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生活##大家怎么用老家话称呼“外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由于方言的存在,对人的称呼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我因工作之便,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去过大漠戈壁,到过天涯海角,也经常深入各个民族集居地,接触过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发现对人的称呼各不相同,不同的地方总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区别。
如对母亲的母亲称呼就各不一样,各有特色。普通话称呼母亲的母亲为“姥姥”,母亲的父母是“姥爷”。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是普通话的发源地,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村人,称母亲的母亲,与普通话基本相同,都叫“姥姥”。
由于我国已经全面推广和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因此,各地农村人,对母亲的母亲,都依据普通话称呼“姥姥”,或者“外婆”。这是目前各地农村公共交流语言的称呼。
在全国各地不同的方言地区,对母亲的母亲叫法就各不相同了,都有微妙不可言的细微区别。下面就综合各地农村人,对自己的母亲的母亲不相同的称呼归纳如下。
在湖南娄底市,湖南方言特别复杂,特别是娄底地区,真可谓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名”。这里把母亲的母亲称为“捏捏”,母亲的父亲称为“公公”。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称外婆为“阿普”,或者“阿婆”的。
在湖南常德地区,本地方言和湖南其他地区差异很大,反而和湖北话更接近,因此与湖北多数地区的称呼是大同小异。称呼母亲的母亲为“嘎嘎”,称呼外公为“嘎公”。
在湖北鄂东地区,称呼母亲的母亲为“嘎婆”或者是“嘎奶”,称呼外公为“嘎嘎”,或者“嘎爹”,与湖南人的称呼大同小异。
在安徽的安庆地区,称呼母亲的母亲为“嘎婆或嘎奶”,母亲的父亲为“嘎公或嘎爹”。因为安庆与湖北东部是山水相连的,叫法基本相同。
在江南西南地区,称呼母亲的母亲为“舅奶”,母亲的父亲为“舅爹”。在福建闽南话,叫“外婆”与叫“奶奶”一样,是相同的,都是叫“阿嬷”。只有向外人介绍时才会用“内外”来区分,如“内嬷”、“外嬷”。“内嬷”就是奶奶,“外嬷”就是外婆。在福建有些地方称“甲马(谐音)”。温州人,称呼外婆为“哇补”。
在江西井冈山地区,称呼外婆为“喂喔”,很特别。在南昌一般本地人称外婆为“阿婆”,外公为“阿公”。在广东用粤语叫“婆婆”。南方人包括广西和海南等地,对母亲的母亲,与父亲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称呼,叫“婆婆”。在广西陆川,叫外婆为“节婆”,外公叫“节公”(与节同音)。
在大西北,叫法更不相同。西宁人称呼母亲的母亲都叫“喂奶奶”,外公为“喂爹”,不称呼外婆、外公。在延安、富平地区,称外婆为“胃婆”。在四川的客家人,称外婆为“家家或家婆”。在四川彭州或成都附近,外婆简化一点都叫“婆”,细分喊“外婆”,稍微亲点儿的喊“家婆”,更亲点的喊“婆婆”。四川凉山叫外婆为“假婆”。在四川广安,外婆叫“嘎嘎”,外公就叫“嘎公”。在重庆铜梁,与广安一样的叫法。
在河南用洛阳话叫“婆儿”。山东莱州以前都是叫“nang nang”,现在是叫姥姥。山东济宁东边山区的,哪里大部分都称呼为“姥娘”。山西运城人对外婆的称呼是“舅家奶奶”。
总而言之,由于各地都存在方言,对母亲的母亲,称呼都有所不同。过去的时候特别更为明显,现在由于各地全面推广普通话,因此这些称呼逐渐向普通话靠近,使这些称呼逐渐趋向同一化。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足,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