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惬意时光(浮生半日文案短句)

浮生半日惬意时光(浮生半日文案短句)

首页维修大全生活更新时间:2022-04-25 10:42:58

八月的生活,有忙碌也有新期待。最近的疫情让好多人更改了出游计划,待在家里的时间相对多起来,怎么安排这稍显闲适的生活呢?不妨读读最近的新书吧,这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邮票中的百年党史》

百年邮票看建党百年。《邮票中的百年党史》是中华集邮联合会原副会长李近朱继2019年度“中国好书”《70年邮票看中国》后又一力作,以邮见史,以史看邮。千余枚珍贵邮票观览百年党史,方寸间铭刻世纪辉煌。

《邮票中的百年党史》共分12个篇章,以毛主席的经典诗句作为各篇章的题名,从开天辟地的“革命”历程,到改天换地的“建设”成就;从翻天覆地的“改革”大潮,到惊天动地的“复兴”圆梦,党所走过的百年历史,在苦难中造就了今日辉煌。

《邮票中的百年党史》里的许多邮票本身就表现了当年的“苦难辉煌”。例如,抗战期间淮南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邮票,许多是以用过的电报纸背面印刷的。又如东北解放区发行的“安东二版”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肖像邮票,竟印在了彩色广告画背面。这些邮票真实反映了战争年代艰苦的物质条件,叙说了党的革命历程。

这部叙说百年党史的书籍,首先通过邮票展示党的历史功业和现实成就,同时还扼要讲述与党的发展历程相关的邮票的自身信息和故事。这些带有邮票常识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文化性知识。或许,在“邮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中点缀着“说邮”,便是这部读物的特点与新意。

《铁血旅顺》

作为一部全新视角的纪实文学作品,《铁血旅顺》全书30多万字,紧紧围绕军事要塞的发展变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利器,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从地形地理、历史沿革、世界格局等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旅顺的前世今生,深刻揭示了千百年以来,旅顺重要的战略意义,她的沧桑与辉煌,她的抗争与不屈。尤其是自明清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为北方海上要塞,曾经固若金汤的旅顺,却因晚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和丧权辱国而跌落至谷底。而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的旅顺人民,也曾为保卫家园和民族崛起而流血牺牲。这些铁与血的历程,很长时间以来,却因历史的动荡而被埋没、被误读。

《铁血旅顺》抱以寰球视角,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重新书写了“半部中国近代史”,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国家记忆,倾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不屈的精神。

作为一部逻辑清晰、内容详实、情节跌宕曲折的纪实文学作品,《铁血旅顺》能够以历史的、发展的和世界的眼光,对国家记忆进行了补充和重塑。今天,当我们沿着《铁血旅顺》的笔触,再去审视一长串的历史,会发现,旅顺既是一座血泪铸就的城,更是一座铁骨铮铮的城。她在屈辱时敢抗争,在苦难中有辉煌。围绕这片热土和这片海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东亚格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回响》

近日,作家东西新作《回响》出版,《回响》讲述了女主人公冉咚咚在侦破凶案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丈夫私自开房,于是,她既要侦破案件又要侦破感情,两条线上的心理较量同时展开,既呈现了现实的复杂性又描写了心灵的浩瀚。因为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心理都进行了深挖,所以,有评论家把该作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回响》是东西继《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东西本名田代琳,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

《背影》

《背影》 马未都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着年岁增长,身边的好友至交逐渐逝去,马未都不得不一次次陷入对生死的思考。那些曾经的忘年交、莫逆交、肺腑交、布衣交、管鲍之交、物外之交、患难之交等,他们的离去让马未都感触颇多。近日,他将自己所写的悼文中的25篇集结出版,书名则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同名,只为在文字中留下那些好友的人生点滴。

书中的25个人物身份地位各异,与马未都的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但当文字落在纸上,每一篇都是马未都对逝者的怀念与感恩。一些交往细节以及人生的闪光点,都藏在一个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中,马未都用笔记录下来,让过往不会因为记忆的消退而湮灭。从马未都的父亲“镆铘岛人”到收藏圈的老饕,从中国顶级妇产科专家到世界知名的“金槌”拍卖师,马未都既是在写他人也是在写自己。马未都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书中那些初次见面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很多那些看似平静的见面寒暄却隐藏着思绪丰富的情感。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刘震云 著 花城出版社

《一日三秋》这部小说由现实中的一个念想,萌芽、成长、开花、结果自然而然提笔创作出来的。读这本书时,读者有时感觉故事戛然而止,话没说尽没说完;有时感觉一个人的事说着说着转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一件事隔个几十年在他人身上才能看到答案。刘震云将所有疑惑的答案都写在了开篇前言中,以至于书中如何天马行空,如何匪夷所思,最终都要回到这篇前言上,读之前要看,读之后也要看,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前言也算是后记了。

书中的故事起源于“六叔的画”,这些画的故事原本只存在于六叔的脑海里,随着六叔去世,这些画也随着他灰飞烟灭。刘震云算是六叔的知己,六叔的那些画作也就他能欣赏得来,而随着六婶的一把火,刘震云只能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构建六叔的世界。六叔的画中有误入延津去人梦里听笑话的仙女,有在黄河上跳舞的“红尘知己”,有男人肚子里装了女人,也有描绘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延津渡口的集市。六叔的画中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也有因为不敢说或说不清而幻化成的很意识流的东西。刘震云书中的故事可以说还原了六叔画作给人的最初感受,在现实与魔幻之间反复横跳。

《物·画·影》

镜子作为象征概念,必定要与反映、映射、自我认知、自我与他者等心理意识相互关联,体现我们对自身、对世界的理解。镜子制造出来是为了让人看到自己,但是,在镜子和照镜者之间插着一个符号屏幕,一个视觉中介系统。

正因如此,《物·画·影》才能以穿衣镜为主角,在全球语境里把物件、绘画和摄影都串起来。17-18世纪,玻璃穿衣镜被发明,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并且在全球各地引发出相互关联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该书就是讲述在穿衣镜成为全球共享的东西之后,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这是美术史,也是文化史。

《物·画·影》体现了巫鸿对“主体”概念的理解,一个基本共识是反映出现代意义上的自我。穿衣镜和人物在构图中占据了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包含了关于可见性与存在的哲学问题。倘若继续延展,可以借用西班牙艺术家曼努埃尔·奥尔维拉的一个矛盾而又熨帖的说法,这类有镜子的肖像画实际上体现了“与他者的自我对话”。在凝视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们都会有一种距离感。一旦开始自我观察,我们好像就失去了那种仿佛本能的自我表达,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呈现在别人眼里的“我”到底是怎样的。在晨曦中对镜自照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在某个瞬间感觉到那种“陌生感”。镜子里的这张脸、这个人,就是“我”吗?

对“自我”的发现,是现代性最重要的成果。当肖像或人像被镜子转化为相似的仿佛又有所不同的影像的时候,作为“自我”的我与作为“他者”的我,就变得更加模糊、暧昧,也更加明晰、复杂。这是一种在场的、同时也缺席的艺术哲学。

《金枝》

小说《金枝》讲述了父亲周启明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半推半就地成立了两个家庭。半个世纪以来,城乡两个家庭在缠斗不休中互相伤害、折磨。随着父亲的逝世,家族第三代的发展壮大,两个家庭的敌对关系在岁月淘洗下变得温情起来。过去的沉重阴影在历史的回眸中,最终被定格为年轻母亲的粲然一笑。

作者邵丽将时代变迁、女性成长、子女教育、城乡对峙等多重主题杂糅进这部体量不大的小说里,这是一项颇具勇气的挑战性写作。令人欣喜的是,她以一贯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直抒胸臆的表达,在有限的篇幅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气淋漓、紧贴现实的生活画像。在传统与现代、城与乡、审父与自审、生活与艺术的多重视域的交织中,邵丽藉纵横交错的目光梳理了这段盘根错节的家族秘史,于体量精巧的文本内创造出了无限丰富的阅读可能。

《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有这样一套童书,它包含了一只藏在布袋子里的绒毛大大仔、四册绘本、一份贴纸和一张拉页的小册子。你很难用传统出版的定义来说这是怎样的一套书,我愿意称之为:一座给孩子们的纸上幼儿园。没错,这是美育综合项目Lensforkids为0岁至3岁孩子们打造的一整个IP《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包含了大大仔、飘飘怪、咕咕鸟、咔咔兽和火箭人的盒子,正是这些虚拟小可爱们的乐园——柚桔园。

《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里的卡通小人物的造型,来源于孩子们的涂鸦。其实儿童涂鸦IP化的实践并非Lens首创。许多服装品牌,早两年就探索过以儿童涂鸦作品为原型进行设计衍生。不过要真正将孩子们随性涂抹的画,变为生动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卡通形象,其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柚桔园的“小伙伴们”,是典型的、刚会涂鸦的幼儿最能接受的那种形态:大大仔仿佛一块紫色的橡皮泥,有隐藏的嘴巴和随意变化的躯体;飘飘怪是不完美的“半圆”加“锯齿”,象征着孩子内心对未知的胆怯;咕咕鸟是一只橘色的,类似澳大利亚几维鸟那样的呆呆的小鸟;咔咔兽像极了孩子们的一颗乳牙;火箭人则代表了现代孩子对科技科学最懵懂的想象。

《群星灿烂的年代》

《群星灿烂的年代》[俄]伊·伊·巴纳耶夫 著 刘敦健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是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者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

本书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大家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回忆录,也是一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纪实文献,诗人、作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阶级力量急剧分化,文学流派也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这是一部翔实的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这本书曾入选多个俄罗斯文学必读书单,被称为关于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那批知识分子的最佳回忆录。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