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被哪位皇帝所诛(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十七岁皇帝)

魏忠贤被哪位皇帝所诛(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十七岁皇帝)

首页维修大全生活更新时间:2022-04-20 04:48:08

(本文原为我在头条问答的解答,不加原创。)

魏忠贤(1568~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明朝末期权宦。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但如魏忠贤这样的超牛太监,在大明朝廷也不能一手遮天。权势熏天的魏忠贤又如何?崇祯也是一个圣旨就废了他。而唐朝的太监就逆天了,杀太子,杀皇后,甚至杀皇帝。唐朝的鱼朝恩可以直接干预朝廷政事,慑服百官,直接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这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明朝的君主专制程度,在历史上是仅次于清朝的,即使是秦朝也远远不及。君主专制保证了明朝的皇帝可以永远大权在握。

当年刘瑾大太监的权势不亚于魏忠贤,皇帝朱厚照一瞪眼,刘公公就玩完了。因为太监的权利来源于皇帝,特别是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用了包括厂卫等种种体制确保了皇帝的权利不会大权旁落。太监和文官集团是互相制衡的关系,尽管太监的权势或许可以在与文官集团的争斗中占上风,但不可能彻底地压制住对方,因为皇帝不允许这样一边倒。反过来也一样。这样一边倒的力量,不符合皇帝的专制精神。无论是太监宦官势力,还是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势力,归根到底,在明朝都是皇帝专制下的棋子和工具。明朝的文官地位比宋朝要低多了,连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都废了,而宦官的地位也整体上弱于唐朝。

之所以明朝的皇帝前后加起来有一百多年没上朝,却可以让大明朝这架巨大的机器基本运转良好,皇帝依然可以在幕后掌控一切,这是因为明朝在当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内阁制度仅凭惯性的力量就可以让机器运转很多年。在明朝刚刚草创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前朝封建管理体制做了完善,而后代的皇帝又做了改进。内阁制度使得以前大小事务都由皇帝一人累死累活的制度被打破,国家日常行政其实是由内阁在管理,跟现在的西方国家的内阁一样,即使皇帝再怎么荒唐,昏庸,不上朝,内阁都能正常运转,正常的管理国家,处理事情。尽管如此,不是说皇帝就被架空了,而是依然大权在握。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为皇帝提供咨政的秘书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这样,皇帝就通过太监宦官势力牵制住了内阁文官集团,不让文官一家独大。

就是文官之首的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即使如同以往的丞相,也必须与宦官紧密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大政治家张居正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为他结合了大太监冯保, 和宦官势力合作的很好,而不是彼此水火不容。但即使是张居正,在国家的成宪法理上其实也并不是百官的上级,他只是一个“秘书长”。理论上讲,他并不能直接统率百官。张居正是通过私人信函让心腹官员向内阁提出建议,再由皇帝同意,以此达到个人的目的。他还控制了督查机构,弹劾与自己作对的官员。皇帝自己不能允许皇权旁落,所以对死后的张居正家族和同党进行了清算,并且继续任用宦官势力来打压文官集团。

皇帝通过信得过的宦官来压制文官,其实这就是一种监督体制。而之前朝代,大臣们掌权很容易造成大权独揽,甚至到最后颠覆国家,同样明朝内阁权利太大也不行,很容易形成专权。所以,明朝的皇帝就搞了个宦官牵制的体制。皇帝给予信任的宦官权利,他们掌握东厂等特务机关,能够对大臣权利形成牵制,相互制衡,这样就不可能产生专权者,无论是宦官,还是文官,都不能一手遮天,得老老实实的给皇帝打工——唯一的专权者,不用说,当然是皇帝大人了。

魏忠贤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宫中对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予以暗杀。但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所以,一旦崇祯顺利登基,就已经注定了魏忠贤的悲惨下场。


作者:怀疑探索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