往西安的机票几乎售罄,于是史静耸便在机场的T1、T2、T3几个航站楼间来回狂奔,几趟之后,他终于登上了上午十点多飞往西安的飞机。
机票搞定了,史静耸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判断,一支血清可能不足够救命,于是,他又让师弟齐硕帮忙远程指导患者家属联系血清制药厂,就近调动分部库存。
3日12:00,4支血清送到了患者面前。史静耸结合自己多年研究蛇类过程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地医院医生共同研究救人方案。终于,血清注入了患者体内。
史静耸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4日上午,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并恢复意识。15:00,经过短暂的探望,史静耸坐上了回程的火车。
史静耸总说自己虽然是90后,但是因为出生在农历大年初三,应该是90后中年龄最大的那一拨。这位90后中的“老大哥”,终于用争分夺秒的40个小时跑赢了死神,又用自己的知识,与医生一起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有些后怕。”这位身高1米85的90后憨憨地说,虽然对自己的研究和专业知识有信心,但是毕竟人命关天。“不过,我当时似乎脑子里也没有别的选项了。”
这个从小看金庸武侠小说长大的90后,一直幻想能做一些行侠仗义、救人于水火的事儿,“这次的事是我离‘侠肝义胆’最近的一次,有些事,你不做会后悔一辈子。”史静耸说。
“高光时刻”之后还是喜欢闷头做研究
完成了这件“大事”,就迎来了端午小长假。“假期结束后,我自然而然恢复到原来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想到患者会送锦旗、写感谢信到研究所,也没想到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史静耸说。
应该说,史静耸对成为“焦点”还有些不适应,他更习惯钻到深山老林去找蛇、研究蛇。
史静耸说自己应该算比较“闷”的人,喜欢蛇这个爱好,也注定了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不过,史静耸的爱好却一直很专一。
虽然高考“发挥失常”,让史静耸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但是他所就读的大学所在地——大连,有一个蛇岛,这让史静耸如获至宝。他找机会在蛇岛保护区担当志愿者,经常在岛上一住就是一两周。
这种与蛇“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史静耸思考了很多问题。比如,每种蛇的分布有多广?不同种类的蛇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史静耸带着这些问题考上了沈阳师范大学的动物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专门研究蝮蛇。在本科和硕士期间,他先后去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几乎踏遍了三北地区,寻找全国各地的蝮蛇。在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蝮蛇咬伤后,史静耸的研究终于有了进展:最终重新修订了三北地区的蝮蛇种类。
“除了专业之外,我在业余时间还喜欢登山、旅游和摄影。”史静耸说。
其实,史静耸的这些业余爱好没有一个是与蛇没关系的,登山和旅游都是为了找蛇。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史静耸的足迹会更加向“人迹罕至”的地方深入。因为“即使是野外,在‘人人都能到’的野外,那里的蛇也都已经被人研究过了。”史静耸说。
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史静耸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青海三江源地区发现了新物种——红斑高山蝮。
说到自己与蛇的故事,史静耸显然更加兴奋。在史静耸看来,救人这件事只是自己生命中一个“高光时刻”,但是,这种时刻总是会“一闪而过”的,真正支撑自己人生的依然是自己的研究。
他现在最关心也最着急的事情是:尽快再写出几篇漂亮的论文,顺利毕业并找到一份仍然能继续从事研究的工作。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成功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他用知识与责任
擎起扶危举善的蓝天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